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地图》2004,(3):29-31
1984年,联合国通过了《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简称《月球条约》),规定月球其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不得据为已有。月球的探测、开发与利用是没有政治边界的,谁先到达,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利用。  相似文献   
102.
据新华社电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丰田公司近日公布了有关合作研发载人增压月球车的3年计划,目标是2029年发射这种载人增压月球车。  相似文献   
103.
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到160秒之间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这不仅因为“十年磨一剑”终于到了试锋芒的时候,也因为这十几分钟里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承担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的“长征2F”运载火箭,为航天员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04.
11时08分,杨利伟开始吃他的第一顿太空餐,而且自称食欲不错,航天食品的味道也很好。“飞船入轨后大约1小时37分,我吃了在太空中的第一餐。此后间隔七八小时,我又吃了两餐,主要是小月饼,鱼肉丸子等,品种很多。”  相似文献   
105.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东风航天城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中国人终于第一次独立自主地将中国的航天员送入太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 至此,浩瀚太空口已经接待了5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张福林、焦立中、卢杰、杨利伟。他们以出色的表现,让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人类宇航史册中。  相似文献   
106.
对航天测控领域引入GPS技术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中着陆场系统搜索救援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简述了研制《载人航天任务主着陆场搜索救援辅助决策系统》的目的和意义及系统设计的总体思想、技术途径;系统地描述了系统的功能;同时,也介绍了系统在实战任务中实际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7.
《地理教学》2007,(2):46-46
美国宇航局12月5日公布了其探索太空的又一重大举措:送人类重返月球并建立永久基地,为登上火星作准备。他们计划于2020年用载人飞船将4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宇航员将花4年时间在月球建立基地,到2024年,普通游客将有机会登月居住。  相似文献   
10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贺信全文如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各参研单位,全体参试人员:欣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胜利归来,谨  相似文献   
109.
《地图》2019,(1):17-17
2018年12月8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汉下水。作为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专用母船,建成后可以充分发挥”蛟龙号”的技术性能,显著提升中国精细探索大洋资源环境的能力与水平。“深海一号”船长9012米,型宽16.8米.设计排水量4500吨,续航力超过12000海里,可在全球无限航区执行下潜作业。该船为综合科考船.不仅可为“蛟龙号”深潜作业提供合适的水下、水面支持。还具备数据、样品的现场处理和分析能力。“深海一号”还可以搭载“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和“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具备“三龙”系列潜水器同时作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0.
今年7月2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它是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50周年纪念日。阿波罗载人登月活动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科学、技术、经济、生活甚至精神等带来了巨大影响和促进作用。目前,美国计划2024年"重返月球",它仍将借鉴不少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的经验和技术。从现在和可以预见的将来来看,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还将在各方面对全球影响多年,影响几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