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9篇 |
免费 | 621篇 |
国内免费 | 17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5篇 |
大气科学 | 63篇 |
地球物理 | 323篇 |
地质学 | 4563篇 |
海洋学 | 171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217篇 |
自然地理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172篇 |
2021年 | 147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52篇 |
2018年 | 121篇 |
2017年 | 165篇 |
2016年 | 135篇 |
2015年 | 160篇 |
2014年 | 207篇 |
2013年 | 173篇 |
2012年 | 235篇 |
2011年 | 235篇 |
2010年 | 164篇 |
2009年 | 164篇 |
2008年 | 161篇 |
2007年 | 147篇 |
2006年 | 172篇 |
2005年 | 181篇 |
2004年 | 127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114篇 |
1999年 | 126篇 |
1998年 | 150篇 |
1997年 | 161篇 |
1996年 | 139篇 |
1995年 | 126篇 |
1994年 | 129篇 |
1993年 | 116篇 |
1992年 | 111篇 |
1991年 | 103篇 |
1990年 | 89篇 |
1989年 | 83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0年 | 3篇 |
194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The three most crucial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and super-large magmatic sulfide
deposits are: (1) a large volume of mantle-derived mafic-ultramafic magma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deposits; (2)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d crustal contamination, particularly the input
of sulfur from crustal rocks, resulting in sulfide immiscibility and segregation; and (3) the timing of
sulfide concentration in the intrusion. The super-large magmatic Ni-Cu sulfide deposi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been found in small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except for the Sudbury deposit. Studies in the past
decade indicated that the intrusions hosting large and super-large magmatic sulfide deposits occur in
magma conduits, such as those in China, including Jinchuan (Gansu), Yangliuping (Sichuan), Kalatongke
(Xinjiang), and Hongqiling (Jilin). Magma conduits as open magma systems provide a perfect environment
for extensive concentration of immiscible sulfide melts, which have been found to occur along deep
regional faults. The origin of many mantle-derived magma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antle plumes,
intracontinental rifts, or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Although 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sulfide immiscibility
results from crustal contamination, grades of sulfide ores are also related to the nature of the
parental magmas, the ratio between silicate magma and immiscible sulfide melt,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sulfide melts and newly injected silicate magmas, and fractionation of the sulfide melt. The field relationships
of the ore-bearing intrusion and the sulfide ore body are controlled by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wall rocks.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 to demonstrat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tectonic settings, and indicators of magmatic sulfide deposits occurring in magmatic conduits which
would provide guideline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92.
无球粒陨石的主、微量元素组成对于类地行星壳-幔分异和岩浆研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样品稀缺,使用传统方法分析无球粒陨石的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有较大局限。本文在样品粉末压片的基础上,采用激光熔融制取玻璃,并结合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标样和Eucrite样品进行原位分析。结果表明,主量元素中除少数元素(Na、K和P等)外,绝大多数元素的分析准确度都优于5%;微量元素除少数元素外(Ni、Ga、Tb、Tl和U等),绝大多数元素的分析准确度都在5%~10%范围。本方法为低损耗(~30 mg)、快速准确获取具有较高Mg、Fe含量的玄武质无球粒陨石样品全岩的主、微量元素组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3.
东天山造山带的图拉尔根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为一个早古生代长期活动的幔源岩浆通道,大型铜镍钴硫化物矿体赋存于Ⅰ号超镁铁质岩体的顶部,不同类型岩石中辉石矿物的流体挥发份化学组成以H2O为主(平均91%,5400.4mm3/g),其次为H2(2.0%)、H2S(2.3%)和CO2(2.1%);赋矿角闪橄榄岩中CO2和H2S含量最高,辉长岩中流体挥发份含量低于辉石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等岩浆早期结晶的岩石。CO2和CH4的δ13C值位于地壳与甲烷氧化的范围内,甲烷同系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正序分布模式,部分样品(TLG512)释出的CH4和C2H6具有较重的δ13C值和反序分布特征。表明Ⅰ号岩体不同类型岩石可能是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成矿岩浆具有富H2O和H2S的特征,可能起源于被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源区,混染壳源组分可能为俯冲板片来源蚀变沉积有机质组分。
相似文献94.
根据古交市狐偃山区矿区地质、航磁、地磁成果与近年来野外工作成果,结合省内、外铁矿工作经验分析,矽卡岩型铁矿最有利的母岩是中性岩中的闪长岩,二长岩成矿有限,正长岩基本不成矿。本区岩体侵入部位较高,奥陶系下部的大部分灰岩与岩体的接触部位还未查明。本区现已查明的浅表矽卡岩型铁矿体虽多,但规模小,形态不规则,分布零乱,因此深部还具有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95.
