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42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1.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的第二章表明,气候变化对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较前期评估结果更为严峻。人为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恢复力恶化,生物群落转移,疾病的传播范围和发病率增加,野火燃烧面积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局部地区物种灭绝,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未来气温升高2~4℃情景下,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中高灭绝风险物种占比为10%~13%,野火燃烧面积增加35%~40%,森林地区50%以上树木面临死亡风险,15%~35%的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转变,碳损失持续增加,气温的升高将进一步加剧这些风险造成的严重且不可逆的影响。通过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等人为适应和减缓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的气候变化范围内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在气候变化下的恢复力。加剧的气候变化将阻碍适应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为保证措施的有效性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加快适应措施的部署。  相似文献   
412.
文中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关于气候恢复力发展(CRD)相关内容进行解读。CRD的概念最初由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引入,AR6在AR5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正式将CRD定义为实施温室气体减缓和适应措施的过程,以支持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新的定义更加强调了公平性原则,并且在评估内容中对不同社会选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增强了CRD的可操作性,也强调了其紧迫性与不可逆性。报告主要从适应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在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中促成CRD的实现:城市化趋势为CRD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城市化在加剧气候变化风险的同时也会通过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的适应行动来推动CRD;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也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恢复力,但在较高温升水平下部分适应行动将会无法实施。AR6 WGII报告评估显示,比起AR5报告的时间节点(2014年)的评估结论,当前全球CRD行动更紧迫,实行有效的、公平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13.
干旱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的重大气象灾害,对全球农业、生态、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等影响巨大而广泛。农业旱灾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深入了解农业干旱灾害的成因、影响特征、旱灾强度、严重程度以及作物致灾的生理过程和机理等是提升农业干旱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减轻和防御灾害损失、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综合回顾了国内外不同程度的农业干旱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农作物形态、生理、细胞和分子水平等方面探究了干旱影响特征及机制,围绕粮食生产如何有效应对农业干旱问题,评述了当前农业干旱监测的主要指标、方法、预警系统等,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干旱新特征,讨论了当前防旱减灾和农业干旱应对的现状,强调了适应与减缓并举的一系列干旱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了今后应着重加强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对策及学科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414.
现今的常见测井评价方法主要以微观模型为基础,以岩电实验为依据,并普遍适用于相对大构造背景下、中等孔隙度及简单孔渗结构储层;当地质背景复杂,即宏观条件引发微观结构复杂化后,上述方法会普遍出现不适应问题,其中,忽略地质背景因素对测井评价技术的有效指导,是产生这种不适应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地质背景中事件的内因改变必然引起测井响应的外因变化,因此紧抓二者间的内在关系,以成因关系作为基础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地质内因改变对测井评价的深刻影响,弄清测井评价问题的本质原因,有可能是有效改进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我国现今测井评价技术在应用中常见单一模型导致的思雏片面性、复杂岩性构成的认识多解性、注重微观模型造成的自我束缚性、背离地质特征的研究手段不完整性以及评价方法相对仪器研制的滞后性等一系列常见地质问题.针对测井评价技术应用中常见地质问题的分析表明,正确的应对上述问题,测井评价技术面临两方面的调整,一是知识结构的调整;二是对复杂地层开展测井解释理论新探索.  相似文献   
415.
通过介绍知识经济的概念、特征和内涵及其带来的影响,分析气象事业现状对知识经济的适应面和非适应面,进而提出了气象事业发展必须自觉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社会进步,并多角度思考了这种适应性。  相似文献   
416.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针对2010年6月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一例伴随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位于~9 km高度)演变过程出现的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开展了数值模拟. 事件发生期间,对流层区域环流处在一个东北冷涡系统的控制之下. 模拟结果再现了该东北冷涡的发展和维持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高空急流的特征. 模拟结果揭示出在急流区域上空的平流层中存在显著重力波活动现象. 分析结果显示,重力波活动与急流存在紧密联系,在水平方向上,重力波呈显著的二维结构,出现在急流出口区上部并逆背景流向西传播. 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盛行波动具有~700 km水平尺度、9~12 h时间尺度以及4~5 km垂直波长. 由于急流的存在,造成其与平流层中下部之间存在显著的水平风速垂直切变,与切变相伴的耗散使得上传的重力波动量通量数值随着高度升高而递减. 同时,在18~20 km高度间出现的西风-东风转换带极大地抑制了波动在垂直方向的传播,形成显著动量通量沉积效应. 估算结果表明,在11~20 km高度之间,这种效应的整体作用相当于对该层背景流施加强度为0.86 m·s-1·day-1的动力阻曳.  相似文献   
417.
热带半地转适应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热带地区,当纬圈或经圈方向上的地转平衡遭到破坏后,非地转运动将激发出重力惯性波,随着重力惯性波的频散,纬圈或经圈方向的地转平衡将重新建立,且遵循半位势涡度不变式.对半位势涡度不变式的讨论指出,纬圈或经圈半地转适应过程的方向主要依赖于初始扰动的经圈特征尺度.对于纬(经)圈半地转适应运动来说,只要初始扰动的纬圈特征尺度足够大(小),则适应场的特点总是压力场和纬(经)圈流的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418.
增强的UV-B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20多年来,由于平流层臭氧层减薄引起紫外辐射(UV-B)增强而导致严重的生态学后果,已受到各国广泛的重视,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集中在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者及淡水食物网上。综述了国外在UV-B对湖泊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动态,增强的UV-B在湖泊中呈指数衰减,不同湖泊衰减系数变化很大;光衰减系数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一般呈显著性正相关;增强的UV-B对浮游植物、浮游细菌、浮游动物及鱼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适应UV-B伤害的机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势必会发生变化。最后提出了未来在太湖等富营养化湖泊UV-B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419.
<正>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为加强中国在全球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话语权,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该计划第一批19个重大项目2010年正式启动实施,研究计划第一届专家组组长由徐冠华院士担任,秦大河院士和吴国雄院士  相似文献   
420.

察吾呼文化是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天山中部地区一支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类型, 尽管发现和发掘的该文化遗存较多, 但针对该文化人群的生业模式的研究尚待深入。本研究选取了位于天山南麓中部的和静县莫呼查汗墓地以及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材料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以揭示距今约3000年前该区域居民的食谱构成和生业模式形态。分析结果显示, 人和动物骨骼的氮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12.6±0.6‰ (n=9)和5.0±2.1‰ (n=20), 表明上述人群食谱中包含了大量动物蛋白, 碳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18.2±0.7‰ (n=9)和-18.6±1.0‰ (n=20), 证实该人群植物性食物摄入以C3占绝对优势。结合莫呼查汗遗址和墓地所处环境以及墓葬中陪葬器物的种类和组合, 本研究认为该遗址居民生计模式以放牧为主, 羊等动物资源可能构成了其主要的食物来源, 食谱中少量的植物性食物, 尤其是C4来源食物可能来自与山谷外从事粟黍种植的人群的交换所得。结合周边其他察吾呼文化遗址的生计相关研究, 本文认为该文化体系内人群依各自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发展出了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