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9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辫状河储层的夹层预测是油藏描述的重点内容。目前夹层的预测主要集中于夹层发育模式研究和心滩坝体的构型单元解剖,且多运用单一的预测方法。南苏丹P油田辫状河储层夹层类型多、规模差异大、分布复杂,定量表征难度较大,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夹层的沉积成因入手,依据不同沉积方式形成的沉积砂体及其内部泥质夹层形态与结构不同的特点,综合岩心、测井与地震等多种资料,提出多信息关联的辫状河储层夹层预测方法。在密井网区建立骨架剖面与三角网小剖面,运用测井资料的垂向高分辨率与地震资料的横向强连续性特征确定不同类型夹层的井间发育规模;在建立岩相模型的基础上,以隔层厚度分布图为约束条件,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稳定泥岩隔层分布模型;以沉积微相研究结果和夹层规模预测结果为约束条件,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分别在砂岩相和泥岩非隔层相中模拟心滩坝、河道和各类型夹层的分布;最终确定了研究区主要存在4种成因类型的夹层,并在多信息关联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多类型夹层空间分布的辫状河储层精细地质模型。研究发现,对于厚度大于2 m的夹层可以通过井震结合的方法验证其井间规模,定量确定不同层位、不同类型夹层顺物源与切物源的发育规模,为夹层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基于克里金插值方法建立的岩相概率模型增加岩相模型准确率至94%;以隔层厚度平面分布图为约束条件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可准确建立砂组及小层间隔层分布模型;在各成因类型夹层井间规模预测的基础上,基于目标的随机模拟方法可以针对不同成因类型夹层的发育形态、数量、规模和趋势分别设定模拟参数,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实现了辫状河储层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同时,对相关储层的夹层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2.
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对预测剩余油分布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多停留在笼统的辫状河模式上,对不同类型辫状河的构型研究较少。本文在文献调研和露头观察的基础上,对分汊和游荡两种类型的辫状河分别进行研究。以苏丹FN油田为例,依据“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构型解剖思路,综合岩心和测井资料分别对分汊与游荡型两种辫状河进行构型单元解剖,从单一辫流带砂体厚度、隔夹层发育规模、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发育规模及关系、落淤层与沟道发育规模及模式等方面入手,分层次定量计算不同河型构型单元的发育规模,探讨不同规模构型要素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分汊型辫状河单一辫流带砂体厚度小于游荡型辫状河,连片分布的隔层稳定性强于游荡型辫状河;分汊型及游荡型辫状河都广泛发育心滩坝、辫状河道等砂体,规模和形态类似;分汊型辫状河心滩坝被河道下切完全,内部发育落淤层与沟道沉积,两者分期孤立分布或同期切割分布;游荡型辫状河心滩坝内镶嵌着规模较小的辫状河道(沟道),落淤层较不发育。最终总结了构型界面渗流屏障在垂向上影响剩余油分布的5种模式,以及构型单元渗透性较差处如心滩坝边部、泥质(半)充填河道等易形成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63.
为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相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分析地层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和测井相组合,确定下石盒子组一段(盒一段)岩性组合及展布特征;在小层平面展布基础上,根据区域构造和沉积演化背景,分析下石盒子组的物源供给和水动力变化,确定盒一段沉积微相纵向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盒一段沉积物以灰白、浅灰色含砾粗砂岩、砂砾岩,灰色、浅绿色细砂岩,灰色、棕色泥岩为主,剖面上各小层呈下砂上泥的正韵律组合特征,平面上砂岩呈近SN向条带状展布。盒一段沉积一套以粗碎屑岩为主的、砂泥组合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盒一段水下辫状河道为有利储集相带,辫状河道较发育,平面上摆动、迁移频繁。盒1-1和盒1-2亚段比盒1-3亚段分流河道砂体厚度更大,连续性更好。该研究结果为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相分析、高效砂体预测及勘探方向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亚段主力含气层段相的研究观点较多,不同认识导致各个沉积相域内砂体对比和预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给勘探井位部署增加了难度。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岩心、地震、分析化验和野外露头等多种资料和手段,采用岩石学特征分析、岩心沉积构特征观察、古生物化石证据、研究区柳林成家庄野外露头沉积序列揭示、测井相特征和河流相地震特殊反射结构观察等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对该区盒8亚段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论证、分析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沉积是苏里格西区盒8亚段主要的相类型;干旱与潮湿气候的频繁交替变化,是导致砂体研究区目的层垂向砂体厚度大、非均质性强和砂体横向变化快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65.