乌本迪带主要位于坦桑尼亚西南部,由8个地体构成,不同地体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年龄。乌本迪带不是单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而是经过不同阶段的俯冲造山作用和盆地内沉积作用形成。本文通过综合整理不同时期乌本迪带内地质事件和构造地质背景资料,将乌本迪带的演化分为9个阶段,分别为新太古代阶段(2740~2640Ma)、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沉积阶段(2640~2050Ma)、古元古代乌萨加蓝阶段(2050~1930Ma)和乌本迪阶段(1930~1800Ma)、古-中元古代沉积阶段(1800~1400Ma)、中元古代的基博拉阶段(1400~1080Ma)、中-新元古代伊鲁米德阶段(1080~850Ma)以及新元古代-寒武纪早泛非作用伸展阶段(850~600Ma)和晚泛非作用阶段(600~500Ma),其中形成于乌萨加蓝阶段的弧后洋盆之后可能继续扩张,在乌本迪阶段又发生俯冲造山作用。乌本迪带内金矿田的形成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早期阶段形成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在后期演化中又不同程度的再活化,形成多期次的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96.
冲绳海槽西南部流纹岩和安山岩斜长石中发育大量玻璃质熔体包裹体,安山岩斜长石中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较高(1050-1200℃),而流纹岩斜长石中熔体包裹体有两个明显不同的均一温度峰值段(900-1000℃,1150-1200℃),呈“双峰”式均一温度特征。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特征与流纹岩和安山岩中斜长石的环带结构及An值变化特征一致,说明安山岩中斜长石主要在高温阶段结晶,而流纹岩中斜长石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结晶阶段。结合流纹岩斜长石存在明显的环带结构及两种差异较大的An值特征,作者认为熔体包裹体的“双峰”式均一温度特征指示该地区发生了不同期次岩浆的混合作用。岩浆携带早期高温阶段结晶(1150-1200℃)的高An值偏基性斜长石向上运移,注入浅部较低温酸性岩浆房(900-1000℃),发生混合作用,偏基性的斜长石在进入酸性岩浆房后被重新吸收,形成包含有较高均一温度熔体包裹体的核部(高An),然后继续结晶生长形成包含有较低均一温度熔体包裹体的边部(低An),表明冲绳海槽西南部地区下部岩浆房内存在复杂的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97.
以玲珑金矿田阜山金矿区为实测地区,研究了胶东构造岩浆岩浆活化区玲珑-焦家式金矿的矿源岩系,对2km^2内矿源岩的构造变形岩相形变进行1/2000填图。在此基础上,提出矿化趋势度(MTD)的概念并完成阜山金矿区矿化趋势度的分布图。矿化趋势度的概念及其填图研究方法对于探讨将成矿模型转化为找矿模型、逐步建立更具体量化的找矿预测实测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
平潭和漳州深成杂岩中斜长石捕虏晶与岩浆混合作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在闽东南平潭和漳州火成杂岩中,广泛发育岩浆混合现象,表现为花岗质岩石中存在辉长-闪长质同深成岩墙和淬冷岩石包体。花岗质和闪长质岩石中普遍存在An>70%的斜长石捕虏晶。这种成分的斜长石是辉长岩特有的,而不是任一种花岗岩的斑晶。在斜长石捕虏晶四周,都有与花岗岩中的斜长石成分相当的斜长石加生膜。斜长石捕虏晶可分为自形的、熔融状、筛孔状和碎片状等四类,它们各自形成于不同的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99.
河南栾川百炉沟铅锌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百炉沟矿床是近年来在盛产斑岩_矽卡岩型钼矿床的河南栾川地区新发现的一处铅锌矿床,位于豫西南牛心剁穹状背斜之西侧,与栾川地区的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马圈等斑岩型及斑岩_矽卡岩型钼矿床相毗邻。矿体呈脉状、板状产在中元古界变质碳酸盐岩-碎屑岩层中,受NWW向层间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由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等矿物组成。矿石中石英和闪锌矿所捕获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有富液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富气体气液两相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等4种类型,邻近分布,其均一温度相近,表明成矿过程中可能存在流体沸腾作用。气液两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80~327℃,以中温(250~260℃)为主;盐度 w (NaCleq)为4.0%~14.0%,以5.0%~9.0%为主;依据均一温度峰值所对应的压力(38.94~44.87 MPa),求得成矿深度为1.44~1.66 km。表明该矿床明显具有浅成、中温、低盐度热液成矿的特征。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至少有纯H2O蒸汽、N2+CO2+CH4、N2+CO2和N2+CH4等4种组合。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内包裹体水的δDV-SMOW为-76‰~-90‰,方解石的δ13CV-PDB为-0.44‰~1.80‰,选取所对应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计算得到包裹体水的δ18O水为2.51‰~10.96‰,反映出成矿流体的主体为岩浆热液。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V-CDT为-1.2‰~10.9‰,其峰值(1‰~2‰)与该地区斑岩型钼矿床中的硫化物相近,指示其具有岩浆来源硫的特征。矿石中硫化物206Pb/204Pb=17.552~18.426,207Pb/204Pb=15.451~15.5794,208Pb/204Pb=38.264~39.637,反映出成矿金属主要来自于岩浆,有少量地层岩石铅的加入。百炉沟铅锌矿床应属受层间构造控制的中温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