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0篇
  免费   1723篇
  国内免费   2128篇
测绘学   557篇
大气科学   847篇
地球物理   2003篇
地质学   5568篇
海洋学   1039篇
天文学   227篇
综合类   1281篇
自然地理   1099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452篇
  2022年   505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433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336篇
  2014年   582篇
  2013年   467篇
  2012年   646篇
  2011年   645篇
  2010年   550篇
  2009年   610篇
  2008年   609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442篇
  2001年   499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239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12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采用自制滚筒式自动采样器采样,研究了珠江口水域微表层中Fe,Mn,Cu,Pb,Zn,Cd的含量、分布变化及富集状况。并通过颗粒痕量金属/颗粒Fe比值计算,探讨了痕量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Cu,Pb,Zn,Cd在微表层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2.3,1.4,3.0和1.9。颗粒态Fe,Mn的平均富集系数为1.1和0.9。各种金属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有各种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82.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南、北极地区,极地气温升高对于极地生物链的基础部分产生巨大影响.南极生物链中的关键初级生产力是微藻,南极冰藻是极好的生态指示种.南极冰藻在高于生长适宜温度下生长受到抑制,抵抗高温胁迫的机制和能力制约着南极冰藻的生存,南极冰藻生存威胁到极地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和极地生物链的完整性.持续低温环境进化过程对极端适冷微藻热适应机理的影响是理解极地气候变化对南极冰藻生态影响的依据.  相似文献   
83.
利用 1 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 DY95 - 8航次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西两小区用多管取样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 ,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东、西两小区共有 1 6个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 ,其中线虫类占居显著优势 ,在东、西两小区各占总栖息密度的 71 %和 6 4 %,其次为猛水蚤类和蜱螨类。 (2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 3 2 .47ind/1 0 cm2 和 1 8.0 5 ind/1 0 cm2 ,东小区高于西小区。小区各站位间的栖息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 (3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明显 ,由表层向底层 ,栖息密度逐渐降低。 (4)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底质沉积物、结核覆盖率和底层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底质较硬、结核覆盖率较高以及底层流较强都不利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  相似文献   
84.
抗冻蛋白的研究及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冻蛋白能够与冰晶结合,降低冰点并抑制冰的重结晶,从而使生物体免于冰冻伤害。就不同类型的抗冻蛋白的结构、起源、功能和抗冻作用机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并对国内近年来抗冻蛋白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5.
冲绳海槽热流机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冲绳海槽是一个高热流区,平均热流值极高,但不均匀,实测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三个数量级以上,结合海槽地区的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探讨了导致这一高而分散热流特征的多种因素。包括异常壳幔结构。海底热液循环以及地下水对流等,并分析了相应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86.
张启东 《海洋科学》1993,17(6):57-60
报道了黄骅沿海赤潮发生的过程和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及造成的危害,并对赤潮成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7.
88.
大洋锰结核中矿物对过渡金属分布的控制GuobinLei等关于大洋锰结核、结壳中Co、Ni和Cu在10A锰酸盐、水羟锰矿及铁的氧氢氧化物(简称为铁相)之间分布的讨论主要是在全样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通过分层取样,对锰结核不同的微层同时进行了化学及...  相似文献   
89.
长牡蛎四倍体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琪  吴建绍  曾志南  方琦 《台湾海峡》2001,20(4):528-532,T005
本文采用长牡蛎三倍体卵子与二倍体精子授精,用0.5mg/dm3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排放诱导出四倍体.处理组在担轮幼虫期检测染色体,4个处理组的四倍体分别为13.95%、12.19%、0%和40.00%.处理组3染色体数在24、25条.其中处理组1、3、4获得稚贝(1~3mm),存活率分别为0.49×10-5、212×10-5和23×10-5.处理组1获得稚贝108粒,处理组3获得附着稚贝7万粒,处理组4获得附着稚贝7000粒.文中还就三倍体雌贝怀卵量及四倍体诱导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0.
根据2004年5月长江口淡水端淡、盐水混合初期表层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实测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pCO2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淡水端盐度0~15的淡、盐水混合初期,表层水pCO2由3 500μatm左右大幅度下降至约1 000μatm。生源要素的补充使生物活动的急剧增加是pCO2以对数形式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这一性质显著体现的拐点为(S<0.6,50<浊度<110)这一范围。同时由于生物活动和物理混合作用的分别控制,使得长江口淡水端淡、盐水混合初期表层水碱度与盐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拐点处的盐度约为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