北京北部上侏罗统辫状河体系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露头的沉积构造和沉积层序特征,对北京北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上侏罗统后城组进行沉积相研究,认为该地区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构成辫状河体系的4种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河道、心滩、河间湖泊和溢岸沉积,其中的溢岸沉积相当于曲流河中发育的决口河道与决口扇沉积。运用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识别出了2个中期旋回和构成中期旋回的多个短期旋回。总结了基准面旋回特征,阐明了地层叠加样式随A/S(可容纳空间/沉积物供给)比值的变化规律,认为低A/S比值时,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而高A/S比值时,河道较孤立,连通性较差;且溢岸沉积的地层厚度随着A/S比值的增加不断增大,溢岸沉积的厚度可以作为判断可容纳空间大小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66.
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录测井及岩心粒度资料,埘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北部中侏罗统延安组延一段的岩石组分、结构构造、粒度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其沉积相类型。结果表明:延安组延一段属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两种沉积类型,主要包括河床和河漫两个亚相,可进一步识别出河床滞留、心滩、边滩、河漫滩、河漫沼泽、决口扇等微相。延一段延10油层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心滩发育,河道较宽,平面上摆动宽度为2~8km,主水流方向由西北至东南;延一段延9油层组沉积时期,受鄂尔多斯盆地湖水面整体抬升的影响,河道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研究区以曲流河沉积为主,发育两条曲流河,平面上摆动宽度约2~4km,河道凸岸发育边滩沉积。  相似文献   
67.
为有效提高三角洲沉积相模拟的精度,以塔河T区为例,应用地震、岩心及测井资料,通过定量评估可容纳空间、物源供给和沉积搬运之间复杂的关系,建立该地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正演模型,并将此转化为多点地质统计模拟的三维训练图像,进行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多点地质统计模拟.研究表明: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分布受沉积正演模拟控制参数影响,其中...  相似文献   
68.
69.
库车坳陷白垩系储层的形成环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近年来 ,在中国新疆库车前陆盆地中发现了克拉 2等大型、特大型气田 ,并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白垩系巴什基奇克、巴西盖组地层是克拉 2等气田的主力储层 ,研究其成因并建立科学合理的预测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库车盆地的构造背景、沉积物质来源、岩石结构特征、古生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粒度分析、沉积构造、沉积体系等多侧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该区在下白垩系储层沉积时处于干旱氧化的古气候环境 ,储层岩石具低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的特征 ,储层自下而上具典型的沉积构造和完整的沉积序列 ,应属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特别是粒度资料分析表明该区的储层多呈一个过渡性的特征 ,它既不同于典型的浊流 ,又不同于典型的曲流河特征 ,形成了该区以辫状河为主的显著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70.
塔北隆起侏罗系阳霞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北隆起侏罗系阳霞组下粗上细的沉积特征显示其为典型的河流相沉积,东部普惠1井序列发育最全,向轮南隆起方向具有明显的顶剥底超特征。河流沉积体系中,颗粒普遍偏粗,物源主要来自东河塘以北、英买力以西及跃南地区,英买力西部、东河塘北部以北以及跃南1、2井以南发育近源小型冲积扇,由西向东发育辫状河沉积体系。根据沉积相的空间展布模式,可预测低位域三角洲及湖泊相发育于草湖及其以东地区;阳霞组砂体分别向北部的轮台凸起、南部的中央隆起尖灭,是寻找岩性地层圈闭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