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4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37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370篇
地质学   854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建筑桩基的有效应力地震反应分析:I—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地震作用、上部结构、桩基的特点,建立了建筑桩基地震反应的计算模型,考虑了桩-土-上部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然后奖饱和土体现为由固、液二相组成的两相介质,基于Biot动力固结方程,提出一种建筑桩基地震反应的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具有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972.
矿物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矿物分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对地质作用过程中矿物生长、元素和流体迁移等过程的了解。本文在介绍固相反应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 ,讨论了常压下研究矿物分解动力学的热重分析法和电导率法 ,指出精确确定高压下的反应分数 ,是研究高压下矿物热分解动力学的关键。提出了高压下确定反应分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3.
0 前言 我国水溶性钾盐资源奇缺,而以钾长石(KAlSi3O8)为主要物相的非水溶性钾资源储量大、分布广.  相似文献   
974.
与铁相关的几种渗透反应格栅材料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菲  黄园英  何小娟 《地学前缘》2005,12(Z1):170-175
挥发性氯代有机化合物为地下水和饮用水中最常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之一。文中对日益引人注意的渗透反应格栅(PRB: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材料进行了研究。主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中国现有的实用性材料———铸铁的铁屑、实验室合成双金属和纳米双金属作为反应介质,对反应的脱氯效果和机理、还原性脱氯的反应动力学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研究,以寻求一种可以大量得到的廉价而高效的材料,研究它对氯代烃的降解效率。在研究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CT和PCE作为目标污染物,讨论粒状铁、双金属以及纳米双金属对氯代有机物的降解速率,确定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溶液中的氯代有机物浓度的最佳实验条件,比较3 类反应介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75.
路凤香 《岩石学报》2010,26(11):3177-3188
本文提供的两件蒙阴岩区金伯利岩中的蛇纹石化石榴石橄榄岩捕虏体,整体发育剪切-变形结构,其中的辉石有三种类型,代表了三次地质事件,他们是:(1)石榴石中的自形单斜辉石包裹体Py;(2)粗粒不规则形状的斜方辉石Py1;(3)具反应边及定向排列的斜方辉石Py2。Py具有高Na2O和Al2O3,及低Mg#和CaO的特征,暗示所赋存的橄榄岩未遭受过明显的熔融作用。推测Py为早期阶段地幔"岩浆海"结晶时被石榴石包裹的矿物。在手标本及薄片中普遍见到Py2切过Py1,表明Py1形成早于Py2。Py1的Cr(669×10-6~9503×10-6),Ni(1941×10-6~4750×10-6)含量和Mg#(0.91~0.94)比值较高,而Py2中的Cr(725×10-6~1926×10-6),Ni(902×10-6~2989×10-6)和Mg#(0.88~0.90)值较低,说明Py1是早期经部分熔融的橄榄岩耐熔残余中的顽火辉石残留。相反,Py2可能是软流圈来源的熔体与耐熔橄榄岩反应的结果。剪切/变形以及交代事件则发生于上述反应之后或者与之同时。依据主元素特征,较早的Py1的耐熔程度反而高于Py2,本文称之为地幔组成的"逆向演化"。看来,这种逆向成分演化不仅发生在中新生代,而且也发生于古老地幔,甚至是贯穿于整个地幔演化的历史时期。与已发表的有关地幔形成年龄的资料对比,Py、Py1和Py2的年龄估计分别是3.8Ga,2.5Ga/1.4~1.3Ga和0.9~0.7Ga。另外1件碳酸盐化橄榄岩捕虏体,采自复县金伯利岩,具有明显的剪切-变形结构,最终形成时间可能与Py2接近。  相似文献   
976.
地下多组分反应溶质运移数值模拟(RTM)是解释地球系统中的耦合过程和不同时空尺度对其影响的重要工具。RTM是研究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地质资源和环境等复杂地球化学过程的一个新方法,可用于如废物处置安全性评估、地下水污染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金属矿床的地浸开采等的研究中。笔者首先回顾了反应溶质溶质运移模拟的发展历史,然后总结了反应溶质运移模拟的发展现状,再从耦合过程、空间尺度、裂隙和非均质介质处理角度说明了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所面临的挑战。结合地下水质的演化、生物降解、CO2地质储存等具体实例讨论了反应溶质运移模拟的广泛应用前景,探讨了反应溶质运移模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77.
利用钾长石粉体水热合成13X沸石分子筛的晶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章西焕  马鸿文  白峰 《现代地质》2007,21(3):584-590
实验研究了以钾长石粉体为原料水热合成13X沸石分子筛的晶化过程,确定了晶化过程的诱导期、晶化期和沸石晶体的平均生长速率。以钾长石焙烧熟料为前驱物合成13X沸石,反应混合物首先转变为铝硅酸钠(钾)凝胶,再逐步水热晶化为13X沸石;在反应物未完全转变为铝硅酸钠(钾)凝胶之前,13X沸石已开始结晶。13X沸石晶体的生成主要发生在凝胶相内部,是凝胶结构逐步趋于有序化的过程。13X沸石晶体生成是由凝胶相内的[TO4]四面体相互连接,互套构成笼状结构。推测13X沸石形成机理为:硅酸根离子和铝酸根(+铁酸根)离子发生聚合反应,生成次级结构单元双六元环;双六元环进一步缩合,生成方钠石型笼;最后,方钠石型笼进一步相互联结,生成13X型沸石分子筛的硅铝骨架结构。  相似文献   
978.
含金黄铁矿的模拟合成实验及热液作用中金富集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热液矿床中金主要以包体金和裂隙金两种赋存状态产出,裂隙金构成富矿石。金的两种析出形式,分别为热液演化过程中金的两组成矿化学反应的结果。同时,金的活化和沉淀作用与热液流体中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为阐明热液富金矿石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含金黄铁矿的模拟合成实验。实验是在自紧式冷封高压釜(石英管衬套)中完成的。实验的物理化学条件模拟胶东玲珑等金矿的实测成矿参数t=400~200℃;p=50~10MPa;c(NaCl+Na2S)=05~1mol/L;pH=2~65。装填物料为Fe2O3+6S+AuCl3·HCl·4H2O或金粉。恒温时间为7~12d。合成黄铁矿具有完好的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形。盐酸分步提取法实验证明,在黄铁矿晶体的核心部分含90×10-6~60×10-6的分散包体金,而黄铁矿边缘部分及以外的残余Fe2O3中仍含有大量的反应残余金粒。实验结果证明,在合成反应体系中只有少量的金与黄铁矿同时析出;而更多的金在残余溶液中富集,在自然热液成矿过程中这部分金可形成晚期裂隙金。实验结果与在胶东等地区热液金矿床观察到的事实吻合。  相似文献   
979.
边坡地震稳定性时程分析方法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7  
刘汉龙  费康  高玉峰 《岩土力学》2003,24(4):553-556
考虑到在地震过程中,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最小值出现在某一瞬间,用这个值评价边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抗滑稳定性不太合适,提出了用最小平均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即利用安全系数最大振幅的0.65倍作为平均振幅来反映安全系数随地震波动变化的过程。利用最小平均安全系数对某一堆石坝的动力抗滑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与拟静力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80.
地下水有机污染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概述了现有的几种地下水有机污染治理方法:抽出处理、注气-抽取土壤气、内在生物净化、流线控制、多技术结合法、生物治理、吸附、原位反应墙等工作原理和治理效果;简要分析了地下水有机污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