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9篇 |
免费 | 647篇 |
国内免费 | 2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9篇 |
大气科学 | 115篇 |
地球物理 | 164篇 |
地质学 | 1444篇 |
海洋学 | 283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115篇 |
自然地理 | 10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68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87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金窝子矿带戈壁覆盖区化探深穿透找矿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金窝子金矿带为例,重点研究东天山地区戈壁覆盖层的分带结构、成分、性质和成因,以及金等成矿元素在干旱景观区表生迁移与矿化信息的传递机制。通过垂直剖面分析查明,戈壁覆盖层主要由坡-冲积层和冲-洪积层互层构成,其中坡-冲积层属当地风化产物,包含局部矿化信息,称为砾土戈壁;而冲-洪积层为运积物。两层均普遍经受戈壁化作用,形成以石膏为主的钙积层障。两互层均包含金等元素的矿化信息:在大比例尺详查找矿中采集坡-冲积成因的砾土戈壁层粗粒级(20—40目),能够揭示局部矿化地段;而在小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测量中采集冲-洪积层中的细粒级(-160目)样可以圈定区域金矿化带。 相似文献
992.
993.
试射法是求解两点射线追踪问题的一种方法,它的解法快速简便,易于判断和识别。利用试射法正演模拟海上多波地震响应,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波的类型,而且,它可适用于大偏移距,能直观可靠的得到每一层的反射波和折射波。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地下地质模型的推断等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94.
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沉积,局部夹少量陆源碎屑岩。乱石沟组、大窝坑组、矿石山组及台子组位于中元古界中部,混合沉积较为发育,其混合沉积类型及其主控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对陆源碎屑来源及台子组石英砂岩形成环境仍存在较大争议。根据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组合对神农架地区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相进行分析,并结合岩石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结果对混合沉积类型、陆源组分特征及来源进行研究,以明确中元古代神农架地区沉积背景及其沉积演化历史。岩石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表明,神农架地区乱石沟组—台子组陆源碎屑主要来自由大量花岗岩、少量变质岩和沉积岩构成的古陆。乱石沟组—台子组岩石组合特征及混积岩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及构造活动是控制混积岩分布及混合沉积类型的主要因素。乱石沟组及大窝坑组沉积早—中期,神农架地区毗邻古陆,扬子北缘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地形平缓且水深较浅,以广泛发育“相混合”式混合沉积为特征;大窝坑组沉积晚期及矿石山组沉积早期,扬子北缘开始进入强烈拉张时期并导致相对海平面上升,神农架地区与古陆拉分形成相对独立的碳酸盐台地,以发育缺乏陆源碎屑砂的清水碳酸盐沉积为特征;矿石山组沉积晚期及台子组沉积时期,扬子北缘的持续拉张导致神农架地区进入较深水环境,早期滨岸沉积物崩塌形成重力流搬运至神农顶一带,形成“间断式”混合沉积。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时期处于中元古代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台子组沉积之后,神农架地区彻底与古陆分隔,不再发育“相混合”式混合沉积,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时期为扬子台地北缘由窄大洋向开阔洋盆演化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结合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恢复三角洲前积层的高度,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时期
三角洲沉积时的最大古水深。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三中时期发育了很好的建设性三角洲,尤以在牛庄洼陷一带前积层非常
发育;五个地震剖面的统计结果揭示了三角洲前积层的平均高度在485 m,校正后反演的覆水深度在681 m,说明东营三角洲
在形成时期的湖泊古水深可达485~681 m;三角洲前积层主要为一套细粒沉积,以灰色粉砂岩和暗色泥岩为主,粉砂岩中常含
漂浮泥砾,是一种沿三角洲前缘斜坡发育的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进一步反映了深水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96.
997.
顾勇为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1,18(1):75-78
通过对一族耦合非线性扩散方程及其相关的特征值问题的研究,证明了此特征问题的解空间与对应的非线性L.enard特征值问题的解空间是微分同胚的;文中引入的次Lenard算子对,拓展了非线性化方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98.
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共伴生银矿储量巨大,边部及浅部发现有独立银矿体。从成矿环境,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等方面论证了区内存在两个以刚性地质体为中心的成矿系统。并研究了银矿化特征,强调了热卤水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大别山西段含蓝闪石-蓝晶石榴辉岩的相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前对于大别山西段超高压榴辉岩仍存在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和模糊的认识,如蓝闪石和蓝晶石组合的稳定范围,峰期温压条件和矿物组合,以及早期退变质过程的矿物演化和流体作用.本文对取自大别山西段新县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单元内不同地点的超高压榴辉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平衡定量分析方法的PT视剖面图对它们进行了正演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含蓝闪石和蓝晶石榴辉岩处于相对低温或低压的蓝闪石榴辉岩和相对高温高压的蓝晶石榴辉岩的过渡区,其稳定的温压范围大致为温度590~700 ℃,压力1.7~3.3 GPa,而且压力大于2.5 GPa时温度范围很窄,为600~640 ℃.由石榴石边缘成分和PT视剖面图确定的榴辉岩峰期温压条件为压力2.85~2.95 GPa和温度625~630 ℃,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蓝闪石+蓝晶石+硬柱石+柯石英±多硅白云母.峰期之后,榴辉岩经历了快速近等温降压(ITD)的早期高压退变质作用,这是一个非平衡过程,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如下柯石英→石英,硬柱石→黝帘石+蓝晶石,在相对富镁岩石中出现滑石,当水含量较高时可以出现钠云母,蓝闪石在原来基础上有一定量的生长,并且绿辉石和多硅白云母很可能只部分地发生了成分变化,而石榴石几乎未发生改变.这样形成了目前观察到的矿物组成为石榴石+绿辉石+蓝闪石+蓝晶石+黝帘石/绿帘石+石英±多硅白云母±钠云母±滑石,它代表了UHP榴辉岩在早期高压退变质阶段结束时所具有的矿物组成,这一阶段结束时的温压条件大致为2.0~2.2 GPa和600~630 ℃;早期高压退变质阶段是脱水过程,流体是内部缓冲的.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