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53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31.
胶州湾浮游植物分子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海洋浮游植物总体的核酮糖 1 ,5 -二磷酸羧化 /氧化酶大亚基基因(rbc L)片段 ,建立该基因变异类型文库 ,并随机测定了 38个 rbc L大亚基基因片段序列 ,初步分析了海洋浮游植物分子遗传多样性。将≥ 97%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定义为种内变异 ,38个片段分别代表1 3个不同的物种 ,或称为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与数据库序列比较发现 ,PPJZ0 1 ,PPJZ1 1和 PPJZ2 0可能是已报道的 rbc L基因序列代表的物种 ,其它克隆在数据库中没有对应的近缘物种序列存在。系统学分析表明分离的克隆分别属于隐藻门、硅藻门、绿藻门和 streptophyta等的浮游植物 ,极少数克隆来源于异鞭毛藻类、定鞭藻纲和原细菌。根据各操作分类单元克隆数计算得胶州湾浮游植物分子遗传多样性指数为 1 .97。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剖分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海洋浮游植物动力学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32.
用RAPD技术对养殖环境溶藻弧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RAPD技术对不同宿主,不同环境分离的8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株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8个引物共获得了46条多态性条带,将8个株系分为3个类群,不同宿主(石斑鱼Einephelus fario和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不同环境及药物处理前后的株系之间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使用药物后,溶藻弧菌株系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同一环境和同一时间分离的菌株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从患病石斑鱼上分离到的致病朱与非致病株有极高的相似性,但有一个约2kb的条带的差异,该差异条带可能与溶藻弧菌的致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333.
海带几个经济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带(Laminaxia japonica Aresch)是我国大规模养殖的经济海藻之一,在沿海一带的海水养殖事业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进行海带遗传和育种的研究。阐明了海带的自然种群是遗传性高度混杂的,观察到与人们的经济目的有密切关系的儿个形态性状如叶长、叶宽和叶厚等是遗传的,  相似文献   
334.
两种不同生境的白骨壤种群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广西沙质土壤和淤泥质土壤白骨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白骨壤种群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观察杂合度为0.350,预期杂合度为0.259。不同生境的白骨壤种群的遗传分化很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为FST=0.062 ,表明总的遗传变异中有93.8%来自种群内。基因流顺畅,Nm=3.78。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55和0.046。  相似文献   
335.
栉孔扇贝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其杂种优势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采用来自韩国野生的栉孔扇贝和中国养殖的栉孔扇贝以及发病区存活个体作为亲本 ,构建韩国野生×韩国野生、韩国野生×中国养殖、韩国野生×中国养殖发病区存活个体以及中国养殖×中国养殖共 4个交配组合 ,通过对F1 代个体壳宽、壳高和体重的测量 ,比较不同群体的生长情况。同时采用RAPD技术对F1 代不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比较 ,研究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 ,杂交后代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说明栉孔扇贝种内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杂种优势。韩国野生种群和中国养殖群体以及发病区存活群体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 0 3 6 6和 0 0 0 5 7,以上 4个F1 代群体的平均杂合度的理论值分别为 0 2 83、0 2 6 7、0 2 6 8和 0 2 6 6 ;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 0 76 5、0 76 0、0 76 0、0 73 5。表明栉孔扇贝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遗传分化 ,其杂种优势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关  相似文献   
336.
鲈鱼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Ⅱ.种群生化遗传结构及变异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1995年6月—1996年5月分别在汕头及青岛收集共100尾鲈鱼生化样品,采用淀粉胶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鲈鱼17种同工酶,记录出31个基因座位,统计了基因频率。结果表明,2群体间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920和0.0080。作者初步认为中国近海鲈鱼为1个种,分南、北2个种群。汕头种群多态座位比例为22.6%,青岛种群为25.8%。x2检验表明,2个群体多态座位等位基因频率除汕头的Est-4外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汕头与青岛种群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79和0.099,表明目前鲈鱼种质资源状况尚好,但当前捕捞鲈鱼苗的压力过大,应严格控制鲈鱼苗的捕捞,以免因滥捕仔稚幼鱼而导致资源衰竭。  相似文献   
337.
用紫露草微核技术,检测几种氟化物的微核(MCN)效应。指出氟化物有损伤染色体的作用,环境中的氟污染既引起一般公认的牙釉病和氟骨病,还有损伤染色体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338.
从大亚湾野生群体选择亲本繁育1个养殖群体,受精第6天、23天与80天分别进行优选,按50%选留比率选留快生长个体,分别在受精后第3天、30天120天取样,利用8对SSR标记分析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与估计有效亲本数量。结果表明,在3个生长阶段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750、3.875和3.625,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324 2、0.527 3和0.372 4,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51 1、0.561 3和0.504 8。有效亲本数量的估计分别为38、28和30,3个生长阶段估算的有效亲本数量均比实际所用到的亲本数量少。选优管养措施导致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有效亲本数量降低。  相似文献   
339.
泰国近海习见有毒立方水母和钵水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线粒体16S rDNA和核基因18S rDNA片段,对泰国沿海常见的有毒水母进行遗传分析,并比较了2个基因片段作为通用分子标记,在研究水母类多个纲的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泰国近海的有毒水母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所获得的32个样品可以分为9个种,包括4种钵水母、4种立方水母和1种水螅水母。然而,完全确定各种的分类地位,还需要更多的形态、生活史等方面信息。两个基因片段均能明确区分各种类,但核基因18S序列比线粒体基因片段更为保守。根据16S基因片段序列计算水母种内和种间的K2P(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发现所研究的9个水母种类,种内遗传距离在0~0.050之间,其中94%的种内遗传距离小于0.040,同纲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204~0.474,其中91%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0.250;而利用18S基因,种内距离在0~0.002之间,同纲种间距离为0.008~0.066(平均为0.038,SE=0.006)。16S的AT碱基含量明显高于核基因18S,且16S的碱基含量在不同纲之间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表明水母线粒体16S基因的突变率相对较高,适合研究水母较低分类阶元以及种下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340.
为了解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杂交子代(F1)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对3个群体的线粒体COI和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分析。经比对分别获得781bp和725bp核苷酸片段,74个样本共检测到47个单倍型;F1群体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都是最高的,而双亲的较低;F1和栉孔扇贝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其次为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群体之间,F1和虾夷扇贝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F1和栉孔扇贝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较小而两者间的基因流比较大,F1和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较大而基因流较小,说明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群体群体很早就发生了遗传分化;采用UPGMA法和简化的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系统树表明,3个群体的所有个体被分为2个族群,栉孔扇贝和F1交叉聚为一类,虾夷扇贝独自聚为一类,2个分支间没有交叉;使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对3个群体进行PCR扩增检验,结果栉孔扇贝的特异引物能在杂交子代中扩增,而虾夷扇贝的特异引物不能在子代中扩增出条带,说明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其子代的线粒体遗传模式为严格的母系遗传。本研究结果表明杂种优势的形成与线粒体遗传多样性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