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08篇 |
免费 | 1554篇 |
国内免费 | 80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57篇 |
大气科学 | 825篇 |
地球物理 | 757篇 |
地质学 | 2816篇 |
海洋学 | 802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383篇 |
自然地理 | 59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97篇 |
2023年 | 269篇 |
2022年 | 289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270篇 |
2019年 | 252篇 |
2018年 | 207篇 |
2017年 | 187篇 |
2016年 | 180篇 |
2015年 | 205篇 |
2014年 | 255篇 |
2013年 | 212篇 |
2012年 | 228篇 |
2011年 | 237篇 |
2010年 | 256篇 |
2009年 | 252篇 |
2008年 | 264篇 |
2007年 | 231篇 |
2006年 | 201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176篇 |
2003年 | 192篇 |
2002年 | 142篇 |
2001年 | 170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131篇 |
1995年 | 147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87篇 |
1990年 | 90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74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1年 | 2篇 |
1946年 | 3篇 |
1945年 | 2篇 |
194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大陆岩石圈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地震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大陆岩石圈研究进展做了简要介绍。不同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岩石圈在热状态、化学成分和力学行为等方面具有高度非均匀性。这不仅表现为岩石圈性质和结构随深度的变化,而且还反映在不同时代、大陆与海洋以及克拉通和造山带岩石圈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上。性质和结构的差异体现了岩石圈形成和长期演化过程的复杂性。我们认为,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岩石圈与深部对流地幔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被认为是稳定克拉通岩石圈遭受改造甚至破坏的深部机制,同时还是地球深、浅部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因而显著影响着地球深部的对流和地表的构造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岩石圈本身定义的模糊性及其厚度的不确定性,地震活动与岩石圈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大陆岩石圈演化的规律性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82.
83.
84.
抑制栉孔扇贝第一极体对受精卵染色体行为及胚胎倍性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栉孔扇贝(Chlamys ferreri)抑制其受精卵的第一极体(PB1),研究抑制PB1对受精卵减数分裂过程及胚胎倍性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抑制第一极体显著改变了受精卵的染色体行为,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共发现4种典型染色体分离类型,分别是三极分离(41.7%)、二极分离(11.7%)、双二极分离(24.9%)和非同步分离(2.8%),其余的受精卵(19.0%)染色体分离行为紊乱。对4-8细胞期胚胎的倍性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处理组中含有二倍体(10.9%)、三倍体(12.5%)、四倍体(19.5%)、五倍体(12.6%)以及非整倍体(46.6%)胚胎。研究结果表明,二极分离和双二极分离分别是形成三倍体和四倍体的主要机制,而其他的染色体分离行为将主要形成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85.
本文在室内无潮汐因子作用条件下对采集于青岛太平湾基岩海岸潮间带的短滨螺进行观察,发现其具有和潮汐同步的排卵和运动节律性。30d后,仍能观察到排卵的潮汐节律性。1a后,短滨螺不呈现排卵的潮汐节律性。 相似文献
86.
利用区域加密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泸州2014~2021年共计70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概念模型分型和预报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分型建立预报概念模型,共可分为西风大槽移动型、低涡切变型、东风波扰动型、南风型,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其它为辅;通过对极端性暴雨的研究发现,泸州北部区县的极端暴雨与西面的低槽、低涡、切变线的稳定少动有关,且形成这些系统的500 hPa、700h Pa风速均达到了12 m/s;而南部区县的极端暴雨与东风波扰动、台风外围偏东气流的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7.
尖家沟金伯利岩产出于近南北向的离石大断裂附近,是唯一一个出现在华北太古代鄂尔多斯陆核上的金伯利岩岩区,它分布在鄂尔多斯陆核东缘,岩性以强碳酸岩化的角砾状金伯利岩为主。这些金伯利岩的出现说明华北克拉通古生代时期存在一个厚的克拉通型岩石圈。本文通过岩石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地质意义和含矿性进行了讨论,并对其形成时代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88.
89.
针对目前以土水特性曲线为基础的非饱和土研究不考虑水力滞回性的现状,笔者采用ABAQUS建立了降雨蒸发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模型,分别对考虑水力滞回性和不考虑水力滞回性的模型,进行了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的计算分析,并对比了每12小时孔隙水和坡脚位移的变化。结果发现:1)在降雨阶段,考虑了水力滞回性的模型基质吸力总是大于不考虑滞回性的模型,在降雨阶段减小的速度要小于不考虑滞回性的模型,且坡脚处位移较大,坡肩位移较小;2)在蒸发阶段,基质吸力相比不考虑滞回性的模型恢复速度更快。3)在降雨、蒸发过程结束后,基质吸力几乎是不考虑滞回性的模型的2倍,考虑水力滞回性对边坡坡脚的位移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蒸发阶段,影响更加明显。分析表明:不考虑水力滞回性模型安全系数达到1.536,考虑了水力滞回性后安全系数为1.3625,不考虑水力滞回性导致所得的边坡安全系数偏高,低估了边坡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