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6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360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310篇
地质学   1251篇
海洋学   21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32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91.
<正>1研究背景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北京时间)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S 6.4地震,根据云南省地震局报告,震中位于(25.68°N,99.88°E),震源深度8 km。此次地震是继2014年云南景谷MS 6.6地震以来滇西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地震研究专家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较大。此次地震震源区位于滇西南保山次级块体东边界[图1,图中断裂数据来源于“中国活动构造图”(邓起东等,2007);地震目录来源于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https://data.earthquake.cn],主震附近分布近NS向或NW向右旋走滑型的金沙江断裂带、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以及NE向左旋走滑型的程海断裂带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等。震后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发生在NW向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带西侧隐伏断层上,无明显的地表破裂(段梦乔等,2021;雷兴林等,2021;张克亮等,2021)。  相似文献   
892.
寒区高铁路基中粗颗粒填料水汽迁移可能是路基冻胀变形的来源,直观追踪冻融循环作用下土体水汽迁移过程,有助于研究水分迁移规律,为冻胀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提出采用荧光素示踪和图像处理技术方法,直观观测土体中水汽迁移的规律.首先开展荧光素示踪、蒸发试验及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证明示踪剂可实现冻结锋面及外界液态水迁移的追踪;...  相似文献   
893.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附近海域MW 9.0地震和2013年鄂霍次克海MS 8.2深源地震的发生,对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如何,地震活动主体地区在哪里,经典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特征是否仍在延续或发生了哪些变化,成为地震学家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94.
四川部分台站迁移新旧站址观测资料对比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川近年台站迁移新旧站址对比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对新旧站址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迁站后观测环境得到改善,热岛效应影响减小,气温降低,相对湿度和风速升高.迁站对气温极值的影响大于平均值,对降水、相对湿度和风向的影响较大,新旧站址的风向一致性较差.由于旧站址遭受破坏的程度,周边障碍物的存在形式、所处方位、距离、下垫面状态及迁移距离、高差等的不同,造成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程度会不同,从而造成迁站对各站及各要素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895.
对洛川国家基准气候站(53942)第二次迁站后的3号站与第一次迁站后的2号站,2015—2016年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进行差异对比评估,并对两次迁站前后3个站点的观测资料进行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3号站与2号站平均气温差异不明显,3号站最高气温高于2号站,最低气温低于2号站,相对湿度差异变化在2%左右,2分钟平均风速3号站小于2号站,风向一致性较差,受地形影响明显。迁站前后3个站点温度、相对湿度资料序列可合并使用;本站气压、降水量仅1号站(第一次迁站前的旧站)与2号站的资料序列可合并使用,但经气压高度差订正后的本站气压3个站点资料序列可合并使用;2分钟平均风速资料不可合并使用。3个站点降水量的序列分析待3号站降水量资料完善及序列增加后再行评估。  相似文献   
896.
土壤的地下漏失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方式。本文以喀斯特石漠化严重地区——贵州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为例,阐明了土壤地下漏失的过程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为土壤的地下漏失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地表降水的大量渗漏为土壤的地下漏失提供了侵蚀的水动力条件;风干的土壤团聚体遇水易崩解,离散出的细粒物质可沿土间孔隙和岩溶裂隙向地下空间迁移;岩溶洞隙内填积的粘土在流水的浸润软化下呈可塑、软塑甚至流塑状,可向其下的溶洞、地下河蠕滑搬运,最终导致地表土壤漏失。   相似文献   
897.
安徽马头钼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斑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在空间上划分出了3个不同的蚀变分带,即钾长石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和青磐岩化带.本文对该矿床不同蚀变带内的常量元素迁移规律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探讨:①常量元素的迁移规律明显,从钾长石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到青磐岩化带,均为带入的主要成分有K2O、CaO、Fe2O3、SiO2、H2O+,说明引起蚀变的流体中富含K2O、CaO等;而Na2O、FeO、MnO等成分的明显带出,说明矿化蚀变作用导致Na2O、FeO等成分向矿体迁移方向流失,其中Na2O的贫化最明显,与成矿元素Mo、Cu呈显著的负相关.②马头钼铜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图表现为左高右低的较平滑曲线,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稀土元素的质量迁移计算结果同样证明了稀土元素在矿化蚀变过程中发生了分馏,且从钾长石化带到青磐岩化带,稀土元素带出量呈递增趋势.③该矿床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表明,较新鲜花岗闪长斑岩与蚀变围岩的曲线基本相同,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闪长岩熔体,并且可能有海水的混入.由δEu、δCe值及Fe2O3与FeO带出带入的关系可知,斑岩流体晚期氧逸度逐渐升高,表明成矿环境可能由相对还原过渡到氧化环境.④除Al2O3、TiO2保持惰性外,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在矿化蚀变过程中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带入带出,富集贫化特征和迁移规律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98.
广西钦防海槽迁移与沉积-构造转换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的钦州-防城-带,素以钦防海槽称之,系指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后,扬子与华夏陆块间的“残留海”。其两侧为古隆所夹持,西为大明山古隆起,东为云开大山古隆起,其间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由东向西依次为:博白坳陷,六万大山隆起,钦州坳陷和十万大山坳陷。现构造形迹的排列,反馈防海槽在早古生代至中生代间深海盆或浅海深水盆地在构造和沉积上有自东向西迁移的特点。晚古生代盆地迁移过程至少有八个沉积-构造转换面可记录盆地的构造演化:第1转换面为早奥陶世与晚寒武世间的沉积界面;第2转换面为早志留世与晚奥陶世间的沉积界面;第3转换面为早泥盆世早期与晚志留世间的海侵上超面;第4转换面为中泥盆世的海侵上超面;第5转换面为中二叠世与晚二叠世间的沉积界面;第6转换面为早三叠世的海侵面;第7转换面为中晚三叠世与早三叠世间的沉积界面;第8转换面为早侏罗世与晚三叠世间的沉积界面。前两个界面为盆山转换面,与华南加里东构造运动过程相耦合,为挤压的构造背景;第3界面为水下间断面,下泥盆统与上志留统为不连续沉积,在构造上应是挤压机制下的破裂不整合,也是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的响应;第4界为海西期的海侵上超面,与盆地走滑拉张同步;第5界面则反馈于印支期造山的初始阶段,第6界面为中生代盆地迁移转换面;第7界面为印支期造山过程的盆地转换面;第8界面为燕山期造山造盆转换面。其转换面性质的转化,代表钦防海槽可能是个复杂大陆边缘前陆盆地演化史。  相似文献   
899.
<正> 利用湖相纹泥层偶的成分和厚度变化,常常是恢复各种古环境尤其是古气候信息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沉积环境条件下,纹层的沉积厚度和组成特征会有一定的差异,对这些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沉积条件变化的研究,是利用纹层反推过去古环境演化的基础。但在此过程中,沉积物同生期的化学变化应该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变化可以造成纹层的成分和厚度的变化,具体分析包括:  相似文献   
900.
周波  包化国  王德成 《地下水》2007,29(1):14-16
从分析吉林省吉林市水资源的特点、水环境的现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