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78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在栉孔扇贝的血清、血细胞和肝脏提取液中均发现有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其中,ACP和ALP在肝脏中的活性最高。采用1.0%的虫草多糖或海藻多糖作为免疫药物,对栉孔扇贝进行注射刺激后,发现血清中的ACP、ALP和SOD活性有显著提高,血细胞中的ACP和SOD活性也有所增加,而肝脏提取液的这三种酶活性的变化不很明显。研究认为这两种多糖具有增强栉孔扇贝免疫活性的作用,在水产养殖业中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2.
新元古代形成的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龙首山中部,由于古生代造山过程中的构造挤压作用及变质热液叠加,矿床中铜铂得到再次富集。矿区及周边出露大量古生代基性—中酸性脉岩与岩基,暗示龙首山地区古生代发生了岩浆核杂岩隆起作用。综合研究了矿区切穿赋矿岩体的辉绿岩脉、煌斑岩脉和花岗斑岩脉,通过锆石U-Pb定年,获得侵入金川铜镍矿床的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367.1±2.0 Ma;煌斑岩锆石U-Pb年龄为400.6~425.3 Ma;前期工作获得辉绿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423.5±1.4 Ma。初步认定矿区各类脉岩的形成时代为古生代。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辉绿岩样品的εNd(t)值为-4.59~-1.58,(87Sr/86Sr)i值为0.7056~0.7077;煌斑岩样品的εNd(t)值为-2.97~-2.03,(87Sr/86Sr)i变化范围为0.7083~0.7085;证明基性脉岩的...  相似文献   
93.
吉林省南部集安地区大石湖-大台子一带热液铜矿化发育,其矿化与该区二长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及正长花岗岩等中酸性杂岩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为了确定其成矿时代下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中酸性杂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示踪研究。结果揭示:二长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及正长花岗岩均为中生代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U-Pb结晶年龄分别为(122.7±1.8)(122.0±1.9)(120.1±1.5)和(121.4±1.9)Ma,矿化系统的岩浆就位发生在早白垩世(122.7~120.1 Ma),指示大石湖-大台子铜矿化区的矿化时代晚于或近似等于120.1 Ma;元素地球化学数据揭示它们均以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富集,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Eu异常不明显为特征,均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岩石,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序列的产物;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二长闪长岩的εHf(t)值变化范围为-7.5~-5.2、TDM2...  相似文献   
94.
对大兴安岭满归地区新元古界—下寒武统大网子组变中酸性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大网子组由变安山岩、变英安岩、变流纹岩和少量变晶屑凝灰岩组成,缺少板岩、变砂岩、片岩等沉积岩夹层。通过对变安山岩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其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99±1) Ma,表明大网子组变中酸性火山岩形成于早侏罗世早期,非前人认为的形成于新元古代—早寒武世。额尔古纳地块早侏罗世火山岩为漠河盆地提供了物源,表明额尔古纳地块在早侏罗世处于火山-岩浆弧构造背景。该研究为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过程中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5.
在川西甲基卡矿床外围新发现了建巴村中酸性侵入岩体,为了探讨其形成时代、成岩构造背景及其成矿条件,开展了LA-ICP-MC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该岩体的结晶年龄为(211.8±1.0) Ma; 岩石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中酸性侵入岩系列,具有I型花岗岩类的特征,其物质来源可能为壳源物质与幔源物质部分熔融。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与此时期内川西地区的区域性岩浆活动相对应。建巴村岩体的构造位置及岩浆活动特征指示其可能不具备形成伟晶岩矿床的条件。  相似文献   
96.
刘锋  毕树平  汤伟 《湖泊科学》2000,12(4):311-320
基于热力学平衡计算,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了与高岭石固相平衡的酸性天然地表水中铝的形态分布,讨论了影响铝莆态分布的各种因素,同三水铝石固相平衡相比,与高岭石固相平衡的酸性天然地表水中,铝的形态分布与溶解硅酸的浓度密度相关,聚合态铝浓度较低,总溶解铝浓度明湿减小约2个数量级,模型被用于实际水样的分析,所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最后用Monte Carlo模拟考察了由于平衡常数的选择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7.
刘锋  毕树平 《湖泊科学》2000,12(3):233-239
基于质量守恒以及电中性条件,采用化学平衡计算法,计算模拟研究了高岭石固相平衡的酸性天然地表水中铝的缓冲作用对pH值,酸中和容量ANC和缓冲强度β的影响,讨论了影响酸性地表水pH估算的各种因素,如溶解硅酸的浓度,溶解总无机碳的浓度,溶解总氟和总有机碳的浓度及温度等。模型被用于实际水样的分析,所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用MonteCarlo模拟考察了由于平衡常数的选择以及水化学参数测量误差而带来的不确  相似文献   
98.
山东栖霞桃村地区出露中生代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对采自桃村地区青山组下段的中酸性火山-侵入岩以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桃村地区的中酸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高钾低钠,高铝低镁;Cr,Co,Ni含量较低,Sr/Y及(La/Yb)N比值很高;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不相容元素K,Rb,Ba和Th,以及不相容元素Ce,Hf和Ti,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以及P;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性质。综合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青山组下段中酸性杂岩为增厚的下地壳熔融,这种地壳的增厚作用可能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而在俯冲作用过程中青山组中酸性杂岩的源岩被俯冲沉积物混染。  相似文献   
99.
采用生态调查和生理生化方法,对植片后的1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拟探讨珍珠形成和钙代谢的相关性。定期测定珍珠囊和珍珠的重量、直径及水温,同时取其鳃、围心腔和外套膜组织进行酸、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钙含量等测定。结果表明,1龄植片后的三角帆其蚌珍珠囊和珍珠在一周年之中出现三次快速生长期。外套膜中的酸、碱性磷酸酶均在165d时升至最高。鳃组织中钙含量显著高于围心腔和外套膜。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珍珠囊和珍珠的重量、直径分别与三种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外套膜中的钙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同时,外套膜中的钙含量与三种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水温与外套膜、围心腔中的钙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与三种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提示:鳃是三角帆蚌钙吸收、贮存和钙调节的重要器官,形成珍珠的钙一部分来源于循环系统,另一部分可由外套膜直接从环境中吸收,碱性磷酸酶对珍珠生长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0.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薄片鉴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全岩和粘土矿物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测试等手段,结合埋藏史分析,研究了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环境的特点。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成岩现象丰富,表现出不同成岩环境相叠合的特征,存在酸性、碱性和酸性碱性交替等多重成岩环境。着重利用不同成岩环境代表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分析成岩环境的变化,结果显示,3 000~3 200 m是碱性流体活动的重要深度。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在埋深过程中由浅到深大致经历了(弱)碱性(小于1 750 m)→酸性(1 750~3 200 m)→酸碱交替(3 200~4 000 m)→碱性(4 000~5 000 m)→弱碱性到弱酸性(大于5 000 m)多重成岩环境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成岩现象。埋深和温度是成岩环境变化的宏观主导因素,但并非绝对控制因素,局部流体性质的变化更能直接导致成岩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