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443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3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11.
长期以来,人们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主要局限和倾向于地壳系统内的循环。随着地壳深部矿床及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陆续发现和开采,人们开始从地幔成矿叠加的思路和深度去分析和认识复杂的矿床成因机制。源于地幔等地球深层次的构造控制影响了地壳上部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地幔流体为成矿提供了最主要的物源(裴荣  相似文献   
912.
将研制的土工膜应变计应用于三峡工程二期上游围堰现场,以监测防渗土工膜在工程中产生的实际应变,并获得了满意的大应变监测成果。埋设于上游围堰不同高程的18支土工膜应变计,在较长时段内,不仅全部观测到防渗土工膜在施工阶段围堰填土碾压产生的应变规律,如0 500断面的10支土工膜应变计均测得11%~19%的大应变值,而且大部份应变计一直工作到极限量程才损坏。其中除了0 500断面因施工加载速率过快而导致防渗土工膜较早产生较大的变形,使得10支应变计在埋设后的施工填土3个多月内即陆续超量程损坏之外,其余的土工膜应变计工作寿命长达3年多。埋设于0 500子堰和0 930断面的土工膜应变计,在2000年和2001年夏季汛期中及汛期后,有些监测点的应变陡增到16%~20%之间,据此可以推测,此时该测点处的堰体产生了较大的变形。防渗土工膜的应变监测结果不仅与围堰构筑时的加载速率相关,并与围堰拆除时所发现的变形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913.
近年来对金沙江造山带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新资料的研究和典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的解剖,金沙江造山带的VHMS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海相弧火山岩和晚三叠世裂谷盆地海相火山岩中,构成西南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多金属块状硫化物成矿带。成矿带内晚三叠世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形成的上叠裂谷盆地是其VHMS成矿作用的主体,盆地中火山活动从早期的双峰式火山岩演变为晚期的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孤火山岩有明显的区别,反映其形成于伸展背景。伸展盆地的早期阶段,在双峰火山岩组合的高钾流纹质火山岩系中产出鲁春式VHMS矿床,具有Zn-Cu-Pb-Ag金属组合特征,形成于深水环境;伸展盆地的晚期阶段,在中酸性火山岩系与上覆碳酸盐岩接触带中产出赵卡隆式VHMS矿床,具有Ag-Fe-Pb-Zn金属组合特征,形成于浅水环境;盆地的末期阶段,在滨浅海相磨拉石碎屑岩中产出里仁卡式石膏矿床。金沙江造山带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VHMS成矿作用的研究,对于造山带中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14.
滇西羊拉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沙江缝合带的洋-陆转换过程(洋盆扩张、洋壳俯冲、洋盆闭合),在羊拉地区引发了三期构造-岩浆事件,分别形成海西期裂谷洋盆洋脊-洋岛型火山岩、印支期陆缘弧同熔型花岗岩、燕山早期同造山碰撞型花岗岩及与之相对应的海底喷流-热水沉积型、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915.
长时间序列水沙数据分析有助于科学评价流域尺度水土保持减流减沙效应,为科学开展区域水土保持成效评估提供实现路径.本文选取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工程最为集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典型流域——平江流域,基于1975-2014年的逐日降水量、流量、含沙量数据,综合应用预置白M-K检验法、Theil-Sen趋势度估计法、Pettitt检验...  相似文献   
916.
应用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岷江上游新磨村湖相沉积高分辨率粒度数据序列进行了反演,分离出2个端元。根据端元的频率分布曲线和沉积学分析,并结合岷江上游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了各端元与研究区物源和古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EM1为震间期的湖泊沉积,代表风力近源搬运的极细颗粒组分;EM2为极端灾变(地震等)期间的湖泊沉积,代表风力为主和部分水力近距离搬运的细颗粒组分。对新磨村剖面分离出的EM2百分含量与中值粒径、20~63μm、63~200μm粒径组分、磁化率值及地球化学比值(SiO2/Al2O3、TiO2/Al2O3、CaO/Al2O3、Sr/Al2O3、Rb/Sr,Na2O/Al2O3)进行对比分析,各指标的突变明显受粒度变化控制,指示可能的地震事件,进而识别出26次地震事件。为确定地震事件所代表的地震震级,基于...  相似文献   
917.

