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235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于贵金属饰品无损定量分析而言,目前尚无一种较理想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盲区,本方法是以密度法为主,X射线荧光法为辅,对贵金属(金、银、铂、钯)首饰成分无损检测的综合分析方法。既能解决荧光法只能测定样品表层成分,而其结果受样品形状及不均匀度等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2.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孕震机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块体坚硬地壳阻挡的影响,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速度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现今构造块体边界断层上表征剪应力及法向应力等综合影响的危险度分布.结果表明,上、中地壳层危险度分布中危险度较高的地段多数与近几十年来发生的七级以上大震区域基本一致.包括2008年汶川8.0级等大震的发震断层.通过分别对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的两种不同构造格局进行试算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分层与物性明显变化对汶川大震的孕育发生均起了关键性作用.计算得到的应变率强度分布图可见,高原东部整个边缘地带均接近应变率强度的陡变带.其中以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陡变最为明显,西侧应变率强度是东侧的近4倍,而且断裂带东侧应变率强度等值线衰减比西侧快.反映了汶川大震逆冲型发震断层地区独特的特征.此外,由计算得到的应变能密度分布图可见,龙门山断裂带在上、中地壳层中均位于宽度相同、其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一致的高应变能密度带中,在上地壳层这个带的东西两侧则是应变能密度较低的地区,而在中地壳层,其强度在断裂带东侧逐渐向东衰减,西侧应变能密度高,而东侧应变能密度较低.表明在印度板块强烈推挤作用和高原各构造块体相互制约及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特殊构造环境中,高原地壳物质向东水平运动,受到龙门山断裂带东侧介质刚性强度较大的四川盆地阻挡,使得汶川大震发震断层在大震前已积累了相当水平的应变能,并同时处于力学上的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3.
公路隧道局部塌方洞段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亢  徐进  吴赛钢  张爱辉 《岩土力学》2009,30(10):2955-2960
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以现场地质调查和监测资料为基础,在结构面发育且可能发生大规模塌方的围岩洞段,根据现场实际统计的优势结构面产状,采用关键块体理论、非连续变形方法(DDA)首先确定围岩主要的失稳破坏模式,然后运用连续介质分析程序FLAC,在DDA方法确定的围岩实际变形破坏塌方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分析,评价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及加固措施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围岩破坏的主要模式为受结构面控制的局部块体的失稳,工程开挖后围岩不会发生大变形,这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为安全施工提供了保证。采用非连续变形方法和连续介质计算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隧道工程塌方稳定性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方法和经验可为类似工程参考并借鉴。  相似文献   
84.
边坡稳定临界破坏状态的动力学评判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目前用有限单元法分析边坡稳定时,对临界状态判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边坡稳定临界破坏状态的动力学评判方法。该方法以加速度是否为零作为边坡是否稳定的判据,同静力方法相比,具有物理意义明确,计算易收敛等优点。在分析滑动本质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搜索剪应变最大的点以确定临界滑裂面的方法。算例证明了临界状态动力学评判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5.
岩土介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FLAC3D(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in 3 dimensions)的特点,并与有限单元法作了比较。FLAC3D方法以结点运动方程为支配方程,追踪了介质从受荷到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而有限元法是根据介质力学平衡方程直接求解,这是二者主要区别。FLAC3D没有采用介质真实的阻尼特性和结点质量,给出的不是介质所经历的真实过程,不能正确反映过程的影响,因此给出的介质应力和变形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是不甚明确的。求解过程中的介质振动,是一种噪音,可引起弹塑性介质计算结果误差,而弹性介质的计算结果几乎不受影响。研究指出了FLAC3D方法的优缺点。还通过算例作了四个方面的研究:(1) 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与Mohr-Coulomb屈服准则比较;(2) 膨胀角取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3) 大变形与小变形对计算结果的影响;(4) 精度设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Drucker-Prager准则与Mohr-Coulomb准则结果差异颇大;膨胀角取值对结果的影响是敏感和显著的;一般情况下,取小变形模式是合适的,计算精度取10-5是足够的。  相似文献   
86.
土力学的现状及其数值分析方法中某些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成刚 《岩土力学》2006,27(8):1361-1364
概括性地论述了土力学目前的状况,指出土力学仍然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发展水平。论述了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正确地使用土力学的数值分析方法和改变土力学数值分析在工程应用中的不利状况进行了讨论。另外,就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提出了一些措施。从这些讨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土力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土力学的理论及其数值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计算土力学在工程实践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它必将成为岩土工程分析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7.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利用现行通用的有限元程序,能得到显式的功能函数,但又不同于响应面法。以公路隧道圆形隧洞的开挖支护为例,采用此方法将围岩参数c (黏聚力)、E,? 和二次衬砌厚度D作为随机变量,采用有限元程序得到单一变量变化下的衬砌轴应力值,进而拟合出衬砌轴应力关于单一随机变量的关系式,并通过多元线性或非线性回归得到衬砌轴应力关于所有随机变量的显示表达式,再对圆形隧洞的衬砌结构进行了敏感性和可靠性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8.
王纯厚 《贵州地质》2000,17(4):273-278
构造不连续带是与构造区段相对应的构造单元,在构造变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①控制其两侧的构造变形,成就不同的构造样式;②运动面的作用,两则地块相向、相背或旋转运动,错综复杂的构造图像,就是构造不连带控制、调整的结果,大尺度的构造不连续带围限同尺度或小尺度的构造区段,大尺度的构造区段包容小尺度的构造不连续带,这种围限与被围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揭示了不同尺度构造的控制与序次的关系。提出构造不连续带  相似文献   
89.
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域与牧业区域相交汇的地带, 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和生态安全的 重要屏障, 为此国内外学者对农牧交错带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农牧交错带边界的认识尚未达成共 识。不同学者划分方法不一, 划分标准和指标不一致, 导致划分的农牧交错带在空间上差异很大, 因此有必要对农 牧交错带的边界做进一步的研究。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等自然因素的限制, 但也与人类对土地利用的方 式密切相关, 因此它更是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存在的。本文在总结以前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研究中主 要用到的方法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 建议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考虑农牧交错带, 并就边界确定的研究方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0.
本文用三维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川滇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初始位移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数值模拟1997年玛尼7.9级大震的发生过程,研究大震引起研究区各块体边界断层应力状态变化的特征.(1)发震断层两侧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最大水平位错大约7 m;(2)深部位错面上位错分布与用地震波资料震源反演的结果类似;(3)最大差应力变化等值线图与由星载D\|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场图像相似;(4)地表垂直位移表明地震断层面略向北逆冲.计算模拟得到了玛尼地震发生引起青藏川滇地区构造块体系统各边界断层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分布,表明玛尼大震的发生除了使其发震断层的两端库仑破裂应力增大,应力进一步集中外,位于上地壳层上东昆仑断裂中段的2001年昆仑山8.1大震(H=11 km)发震断层段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约2 MPa,位于中地壳层上喀拉昆仑断裂带中的2008年改则6.9级地震(H=30 km)发震断层段的库仑破裂应力也增加约0.7 MPa,可见这两个已接近破裂强度地段的失稳对发生大震起了一定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作者发展的三维DDA+FEM方法能有效地用于大震活动与各构造块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