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77篇 |
免费 | 1070篇 |
国内免费 | 18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9篇 |
大气科学 | 188篇 |
地球物理 | 742篇 |
地质学 | 5799篇 |
海洋学 | 299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305篇 |
自然地理 | 4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247篇 |
2022年 | 270篇 |
2021年 | 194篇 |
2020年 | 185篇 |
2019年 | 243篇 |
2018年 | 190篇 |
2017年 | 193篇 |
2016年 | 201篇 |
2015年 | 253篇 |
2014年 | 308篇 |
2013年 | 263篇 |
2012年 | 282篇 |
2011年 | 314篇 |
2010年 | 291篇 |
2009年 | 289篇 |
2008年 | 338篇 |
2007年 | 313篇 |
2006年 | 307篇 |
2005年 | 285篇 |
2004年 | 278篇 |
2003年 | 254篇 |
2002年 | 280篇 |
2001年 | 254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214篇 |
1998年 | 206篇 |
1997年 | 195篇 |
1996年 | 192篇 |
1995年 | 169篇 |
1994年 | 154篇 |
1993年 | 120篇 |
1992年 | 100篇 |
1991年 | 107篇 |
1990年 | 75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2篇 |
1948年 | 3篇 |
1946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192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
云在地球系统能量平衡和水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特征的准确获取对于理解大气物理过程、改进天气和气候模拟具有重要意义。地基云遥感反演是了解云特征、评估卫星云观测能力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基云遥感反演获得快速发展,各种地基云遥感反演方法涌现,在2010年前后达到一个相对瓶颈期,已有的地基云遥感反演方法有几十种之多。从遥感手段上来说,地基云遥感包括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从遥感对象上来说,地基云遥感包括宏观特征遥感反演和微观特征遥感反演。就宏观特征来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云识别或云量的探测方法、云边界的确定方法以及云相态的反演方法。就微观特征来说,地基云遥感反演方法基本分为两大类型,最优化求解法和经验参数化方法。任何一种云遥感反演方法都有其相对优势和不足,对其进行b了总结归纳,论述地基云遥感反演的进展。不同地基云遥感反演产品直接存在着巨大差异,远大于单个遥感反演方法所给定的不确定性信息,表明现有地基云遥感反演仍然存在巨大挑战,归纳提出了云遥感反演中存在的若干挑战,以期为未来云遥感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参考。
相似文献23.
地基GP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PW)中,加权平均温度(Tm)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为提高海南岛PW反演的精度和可靠性,基于海口站2008—2010年探空数据计算的Tm,分析Tm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12年数据建立Tm单因子、多因子回归模型和加入年积日的回归模型,并利用2013—2014年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进一步基于2012年5—10月数据对基于Tm单因子和多因子模型的GPS反演PW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地化单因子、两因子Tm模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00和1.978 K,与Bevis公式、常数法相比,本地模型误差较小,与探空资料计算的Tm有良好的一致性。与Bevis模型相比,基于本地单因子和多因子Tm模型的GPS反演PW与探空资料计算的PW相关性更高,偏差更小;与多因子线性模型相比,基于加入年积日的Tm模型的G... 相似文献
24.
25.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变形监测的非等步长观测序列进行数据处理后,变成等步长的数据序列,运用GM(1,1)模型进行变形分析与预报,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6.
姑合工程实践,介绍快速“高真空击密法”软地基处理方法的施工原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并简单阐述“高真空击密法”在进行软地基处理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27.
28.
The northeastern shelf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cale foresets complexes since Quaternary. Based on integral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well logging and paleontological data, successions since ~3.0 Ma can be defined as one composite sequence, consist of a set of regional transgressive to regressive sequences. They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ix 3 rd order sequences(SQ0–SQ5) based on the Exx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Since ~1.6 Ma, five sets of deltaic 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development of wedge-shaped foresets complexes or clinoforms had been identified.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and the thick foresets allowed further divided of sub-depositional sequences(4 th order) of regression to transgression, which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published stacked benthic foram O-isotope records. Depositional systems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 include deltaic deposits(inner-shelf deltas and shelf-edge deltas), incised valleys, and slope slumping massive deposits. Since ~1.6 Ma, clinoforms prograded from the southern Panyu Lower Uplift toward the northern Baiyun Depression, shelf slope break migrated seaward, whereas the shelf edge of SQ0 migrated landward. The development of incised valleys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creased upward,especially intensive on the SB3 and SB2. The slumping massive deposits increased abruptly since SB2,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cised valleys. The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of continental slop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sea level changes, tectonic movements, sediment supply and climate changes. Since ~3.0 Ma, relative sea level of the northern SCS had been experienced transgression(~3.0 Ma BP) to regression(~1.6 Ma BP). The regional regression and maximum transgressions of the composite sequences were apparently enhanced by uplift or subsidence related to tectono-thermal events. In addition,climatic variations including monsoon intensification and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may have enhanced sediment supply by increasing erosion rate and have an indispensabl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ised valleys and 5 sets of deltaic systems since ~1.6 Ma. 相似文献
29.
30.
南海珠江口盆地陆架斜坡及大陆坡海底沙波动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探索陆架与陆坡海底动力地貌演变规律,不仅是学科理论发展上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国土开发和研究海洋工程环境的需要。文中基于作者提出的床面稳定中的“准共振界面波”理论模式,针对南海北部“卫滩幅”地区海床微地貌在水动力条件作用下的现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水深80~250m海底小尺度沙波的形成机理与室内水槽和天然海滩上的沙纹沙丘的形成同属一个规律,这一推论已得到该地区现场资料的初步验证。文中最后还就现有同行专家的研究成果估算了上述地区沙波的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