近年来,金沙江金江街寨子村古堰塞湖沉积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总体来说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这套沉积物是早更新世昔格达古湖沉积(昔格达组)的一部分,它可以反映古金沙江的袭夺演化历史,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套堰塞湖沉积,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且存在残存的堵江堰塞滑坡坝体。然而这些认识目前都缺少年代学数据的支撑。为此,我们采用光释光(OSL)测年技术,选择地层界线出露相对完整的沿江小学剖面(26°14'54.034″N,100°25'32.114″E)系统地进行了地层学、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寨子村古堰塞湖沉积整体覆盖在金沙江第二级阶地上,在靠近残余堰塞坝体处厚度较大,逐渐向上游尖灭。其顶部OSL年龄为93 ka B.P.,底部为110 ka B.P.。堰塞湖沉积之上有约2 m厚的黄土堆积,其下部发育一层古土壤,古土壤顶部OSL年代为73 ka B.P.,表明寨子村古堰塞湖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不是先前推测的早更新世,与学术界广泛认为的昔格达组不属于同一时代地层,因此难以记录早更新世古金沙江的袭夺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18.
以汉江上游谷地郧县辽瓦店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 对其粒度、磁化率、烧失量、吸湿水、Rb/Sr比值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粘粒含量、细粉砂含量、粘粒/粗粉砂比值、磁化率、烧失量、吸湿水含量和Rb/Sr比值在古土壤S0为剖面最高值, 在黄土层(L0、Lt和L1)均较低, 而细砂粒和粗砂粒含量在古土壤S0为剖面最低, 在黄土层(L0、Lt和L1)均较高。 表明古土壤S0形成时期, 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量充沛, 生物活动强烈, 成壤作用较强; 黄土堆积时期, 气候寒冷干燥, 成壤作用较弱。各指标含量曲线中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lackwater deposit, 简称SWD)均呈现出突变性的变化, 且变化幅度甚大, 说明其为气候突变事件的产物, 未受到成壤改造作用和生物活动的影响, 表明全新世晚期的东汉末年, 在汉江上游流域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气候突变事件, 引起了特大洪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919.
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河南唐户遗址(约7.8~7.0ka B.P.)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6件石磨盘、2件石磨棒和8件陶炊器残片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分析, 共提取到6类不同形态的淀粉粒, 鉴定结果显示有分别来自小麦族(Triticeae)、粟(Setaria italica)、水稻(Oryza sativa)、栎属(Quercus)、莲属(Nelumbo)以及未知种属的淀粉粒。石磨盘、石磨棒表面附着淀粉粒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该类工具在当时被用于加工多种需要碾磨或脱壳的植物果实或块根块茎。粟、水稻、小麦族及栎属等淀粉粒的同时发现也表明, 农业种植和采集是唐户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途径。此外, 根据粟的淀粉粒在实验选取样品表面普遍出现的情况, 同时结合邻近的贾湖遗址植物考古和生产工具研究结果来看, 以粟种植为主, 水稻种植为辅的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已成为唐户先民经济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920.
通过对岷江上游(源头至紫坪铺水库江段)干流边滩21个现代沉积物样品的磁性特征测试,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边滩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类型以亚铁磁性的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菱铁矿和少量的赤铁矿,其中岷江源头处菱铁矿的含量相对较高;(2)磁性矿物晶粒以假单畴(PSD)-多畴(MD)为主;(3)在沉积物磁性特征的空间分布上,茂县至紫坪铺水库河段的磁性矿物含量高于源头至茂县河段,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前者磁性矿物晶粒也明显粗于源头至茂县河段;(4)岷江支流和两岸的滑坡体的汇入及沿程水动力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岷江干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对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研究,为岷江中下游乃至与之相联系的长江河道中利用沉积物磁性特征追踪泥沙来源,重建岷江流域环境演变过程提供基础信息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