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鸭绿江作为典型的中小型河流,细颗粒沉积物从鸭绿江流域到辽东半岛东岸近海泥区的源汇过程有着独特的机制,而遥感解译是了解入海沉积物在河口-陆架输运过程和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在辽东半岛东岸海域进行了现场悬沙浓度测量,并与GOCI影像建立关系,反演了该地区2011年4月至2017年3月间的表层悬沙浓度,从而揭示了该海域表层悬沙浓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了潮流、大风天气和洪水对悬沙浓度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的悬沙浓度输运格局。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悬沙浓度空间差异大,河口附近是悬沙浓度高值区,可达500 g/m3以上,其他区域则悬沙浓度多小于20 g/m3。另外,研究区表层悬沙浓度枯季高,洪季低,有着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枯季大风天气引起的风浪作用增强,是导致表层悬沙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洪季虽然悬沙浓度较低,但流域洪水期间的悬沙浓度显著增加。此外,作为典型的中小型源-汇传输体系,沉积物从鸭绿江到辽东半岛东岸近海泥区总体上仍遵循"夏储冬输"的输运机制。  相似文献   
122.
辽东弓长岭—岫岩地区位于胶—辽—吉造山带东段,区内发育厚层古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系,本文对这些变质沉积岩进行了岩相学和U-Pb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岩相学特征显示这些岩石变质程度普遍偏低,多为绿片岩相变质条件,未发现高级特征变质矿物。岩石中主要矿物颗粒为石英,其中北辽河群碳酸盐矿物较为发育。根据辽东弓长岭-岫岩地区古元古代变沉积岩碎屑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这些锆石普遍具有清晰的振荡环带和较高的Th/U值(>0.3),表明其原岩来自岩浆岩。结合LA-ICP-MS U-Pb年代学,得到里尔峪组、高家峪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碎屑锆石分别呈现出2 159、2 500、2 189/2 530和2 044/2 197 Ma的年龄峰值,表明其沉积物来源于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和相邻的太古宙杂岩。结合前人资料,本文认为南、北辽河岩群形成于相同的环境并经历了相同的构造演化过程,古元古代弧-陆碰撞模式可能更适用于胶—辽—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23.
辽东半岛出露大量片麻状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180~157Ma,该套岩石的最大特点表现在岩石明显经历了早期上盘向NW推覆和后期近EW向伸展作用的韧性改造,然而其变形时代却一直未得到确定。本文以丹东市西南部黑沟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为例,通过激光^40Ar/^39Ar年代学研究探讨该岩体的变形时代。激光^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黑沟岩体经历的早期推覆、挤压事件发生在~143Ma,而后期地壳伸展作用则发生在121~113Ma,并且该区在早白垩纪期间经历了快速冷却、抬升过程。从而表明在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期间(143~113Ma)辽东半岛经历了区域构造体制变革。结合前人大地构造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辽东半岛晚侏罗纪-早白垩纪NW向推覆、挤压事件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的结果,而晚期(早白垩纪)的地壳伸展事件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转向和变速、华北东部岩石圈较薄以及挤压后地壳松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4.
丹东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新的SHRIMP定年结果表明,原先划归于古元古代的丹东花岗杂岩现在被确定为中生代岩体。其岩浆型环锆石带的年龄代表结晶年龄,为167~157Ma;但是这些锆石的核部年龄主体为古元古代。本文侧重探讨丹东花岗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证其起源和产生的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丹东花岗岩体具铕异常(Eu/Eu=0.59~1.41),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其微量元素特征与安第斯型构造背景下的花岗岩特征一致,其tDM和εNd(t)变化范围分别为1.93~2.30Ga和-17.95~-21.32。εNd(t)-t图解显示丹东花岗岩的源岩以古元古代中酸性壳源岩石为主。构造环境环境判别结果表明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岩浆弧。结合中生代丹东地区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本文认为丹东花岗岩体的起源和侵位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25.
从辽宁东,西部地质对比论郯庐断裂的平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荣度 《辽宁地质》1995,(3):184-193
辽宁东、西部地质上诸多差异并非是原地升降运动造成的,而是二个异地岩块经郯庐断裂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迁移到一起的结果。辽东半岛原曾与鲁西-徐淮地区处于相同的古纬度。郯庐断裂北延的主干断裂应是抚顺-敦化断裂,它在辽宁境内是地层区划的重要界线。郯庐断裂在太古宙末期即已出现,曾多次变换其平移方向,最近一次大规模左行平移活动的高峰期是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结束于孙家湾组或泉头组堆积之前。  相似文献   
126.
辽东半岛南部盖层褶皱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东  陈荣度 《辽宁地质》2000,17(3):190-198
辽东半岛南部盖层在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中经历了6次以上的构造变形。D1变形发生于中三叠世,是伴随盖层相对基底作自东向西大规模剪切滑脱而出现的以顺层面理、层流褶皱为代表的固态流变构造;紧随其后的是东西向挤压下形成的南北向复式褶皱;接着由南北向挤压形成东西向皱断裂系;自晚侏罗晚期的D4变形开始出现了北东、北北东向以脆性断裂为主的构造格局。地幔隆起、基底较大幅度沉降决定的相对不稳定性,以及相邻构造块体之间的  相似文献   
127.
1Introduction Ithasbeenapprovedthatoceanisthenetsink foratmosphericcarbondioxide(Sabineetal.,2000;Milleretal.,2002;Takahashietal.,2002;DeGrandpreetal.,2002;Song,2004).Thereare twoprincipalwaysinwhichcarbonisdrawndown fromthesurfaceocean:thereductionofinor…  相似文献   
128.
辽东半岛广泛分布变质核杂岩构造,作为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浅部响应,具有重要的构造演化研究意义.新房变质核杂岩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伸展构造单元,具备典型的三层结构:上盘主要包括新元古代-古生代弱变形沉积岩层和早白垩世庄河断陷盆地,下盘包括新太古代变质基底和同构造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体,二者接触部位为拆离断层带.野外宏观运动学及显微构造特征明显,均指示上盘具由SEE向NWW的运动学特征,与太平洋板块早白垩世早-中期运动方向相吻合.本次工作通过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及常量、稀土和微量元素测试,将新房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代大致限定于早白垩世早期(123~125 Ma),并进一步明确为华北克拉通破坏事件的早期产物.该变质核杂岩控制了区内新房大型金矿的生成,在辽东半岛变质核杂岩控矿、成矿较差的现状下,研究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29.
"在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中被拆除的违法占地所建别墅的现场,断壁残垣、一片狼籍。1月15日,是腊月初八,也是辽东半岛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最低气温已达-14℃。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  相似文献   
130.
渤海对辽东半岛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晶  寿绍文 《海洋学报》2006,28(6):12-20
运用MM5V3.5模式成功模拟了辽东半岛2004年8月3日的大暴雨过程,并模拟出了产生大暴雨的中尺度低压.敏感性试验比较了渤海、沙漠、城市和地形高度产生的地面温度、湿度、不同高度的水平风速、垂直速度的变化,研究了不同下垫面造成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和局地环流,揭示出渤海和辽东半岛地形使降水大幅度增强.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低层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条件下发生的,改变渤海地表和降低辽东半岛地形高度都使低层不稳定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