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12篇 |
地质学 | 79篇 |
海洋学 | 47篇 |
综合类 | 19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获得山东近海四种头足类的选择性曲线,同时评估头足类种群胴长的相对密度分布.本研究根据2016年10月山东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Logistic选择性曲线和最大体周估算选择率方法,得出渔获物中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金乌贼(Sepia esculenta)、长蛸(Octopus variabi... 相似文献
72.
以硅酸盐细菌和正长石、黑云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正长石和黑云母单独存在以及二者共存时,吸附时间和细菌浓度对硅酸盐细菌在其表面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硅酸盐细菌在正长石和黑云母上单位面积吸附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分别为40min和30min,对应的细菌浓度分别为25×106个/mL和30×106个/mL;2)在细菌浓度相同时,无论是在正长石和黑云母单一矿物体系还是在二者共存体系中,正长石表面的单位面积吸附量始终大于黑云母;3)在正长石和黑云母共存体系中,硅酸盐细菌倾向于选择性吸附在正长石上,而且细菌浓度越大这种倾向越明显。实验结果有可能为研究矿物的微生物风化机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3.
74.
中华哲水蚤对自然饵料的摄食选择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要为了解自然环境中中华哲水蚤的摄食选择性及其生态策略,利用库尔特颗粒计数器测定了夏季黄海中华哲水蚤对自然水体中混合饵料的选择性摄食状况。调查期间,黄海海域季节性温跃层开始出现,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为0.23—1.44mg/m3,最大值均出现在温跃层底部。水平分布上,水体中颗粒浓度近岸浅水区(A站:0.5—5.2×106μm3/ml)高于深水区(B站:0.3—0.7×106μm3/ml,C站:0.9—2.4×106μm3/ml);垂直分布上A、B站近底层颗粒浓度最高,C站颗粒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叶绿素a最大值区。中华哲水蚤对水体中粒径为1—100μm的食物颗粒均有摄食,但是颗粒大小和颗粒浓度对其摄食选择性均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摄食粒径为5—50μm的饵料颗粒。不同海域中华哲水蚤的个体摄食率分别为近岸A站23.82×106μm3/d、北部B站51.16×106μm3/d和南部C站36.32×106μm3/d,其日摄食量分别占体碳含量的2.1%(A站)、4.6%(B站)和3.2%(C站)。近岸海域(A站)中华哲水蚤摄食的饵料颗粒中各粒级组所占比例变化不大,但是深水区(B、C站)中华哲水蚤对于10—25μm范围内的饵料颗粒摄食选择性明显高于其它粒级组。中华哲水蚤的摄食选择性主要与水体中饵料的体积浓度相关,当饵料浓度降低时,中华哲水蚤可以通过扩大摄食饵料颗粒的粒径范围,增加对大颗粒的摄食以获得更多的营养。 相似文献
75.
混合粒径条件下沉积物的起动机理不同于均匀粒径条件下沉积物的起动机理。混合粒径条件下沉积物的起动,可由沉积物转动角φ随相对粒径及颗粒状而变化的依从关系进行解释。通过对砾石沉积物因不同粒径、形状而发生选择性起动的动力过程的分析,得出了砾石沉积物转动角选择性起动的理论模式,采用该模式来定量计算潮汐流和河流中砾石沉积物选择性起动的临界值,计算结果和测量结果吻合,肉而证实了该模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6.
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课程内容要求之间的关系为联系基础上的进阶。整体联系体现在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特点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过程,是必修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隐含的学科逻辑线索。这条内容线索也是理解“必修”二字的关键。在“必修”的基础上看“选择性”,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内容要求之间的进阶,体现在内容构成上,从现象到规律、从单一要素到要素综合;在学习水平上,从“识记”、“领会”,提升到“领会”、“分析”水平。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内容要求之间的联系与进阶,要求教师树立教学设计的整体意识,包括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从而在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一条清晰的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体现学习进阶过程的教学“路线图”。 相似文献
77.
78.
本文研究了在Pb~(2+),Cd~(2+)和Cu~(2+)等离子共存的条件下,羟基磷灰石对溶液中Zn~(2+)离子的吸附行为,讨论了Pb~(2+),Cd~(2+)和Cu~(2+)离子对Zn~(2+)吸附行为的影响;比较了羟基磷灰石对上述离子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d~(2+)离子浓度增大,对Zn~(2+)的去除率逐渐增高,羟基磷灰石对Cd~(2+)和Zn~(2+)离子无吸附选择性。而随着Cu~(2+)离子浓度增大,对Zn~(2+)的去除率急剧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吸附选择性。另一方面,对Zn~(2+)的去除率几乎不随Pb~(2+)离子浓度的变化而改变,这是由于羟基磷灰石对这两种离子的吸附行为与机理不同。上… 相似文献
79.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巨牡蛎在两种不同混合藻条件下对3种不同微藻摄食选择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藻相同密度混合条件下,大、中、小3种规格香港巨牡蛎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大的亚心形扁藻,且贝类规格越大选择倾向性越低,摄食选择效率分别为0.32、0.35、0.48,对球等鞭金藻无明显选择性。3种藻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的摄食有选择性,且规格大小对选择效率影响显著(P<0.01),个体越小选择性越强,小规格香港巨牡蛎倾向滤食亚心形扁藻(P<0.01),大、中规格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小的球等鞭金藻。两种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都对牟氏角毛藻都有负的选择效率,而且牟氏角毛藻密度越高负值绝对值越大。微藻的细胞大小、形状、营养价值以及香港巨牡蛎的个体大小都对摄食选择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香港巨牡蛎的摄食选择性在现场海区中还明显受到生境及食物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80.
刺参对不同生境中沉积物粒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5月26日~6月16日采集日照前三岛海域(90.67g±23.542g)、青岛胶州湾海域(53.96g±14.742g)、烟台养殖围堰(82.99g±32.942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使用CILAS940L型激光粒度仪对刺参肠道内含物及自然沉积物的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外调查中,刺参肠道内含物与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有显著差异。刺参摄食的颗粒中,90%以上的颗粒粒径为1~80μm。刺参对沉积物颗粒粒度的选择在不同养殖系统中没有差异。正常生长阶段,刺参成体摄食的颗粒大小与刺参的体质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