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8篇 |
免费 | 762篇 |
国内免费 | 6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篇 |
大气科学 | 75篇 |
地球物理 | 227篇 |
地质学 | 2422篇 |
海洋学 | 72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113篇 |
自然地理 | 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98篇 |
2022年 | 110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96篇 |
2019年 | 107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122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103篇 |
2009年 | 108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中国碱性杂岩的成因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碱性杂岩的产出和分布、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成矿作用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于我国碱性杂岩的研究成果与进展:(1)岩石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硅不饱和的碱性杂岩类多属地幔低度部分熔融的原始岩浆为主侵位的产物;而硅饱和或过饱和碱性杂岩类多属深源岩浆与陆壳混染的产物。(2)地幔源区的低度部分熔融导致了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等不相容元素的富集,同时富集的挥发份构成了矿化剂,对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3)深大断裂控制着碱性杂岩的产出,同时伴随着地质历史时期的重要地质事件,中国受深大断裂控制的碱性杂岩带主要有郯城-庐江碱性杂岩带、攀西碱性杂岩带和哀牢山-金沙江碱性杂岩带等9条。 相似文献
952.
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湖泊沉积物记录的近3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的34cm浅湖芯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无机碳、总氮、微量元素、正构烷烃含量及碳氮比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测定。采用过剩210 Pb和137 Cs计年法对该湖芯进行了定年和沉积速率研究,获得了近300年的连续湖泊沉积环境序列。在明确了各指标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的前提下,综合对比分析湖芯中各项气候环境指标,并结合定年结果重建了塔若错湖区近3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塔若错湖区气候环境变化可分为3个明显阶段:早期为1705~1778年,该地区气候环境温暖湿润,湖区植被广泛发育;中期为1778~1860年,湖区处于小冰期末次阶段,气候环境寒冷而湿润,植被发育受阻;后期为1860年至今,为小冰期结束后偏暖干化时期。其中,后期又可分为3个亚阶段:1860~1924年,湖区气候环境稍暖且干旱,植被稍有发育;1924~1969年,湖区气候环境呈现偏冷干特点,植被发育暂缓;1969年至今,湖区气候回暖,环境干旱化有所缓解,植被开始逐渐发育。在气候冷暖变化上,该湖芯记录与古里雅冰芯记录和青海湖湖泊沉积记录都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只是在起讫年代上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53.
V.M.Biryukov 《国土资源》1999,(2)
含紫硅碱钙石、镁钠钙闪石(钠透闪石-石棉)及蓝色软透闪石的碱性交代岩的形成首先是由硅酸和碱(Na2O和K2O的不同作用)的隋性及FeO,MgO,CaO和Al2O3的强烈活性决定的。含蓝色软透闪石和镁钠钙闪石(钠透闪石-石棉)的交代岩是岩浆期后溶解演化的中期产物,而含紫硅碱钙石的交代岩却是其晚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54.
达肯大坂岩群是欧龙布鲁克地块结晶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过程中保存了丰富的物质记录和演化信息,是研究欧龙布鲁克地块乃至我国西部古老地壳及构造演化的窗口。通过对达肯大坂岩群详细的物质组成及构造剖面研究,根据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特征,将其进一步细化为混合片麻岩岩段、(混合岩化)流变片麻岩岩段、条带状片麻岩岩段、片岩岩段和大理岩岩段,野外调查表明,达肯大坂岩群中发育多期构造变形作用,根据野外变形特征及各期变形的叠加改造关系,初步建立了达肯大坂岩群相对变形序列,为区域构造过程的探讨与对比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55.
岚皋早古生代碱质煌斑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岚皋碱质煌斑杂岩主量元素呈规律性演化,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呈强右倾型,富集不相容元素。岩石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煌斑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存在2个平行的结晶分异演化趋势,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地壳混染的程度很小。LREE、不相容元素的强烈富集及Dy/Yb、La/Yb、Zr/Sm、Ce/Y等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比值变化表明,煌斑杂岩不可能由尖晶石或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含角闪石的尖晶石或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形成,它的源区应为含金云母和单斜辉石的交代地幔。Sr-Nd-Pb同位素结果显示,煌斑岩浆源区的地幔主要为HIMU端元组分。地幔柱的活动与煌斑岩浆的起源密切相关,并制约了其源区的地幔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956.
内蒙古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找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是中国目前少有的大型内生矿床之一,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矿床形成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受东西向断裂控制.区域上为Ag异常地球化学省,1/5万化探具有Ag、Pb、Zn、W、Sn、AS、Sb等元素的组合异常.地球物理上表现出高极化率、低电阻率及△T磁异常特征.通过对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建立了该矿床的综合异常找矿模型,即成矿地质环境(断裂、岩浆岩和矿体)+地球化学异常+地球物理异常,实现了单一方法的异常标志到综合异常模式找矿的跨越.该找矿模型的建立对大兴安岭西坡严重覆盖区及其它地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7.
柴达木盆地北缘达肯大坂片麻岩锆石离子探针U-Pb同位素测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北缘达肯大坂地区大面积出露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呈北西向构造岩片形式产出,局部发生过显著的韧性剪切变形.对达肯大坂西北侧片麻岩的锆石进行阴极发光(CL)、背散射电子成像(BSE)和离子探针U-Pb同位素测年,测出锆石206Pb/238U年龄为(417.7±9.9)~(459±10.0)Ma,平均年龄为(439.6±6.1)Ma;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柱状,环带清晰,Th/U值变化范围为0.45~0.74,指示原岩为中酸性侵入岩.说明达肯大坂西北出露加里东期正片麻岩,原岩为~440 Ma侵位的中酸性侵入岩,其岩浆侵位及变质变形可能与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58.
959.
矾山磷铁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矾山磷铁矿床赋存于矾山杂岩体内 ,呈层状产出 ,是由深源富钾铁镁质岩浆演化而形成的晚期矿床。矾山杂岩体由三期侵入岩和脉岩组成 ,矿床产于第一期侵入岩中。第一期侵入岩较其它期次侵入岩REE含量高 ,按辉石岩—黑云母辉石岩—磷灰石岩的顺序增加。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元素含量表明 :在岩桨演化晚期 ,在贫硅和缺少足够“Ca2 +”的条件下 ,稀土元素极易代替“Ca2 +”而进入磷灰石晶格形成补尝类质同象。这对于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和岩桨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0.
云南永平卓潘碱性杂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卓潘碱性杂岩体为"三江"地区富碱(高钾)侵入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哀牢山-金沙江缝合带的中部,侵位于兰坪盆地南部的白垩系砂岩中,主要由碱性辉长岩、辉石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组成。对卓潘碱性杂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学、主元素和稀土微量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表明,该杂岩体主量元素显示低硅、富钾、高碱(K2O+Na2O为6.92%~13.43%)、低TiO 2(0.31%~1.20%)的特征,属钾质碱性系列岩石;杂岩体的各种岩石均富集Rb、Sr、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并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具较高的87Sr/86Sr、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及较低的143Nd/144Nd等特征,表明源区具有较明显的EMⅡ型富集地幔特征,源区明显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卓潘岩体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的剪切和拉张的构造环境,古扬子板片向西俯冲,诱发了经过陆壳交代混染了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由于兰坪走滑拉分盆地东缘断裂拉伸强度大,岩浆起源的深度大,以及岩浆源区成分(特别是CO2含量)与其它部位不同,因此在卓潘地区形成一套与金沙江-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其它新生代富碱斑岩完全不同的过碱性的岩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