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9篇
  免费   1453篇
  国内免费   3287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426篇
地质学   9754篇
海洋学   25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414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306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256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421篇
  2011年   482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317篇
  2002年   285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334篇
  1997年   331篇
  1996年   343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300篇
  1993年   266篇
  1992年   297篇
  1991年   247篇
  1990年   206篇
  1989年   202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4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5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71.
在1∶5万黄材幅区调中,对脆韧性剪切构造岩进行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研究表明,由中细粒含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改造为糜棱岩化花岗岩、初糜棱岩、绢云母糜棱岩、硅化糜棱岩、千糜岩、糜棱片岩等,其化学成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化学元素的分散、聚集或不变,既受原岩控制(继承性),又受变形强度和流体的成分、性质、活动性等控制(变化性)。  相似文献   
172.
详细研究了吉林伊通地堑下第三系生油岩和原油中的芳烃生物标志物,包括常规的多环芳烃,以及丰富的来源于高等植物的芳香二萜和芳构化的五环三萜。目前,原油中芳构化五环三萜类生物类生物标志物国内外均尚报道极少。还详细讨论了利用原油中最新发现的芳构化五环三萜在解决本区生物输入,油源对比以及石油成因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3.
浙西北前陆褶皱冲断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是一套深水相浊积岩建造;区域构造环境初步分析表明浙西北地区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与二叠系协调变形,构造变形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1)和逆冲叠瓦扇为特征,由东南往西北构造变形样式依次出现复式冲褶席(multi-duplex)、背形堆垛(Antiformal stack)和叠瓦扇组合,其中褶皱样式依次出现大型紧闭平卧-斜卧褶皱、中尺度尖棱褶皱和具圆筒状转折端的开阔褶皱.断层变化则由断层面产状几乎水平的多重复杂冲褶席系到缓倾的顶板冲断层-底板冲断层组合样式到叠瓦扇冲断层,显示出构造变形强度自南东向北西递减的特点.上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建造,变形样式以宽缓褶皱和逆断层组合为主.构造样式的空间展布规律变形强度向北西衰减的构造极性沉积-大地构造分析,均表明在(T_1-T_3)期间及随后的后构造变形作用中,浙西北持续地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强烈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174.
史兰斌  柏美祥 《地震学报》1997,19(3):291-298
新疆二台断裂带是在早期的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糜棱岩形成于地壳中10~12 km的岩石韧-脆性转换带.此后发生了岩石变形过程为韧性变形——韧性失稳——脆性断裂的地震活动,形成了二台断裂带,并伴有假玄武玻璃的产生.假玄武玻璃的分布范围长约60 km、宽约300 m,代表了古震源体的规模,其环境条件与糜棱岩的形成环境相同.   相似文献   
175.
山西铝土矿矿石中鲕、豆、碎屑等组构均具红土性质,结合化学成分特征、稀土元素特征、氧同住素特征、锆石等副矿物特征及含矿岩系底部岩层与下伏中奥陶纪灰岩关系和矿床分布与古陆、古岛的依赖关系等方面分析,铝土矿的成矿物质多是异源的,多为古陆上的铝硅酸盐岩红土风化产物,经流水以机械碎屑形式被搬运至海盆,沉积成矿  相似文献   
176.
基于岩浆铬矿床与超镁铁质岩石的关系,从元素亲合性和共生规律的角度揭示了铝对铬成矿制约的主导作用,分析了铝和铬亲石、亲氧的二重性及其晶体化学的依存关系。论证了超镁铁Si-O体系中铝丰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铬的成矿。揭示了制约元素分散富集的因素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互为依存和转化的,是在动态中的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相似文献   
177.
178.
李绍虎  吴冲龙 《地球科学》1997,22(4):387-390
襄汾地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一套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地层,其沉积背景及沉积过程受东部华北海控制,低位边级缘石膏最为发育,与泻湖内部盐岩层及普遍发育的碳酸盐岩一起构成了典型的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地层单元,该区马家沟组共发育7个I类层序,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层序发育完全可以对比,层序边界位于边缘石膏楔的底部,层序边界的形成,和泻湖与外海(华北海)沟通与否或海平面下降程度有关,当海平面完全下降,泻湖与外海完  相似文献   
179.
蚀变岩中物质迁移的定量计算:以锡矿山锑矿床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解庆林  马东升 《地质论评》1997,43(1):106-112
本文提出了确定沉积岩蚀变作用过程中的不活动组分的方法,并以锡矿山锑矿床为例,定量计算了蚀变岩中各组分的带入带出量,研究表明:锡矿山锑矿硅化过程中TiO2和Al2O3为不活动组;SiO2,K2O,Na2O及锑,硫,坤,汞,铅和钡为带入组分;而CaO,MgO,Fe2O3,MnO及铜,锌为带出组分,锑,钡,硫,SiO2和CaO有较大的带进或带出量,锡矿山锑矿床矿石矿物为单一辉锑矿可能是由于矿液中缺少其它  相似文献   
180.
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形成环境及时代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孙晓猛  张保民 《地质论评》1997,43(2):113-120
本文对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岩及其混杂岩的产状、规模,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并根据大量的化石资料,将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厘定为晚石炭世至二叠纪,蛇绿要岩的形成时代厘定为早、中三叠世,论证了本区蛇绿岩产于规模较小的洋盆环境之中,由于金沙江洋盆发育阶段较短暂,不具有隔离冈瓦纳及扬子两大古生物地理区系的作用,因此,金沙江缝合带不能构成古特提斯域的主缝合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