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05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吉南地区是我国古元古界出露较好的地区之一。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本文在前人资料基础上提出区内古元古代时期出现两大伸展构造,即早中期的辽吉裂谷系和末期的浑江裂陷槽。从断裂特征、火山活动、沉积建造等方面论证了这两个伸展构造的存在。这两个伸展构造中沉积了集安群及老岭群等地层,对区内金、铜、铅锌、硼等矿产的成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72.
辽东地区翁泉沟硼矿区露天采场产出一条切穿硼矿体的二长花岗岩脉.本研究采集了该二长花岗岩脉的薄片、化学分析样品,并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分析.该二长花岗岩脉具有高SiO2含量,为71.82%~75.68%,较高的Na2O+K2O含量,为8.41%~10.57%,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岩脉中锆石颗粒呈自形柱状,CL图中较黑,因铀含量较高引起. U-Pb上交点年龄为1842±29 Ma,其中9个测点得出1842±30 Ma的加权平均年龄,反映了该花岗岩脉侵位于古元古代晚期,同时翁泉沟硼镁铁矿成矿应早于该时代.此年龄与前人研究古元古代胶辽吉造山过程中变质作用峰后时间相吻合,反映了古元古代造山作用过程中伴随了硼矿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473.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区域主要的烃源岩沙三段在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开始大规模生排烃,此时研究区内断裂发育,活动强度较高,因此,断裂有效性分析是确定区域油气输导体系、判断油气输导运移成藏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三维地震数据及钻井分析,对黄河口凹陷中洼断裂分布、活动性及生长演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区域烃源岩分布及钻井油气分布特征,总结断裂对新近系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黄河口凹陷中洼断裂活动生长具有“先变弱再变强”的特征-从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到馆陶组沉积时期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断裂活动区域逐渐缩小;明化镇组沉积时,中洼断裂活动增强,区域内断裂全面活跃。研究区早期断裂多以长度短、断距小为特征;晚期洼陷中心联结组合形成大型断裂,油源断裂沟通源储,大部分油气沿着断裂运移至浅层馆陶及明化镇组砂体中,再向两侧砂体构造高部位运移,而南部缓坡带和北部陡坡带因为断裂活动速率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油气聚集特征;南部缓坡带断裂晚期活动速率不高,能够对油气进行有效封堵,自深凹而来的油气沿着砂体构造脊在缓坡带馆陶及明化镇组砂体中聚集成藏;而北部陡坡带晚期断裂活动速率高,油气在断裂附近合适的明化镇组浅层圈闭...  相似文献   
474.
该区处于欧亚东西向海西铀成矿带与环太平洋成矿带相交的有利部位。铀矿化产于地槽褶皱阶段、反射活化阶段和地洼阶段,具有铀成矿作用时间长、矿化类型多的特点。该区中新生代岩浆岩,特别是火山岩十分发育,与此相应地洼期铀成矿作用以热液型为主,特别是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成矿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5.
总结了国内、外运用地洼学说编图实践的经验,强调了以“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史为主线,时空兼顾,四维思维,现象与本质并映,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为总因”。作为主导思想。详细阐述了构造层、构造区两大要素的确切含义。指出构造层必须具有大地构造的属性,而不仅是构造旋回的时间意义;构造区的划分是以历史发展为纲并应以现阶段的大地构造体制性质为标准。进一步提出,作为地壳递进发展总因的地幔蠕动,其基本变化分为活跃和平静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地幔物质的温差而引起的垂向蠕动强弱变化及由此引起的侧向蠕动强弱变化。由于这些变化的控制,地壳构造发展既在时间上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又在立体空间上发生形态、大小和位置的变化。最后论述了幔-壳成矿学及其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76.
