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61篇 |
免费 | 1793篇 |
国内免费 | 5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81篇 |
大气科学 | 502篇 |
地球物理 | 2309篇 |
地质学 | 1791篇 |
海洋学 | 461篇 |
天文学 | 138篇 |
综合类 | 512篇 |
自然地理 | 1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4篇 |
2023年 | 251篇 |
2022年 | 324篇 |
2021年 | 355篇 |
2020年 | 293篇 |
2019年 | 291篇 |
2018年 | 245篇 |
2017年 | 254篇 |
2016年 | 230篇 |
2015年 | 262篇 |
2014年 | 382篇 |
2013年 | 307篇 |
2012年 | 357篇 |
2011年 | 308篇 |
2010年 | 282篇 |
2009年 | 319篇 |
2008年 | 325篇 |
2007年 | 256篇 |
2006年 | 211篇 |
2005年 | 231篇 |
2004年 | 177篇 |
2003年 | 193篇 |
2002年 | 143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116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68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83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6篇 |
1980年 | 14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10篇 |
1974年 | 8篇 |
1965年 | 20篇 |
1961年 | 8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当今经济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相互关联、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搭建一个新的技术框架,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系统研究。地球关键带将与经济社会最密切的近地表环境作为独立的开放系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框架。本文在界定地球关键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关键带科学研究的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体系框架和3M(填图-监测-建模)循环体系框架,从填图、监测、建模三个方面总结了关键带研究进展。通过将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关键带科学为气候变化、生态管护、水资源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展示了一种新的图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建议:将地球关键带作为重点靶区开展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建立三维地质框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小流域建设关键带观测站,为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搭建一个开放平台。 相似文献
42.
利用地震滑动矢量、转换断层走向和洋中脊扩张速率反演出太平洋、菲律宾、北美、鄂霍茨克、阿穆利亚、南中国和日本本州块体相邻板块间的相对欧拉矢量,该结果与利用最近20年内空间技术实测速度场、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速度场、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以及日本GPS地球观测网(GEONet)的速度场等建立东亚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基本一致,反映东亚构造块体现今运动特征,基于模型分析东亚构造块体相对运动,进一步揭示东亚构造块体现今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43.
多种类型高分辨率重力场数据的不断增加,使得在局部范围内精化重力场模型成为了可能。本文采用Abel-Poisson核将重力场量表示成有限个径向基函数线性求和的形式,对局部区域的多种重力场数据进行联合建模。为了提高运算速度,运用了基于自适应精化格网算法的最小均方根误差准则(RMS)来求解径向基函数平均带宽。以南海核心地区为例,联合两种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的重力场资料(大地水准面起伏6'×6'、重力异常2'×2'),构建了局部区域高分辨率的重力场模型。所建模型表示的重力场参量达到了2'×2'的分辨率,对原始的重力异常数据(2'×2')拟合的符合程度达到±0.8×10-5m/s2。结果表明,利用径向基函数方法进行局部重力场建模,避免了球谐函数建模收敛慢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模型表示重力场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44.
45.
46.
结合流动GPS观测速度场及层析成像结果,构建跨龙门山断裂剖面的二维有限元分层模型,分两种情况讨论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下地壳软物质垂向和横向的不均匀性对地壳隆升作用的影响。分析认为:川西高原相对四川盆地的差异抬升和龙门山以西地壳缩短的共同作用是汶川地震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7.
卢玉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7,(Z1)
传统的渗流模型研究中,忽略了渗流场中水压力传递的时效性。本文针对潜水含水层井流问题,分析了井流场的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详尽地推导了上部入渗补给为常量情况下的降落漏斗半径和水压力传递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并对某电厂水源地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48.
用(P)、(S)波速度振幅比求小震机制解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直达P、S波最大速度振幅比和仿真后的最大位移振幅比资料分别测定了小震震源机制参数,并对两种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分析和实测结果表明,二者基本一致,说明直接利用区域台网数字地震记录直达P、S波最大速度振幅比代替最大位移振幅比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0.
储层砂岩声波速度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基于Gassmann方程和经验规律,提出了孔隙流体替代和孔隙度改变时对砂央地震波速度变化的估计,以及直接利用岩石矿物和孔隙流体的弹性性质计算砂岩地震波速度方法,利用已知的岩芯,测井或地震数据,运用这此方法,可合理地对储层砂岩地震波速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