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5篇 |
免费 | 371篇 |
国内免费 | 2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4篇 |
大气科学 | 59篇 |
地球物理 | 559篇 |
地质学 | 654篇 |
海洋学 | 233篇 |
天文学 | 79篇 |
综合类 | 62篇 |
自然地理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68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74年 | 4篇 |
1965年 | 10篇 |
1962年 | 3篇 |
1961年 | 6篇 |
1957年 | 6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泾河油田长7-长8古流向及 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泾河油田三维地震前积反射、钻井取芯砂岩轻重矿物分离测试和砂体剖面结构对比,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泾河油田长8-长7砂岩碎屑主要来自于西南部陇西古陆,部分来自于南部秦岭物源,不受北东物源影响。结合物源、岩芯特征和测井相分析结果认为,泾河油田整个长81自下而上是河流-三角洲-半深湖的水进沉积过程,发育3条北东向和1条南北向河道。长812为滨浅湖相-三角洲-河流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长811储层为浅湖-半深湖背景中水进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长72为浊积砂岩储层,发育9个北东向浊积水道。 相似文献
72.
73.
庐枞矿集区上地壳结构与变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揭示庐枞矿集区三维结构,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更多信息,作者在庐枞矿集区实施了相互交叉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综合分析反射地震、MT及区域重磁数据,提出了矿集区上地壳结构、组成和构造变形的新认识。庐枞矿集区东西结构由"两坳一隆"组成,即西侧的潜山—孔城坳陷和东侧的庐枞火山岩盆地,二者之间以一隆起相隔;南北结构呈"南坳北隆"阶梯式台升,两个"台阶"断裂分别为汤家院—砖桥断裂、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庐枞火山岩盆地呈不对称"箕状",四周由向盆地倾斜的边界断裂围限。北、东边界断裂(BF2、LHTD)为深断裂,控制火山岩盆地的发展与演化。构造上,矿集区由"三横六纵"断裂系统构成,从北到南的"三横"依次为: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汤家院—砖桥断裂和仪津—陶家巷断裂(BF3);从西到东的"六纵"依次为:郯庐、滁河(CHF)、罗河—缺口、枞阳—黄屯、陶家湾—施家湾断裂和沿江断裂带。矿集区的形成与演化主体上受燕山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经历了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NW向挤压和白垩纪的伸展。本文还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确定了"沿江断裂"为逆冲断裂系,庐江—黄姑闸—铜陵断裂为向南倾斜的低缓拆离断层;新发现汤家院—砖桥断裂,该断裂将庐枞火山岩盆地和潜山—孔城坳陷分为南北两部分。庐枞火山岩东北部,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盆地呈NWW—SEE走向,深达5.0km,认为它可能是印支期陆—陆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的盆地。 相似文献
74.
75.
摘要:反射宇宙中子法是一种工程物探新方法。本文论述了宇宙中子、反射宇宙中子的形成过程和反射宇宙中子测量装置的研制及其初步应用。由于反射宇宙中子法不受工业电、磁的干扰和不对民用建筑产生破坏,因而该方法在工业和民用建筑密集区进行工程地质填图,可显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76.
探地雷达(GPR)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岸带调查中的应用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岛东北部海岸带调查采用了探地雷达(GPR)研究海岸带沙体的结构、展布和沉积序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章通过和有限的露头资料对比以及对反射波形态、结构的研究,确定了海滩脊、海岸沙丘的反射特征以及潜水面的位置。雷达图像显示五龙港古海滩脊由亚水平、不连续、高振幅和透镜状反射波组成;木兰头海岸沙丘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扰动,短的、陡倾斜反射可能代表未受扰动的海岸风成沙的前积层。研究表明探地雷达是一种可靠、快速和经济的地球物理方法,在砂砾质海岸可产生高质量、高分辨率和连续的反射剖面,值得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77.
The Andaman Forearc Basin(AFB) is asymmetric in configuration and filled with a ~6 kmthick pile of Neogene to Recent sediments(~4 s in two-way travel time:TWT) with distinct zonation.It shows gradual thinning up to ~3 km(0.8 s in TWT) towards the eastern end with a seabed gradient of 1:30.Thick deformed sediments ~2 s(TWT) of the Outerarc are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faulting and occasional folding caused by recent tectonics.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faults within the upwarped sedimentary column of Oligocene top to Recent is observed with a rotated fault block.These features are manifestations of Recent igneous intrusion,and reveal the presence of a mild N–S compressional regime.Its effect on the AFB resulted in further uplift of sediments,which can now be seen as the Invisible Bank.Forward gravity modelling supporting our seismic interpretation reveals that it is associated with igneous intrusion from the Moho(~9 km depth),and also suggests that continental crust underlies the AFB.Strong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BSR)-like features in the Miocene sediments of Outerarc and Forearc basin at a depth of 0.6 s below the seabed suggest the inferred probable occurrence of gas hydrates in the AFB. 相似文献
78.
付剑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5):53-53
来自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的空间对地监控系统在三峡库区正式启动。通过遍布库区的无数个电子“天眼”,欧洲空间局两颗卫星将能捕捉到三峡库区滑坡体上每一毫米的位移。 相似文献
79.
80.
嘉鱼断裂为已证实的隐伏断层。该断裂从洪湖老湾西南横切长江,沿近东西—北东东向延展,经嘉鱼县城东北马鞍山北缘向东延伸于斧头湖,长约40 km,该断裂东端已有明显出露,而断裂尾部并没有明显出露。由于区内小尺度物探资料的缺乏,使得该断裂的走向和活动性都缺少相关证据。本文利用浅层地震反射结合折射层析成像方法,采用2 m道间距接收人工地震波,利用多次覆盖技术和密集炮集折射记录,分别对数据进行反射处理和层析成像,获取了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和高分辨率折射层析成像剖面,并参考相关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钻孔资料进行解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反射和高分辨率折射联合应用可互补,尤其在外界干扰较为严重的区域,利用高分辨率折射层析成像可减少浅层地震反射对断层的误判。此外,研究结果证实了嘉鱼断裂的具体位置,其性质为北盘下降、南盘上升的正断层,且该断层错断了第四系沉积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