箕状断陷是中国东部陆架边缘盆地常见的洼陷样式,其陡坡带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之一。控洼边界断裂对于陡坡带油气成藏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断裂带内部结构导致下盘油气成藏模式不同于上盘。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洼控洼边界断裂(X断裂)为例,分析认为其为一条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大断层,发育完善的破碎带和断层核二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X断裂对下盘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上盘的差异。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评价认为,X断裂发育连续的致密断层岩,在主要目的层具有良好的侧向封闭性;导致两盘成藏差异的是断层垂向封闭性。X断裂下盘油气成藏的运移方式异于上盘,由于断层核的遮挡,油气并不是直接充注圈闭,而是通过断层末端或者转换带的连通砂体以类似于螺旋楼梯式的方式运移至下盘。综合认为,X洼下盘断圈构造具有勘探潜力并得到了钻井证实。  相似文献   
477.
辽上金矿床是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特大型金矿床,以黄铁矿、白云石为载金矿物而区别于"焦家式"、"玲珑式"金矿床.为探讨新类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对该矿床载金白云石C、0和黄铁矿S、Pb进行了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载金矿物白云石中δ13Cv-PDB值为-4.60%c~-3.60‰,δ18Ov....  相似文献   
478.
向湖盆中心和深层寻找油气勘探新领域已成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二连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达8亿吨,主要分布于各富油凹陷洼槽区,以非常规资源形式富存,页岩油潜力巨大。本文通过对富油凹陷洼槽区非常规油气地质特征、成藏富集机理和成藏模式开展研究,总结提升断陷小湖盆洼槽区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认识。研究表明:二连盆地多个洼槽区发育互层型页岩油聚集,富集于洼槽区边缘,存在腾二期(120 Ma)未致密先成藏和赛汉期(105 Ma)边致密边成藏(先致密后成藏)两期成藏过程;高充注动力富集区,砂体规模控制页岩油富集程度,低充注动力洼槽区内甜点储层发育及规模控制页岩油富集程度;二连盆地夹层型页岩油存在两种富集机理,即“储层主控”和“生烃主控”。据此,构建了二连盆地斜坡带-洼槽区“常非共存、有序分布、满洼汇聚、差异富集”的全油藏系列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坚定了深入湖盆内部寻找烃源灶边缘互层型页岩油及烃源灶内夹层型页岩油的勘探信心。  相似文献   
479.
“源-储”配置关系认识不清制约了西江主洼古近系油气勘探。依托地震、钻井、古生物等资料,厘定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和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西江凹陷北部受先存断裂差异活化及应力场转变主控的迁移型层序演化模式:裂陷初始期(代表层序WCSQ1),多中心分段发育;东部强裂陷期(WCSQ2),东厚西薄、NE向“窄条”状展布;裂陷转换期(WCSQ3),西厚东薄,NE向席状展布;裂陷萎缩期(WCSQ4),近席状展布。文昌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相3种沉积体系,识别出2种主要的沉积充填特征:(1)WCSQ2“陡坡型”半地堑,深湖窄盆,富泥少砂;(2)WCSQ3“坡坪式”半地堑,深湖宽盆,砂泥共存。明确了烃源岩-储层配置关系: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主要位于WCSQ2东部和WCSQ3西部洼陷中心;辫状河三角洲储集体主要发育于缓坡带WCSQ3和WCSQ4;扇三角洲储集体主要发育于陡坡带WCSQ2和WCSQ3。  相似文献   
480.
泥岩的元素特征能够较好地保存于原始沉积记录。为了明确恩平21洼文昌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选择YJ-1井文昌组10个泥岩岩屑样品,开展有机碳、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在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系统分析洼陷文昌期古气候、古水深、古氧相和古生产力等古环境指标。文昌组泥岩元素平均含量对UCC(Upper Continental Crust)做标准化处理,恩平21洼文昌组泥岩具有富集Al2O3、K2O和MnO,贫CaO、MgO和Na2O;富Li、Be、Zn、Rb、Cs、Ba、Pb、Th和U,贫Sr、V和Cr的特征。古环境指标显示恩平21洼文昌期气候属于温暖湿润-温热潮湿,湖泊水深相对较深,纵向水深变化小,水体分布稳定,水体以还原环境为主,古生产力相对较高,但纵向差异大。泥岩有机碳含量与古生产力参数相关性较差,而与水体还原性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富集受控于水体的氧化还原程度,水体还原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有机质富集属于“保存模式”。进一步分析显示,古气候条件是文昌组有机质富集的关键性因素,温热潮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