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1篇
  免费   417篇
  国内免费   348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1372篇
海洋学   38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滇西北玉龙雪山隆升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玉龙雪山东西两侧断层的系统研究,发现其东西侧的断层均为倾向山内的逆断层。因此高耸的玉龙雪山是在主压应力方面为近东西向应力场作用下,治双剪型逆冲断裂而迅速抬升的,而非前人认为的“地垒”式正断隆升。  相似文献   
992.
以试验方法研究双喷式射流结构对软质黏性底床上可沉降管道移动射流开挖规律。通过黄土、高岭土、水泥配置低剪切强度试验黏土,揭示喷嘴射流速度、喷嘴平移速度对冲坑特征尺寸影响规律。以边界层剪应力分析冲坑形态变化,并引入低射流靶距下反映侵蚀能力强度的回归侵蚀特征值Z进行无量纲化分析。结果表明:双喷式垂直射流形成的冲坑断面轮廓具有中心对称性,移动射流形成的冲坑纵向剖面线具有几何相似性。冲坑特征尺寸随射流速度呈近似线性变化,随喷嘴平移速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剪切强度增加使得黏土抗侵蚀能力增强,冲坑稳定断面曲线由V形向U形逐渐过渡变化。  相似文献   
993.
潮滩冲淤监测方法与实时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潮滩冲淤监测的几种常见方法,其中标志桩法、SET 和RSET法、沉降板法、人工示踪砂法、PEEP和PEEP-3T法、ALTUS 和ADV法等主要测量某点或某断面上的冲淤量,3S技术结合地形图或海图实现了大范围潮滩面上的冲淤变化测量.借鉴海洋、海岸实时监测系统的原理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潮滩冲淤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包括潮滩高程、景观图像、地物光谱、气象和水动力等因子的数据综合采集,数据通过网络连接传输到实验室,以实现地貌变化和驱动因素的同步获得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地物光谱信息获取,为遥感数据解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4.
利用近70a来19个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基于GIS技术进行数字化冲淤分析,结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人类活动,探讨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冲淤调整过程。研究表明,近70a来无论是在河床纵横剖面还是在平面上,冲淤调整经历了较明显的四个阶段,可是平面上比纵横剖面上的平均冲淤速率更趋于整体性:(1)以自然作用为主,处于缓慢冲刷状态,冲刷区占65.4%,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2.3cm/a,年均冲刷量为53.7×104m3;(2)受支流永宁江上游建库蓄水影响,从缓慢冲刷转为较明显的淤积状态,淤积区占66.2%,全区年均淤积速率为2.2cm/a,年均淤积量为50.4×104m3;(3)受航道整治完成的部分工程作用,由淤积又转为轻微冲刷状态,冲刷区占62.6%,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1.8cm/a,年均冲刷量为41.4×104m3;(4)受航道和支流永宁江的综合整治作用,从轻微冲刷朝加速冲刷方向发展,冲刷区占71.5%,全区年均冲刷速率为5.6cm/a,年均冲刷量为130.8×104m3。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冲淤调整受人为影响比受自然影响大。  相似文献   
995.
996.
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桂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相似文献   
997.
<正>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小组最近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2015年第8期的文章称,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发震区域的断层应力恢复速度高于预期,致使板块界面的应力状态在短短几年内就恢复到了地震之前的水平。但是,由于在该大型俯冲区没有观测到应力状态的空间变化,因此很难预测未来地震的位置和范围。目前,对大型俯冲地震事件的模拟经常假设俯冲带是分区段的,并且地震因持续的  相似文献   
998.
干旱—半干旱地区第四纪冲洪积扇蕴含着丰富的气候与构造信息,划分并描述不同时期的冲洪积扇单元及其地貌特征是开展第四纪冲洪积扇研究的重要步骤。野外考察等传统方法是对冲洪积扇进行描述与填图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此之前对冲洪积扇进行大范围的自动化地貌初步分级则可为地貌填图提供指导,从而提高后续的野外工作效率。文中借助航空影像生成的0. 2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提取老虎山地区各冲洪积扇单元的起伏度与粗糙度,实现对各冲洪积扇单元的分类与差异探讨。研究表明,随着提取窗口尺寸的增大,粗糙度迅速增大,而当提取窗口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粗糙度过渡为缓慢增大并达到稳定的状态。在尺寸为8m×8m的滑动取样窗口下,起伏度与粗糙度随着冲洪积扇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减小而后增大的趋势,这恰好反映了冲洪积扇的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9.
小浪底水库于1999年运用以后,该河道经历了长时间持续冲刷过程.为掌握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尾闾段洪水演进特点及河床冲淤规律,采用一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研究首先采用浑水控制方程,建立了一维耦合水沙数学模型,并利用2003年利津-西河口段汛期实测水沙及汛前断面地形资料对该模型进行率定,计算的流量、水位及含沙量等过程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然后采用2015年利津—汊3段汛期实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水位与冲淤量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符合;最后基于2015年实测洪水过程,计算了若干组不同断面间距下的洪水演进及冲淤过程,分析了不同断面间距对沿程水位及河段冲淤量等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断面间距对水位计算结果影响较小,而对冲淤量计算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河段水沙及冲淤特性复杂的情况下,采用一维数学水沙模型计算时应考虑断面间距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00.
主要讨论了第四纪以来则木河断裂带的演化过程和变形机制 ,同时也对该断裂带上基岩裸露区断层新活动的标志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