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2篇
  免费   1618篇
  国内免费   1826篇
测绘学   558篇
大气科学   884篇
地球物理   2063篇
地质学   4648篇
海洋学   867篇
天文学   185篇
综合类   1147篇
自然地理   1124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485篇
  2022年   544篇
  2021年   472篇
  2020年   359篇
  2019年   392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517篇
  2013年   401篇
  2012年   569篇
  2011年   552篇
  2010年   510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523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407篇
  2001年   445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这次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伊春现场会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十届省纪委八次全会关于加强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有效预防腐败的要求部署,对年初以来全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深入分析当前形势,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任务,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措施,推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健康发展。这次会议得到了省纪委和伊春市纪委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2.
谭华云  周国华 《地理学报》2022,77(4):869-887
乡村绅士化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背景下乡村转型与振兴的新型路径。基于对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绅士化现象的历时性田野调查,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乡村绅士化演化的过程、类型与机制。研究表明:在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草根”行动者与机构行动者共同缔结的行动者网络的转换过程中,伴随关键行动者从“候鸟人”先锋、屯社精英向地方政府、投资开发商的更替,乡村绅士化路径从“草根”绅士化向机构绅士化演替,乡村产业从接待“候鸟人”、发展旅游转向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绅士化类型从单一的舒适移民绅士化向舒适移民、旅游和地产共构的“一地多类”绅士化演化。关键行动者更替及其功能角色转换、绅士化路径变迁和主导产业更替与融合发展、宏观乡村发展制度与地域自然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于乡村绅士化的阶段演替与类型共生。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方法利于呈现乡村绅士化的阶段演替脉络与共生演化特征,并揭示乡村绅士演化的一般机制与地域机制。  相似文献   
43.
江苏省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苏省建设占用耕地现象越来越严重,耕地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该文利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及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初步探讨了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内在机制。边际产出的差距是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直接动力,目前存在的一些制度和政策降低了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交易成本,外资的涌入、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除了资本的限制。根据其转化的内在机制提出如下建议:1)把耕地减少上升到社会问题的高度来认识;2)改变当前的征地方式;3)把耕地保护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4)提高农业的产出。  相似文献   
44.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龙花楼  李婷婷 《地理学报》2012,67(2):201-210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在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乃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本文综合利用2000 年和2008 年两期Landsat TM 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8 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 2000-2008 年期间,中国耕地面积与农村宅基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21,呈现出明显的增减逆协同演进格局;② 耕地—宅基地变化相关系数与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率的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利用的变化起主导作用;③ 通过计算全国各省2000-2008 年间的耕地—宅基地变化耦合系数,发现期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耦合程度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社会经济—生物自然—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耕地—农村宅基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转型。然而,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45.
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事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效的重点任务之一,新的发展环境及政策框架正促使海南省城乡关系快速转型。采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回归模型,从城乡空间、经济和社会等维度,分析了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城乡关系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城乡协调综合指数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态势,由1988年的0.319 9到1993年的0.153 9,2019年达0.851 9;②海南省城乡各子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耦合度主要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最后达到中级协调,城乡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增强;③海南省城乡关系演化经历城乡二元加剧、城乡二元固化、城乡关系趋缓和城乡一体化初期四个阶段,低水平城乡均衡发展是重要特征,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关键;④经济发展对城乡协调发展影响最为明显,但呈负相关,其次为市场消费、产业结构、乡村发展、交通通达性、城镇发展和政府行为,对外开放对城乡关系演化影响相对较弱;⑤制度创新、对外合作、产业优化、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6.
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中国能源缺口不断扩大,原油进口依存度也随之攀升,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多元化战略应该确立在总体把握石油进口地域格局的基础之上。本文以1997~2008年间中国原油进口源地分布入手,分析了此时间段内进口原油的地域格局、原油进口格局的演变特征及演变轨迹,探讨了影响原油贸易地域格局的主要因素与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进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其演化趋势,更好地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7.
以仁义河特大桥南桥台南侧斜坡为例,分析研究了可溶性软弱基座型斜坡的破坏方式及其变形破坏力学机制,认为该斜坡的失稳破坏主要为崩塌破坏,并存在倾倒(外倾型)、倾滑(内倾型)和基座倾滑3种崩塌破坏方式,形成不同崩塌破坏方式的内在变形机制有弯曲一拉裂、弯曲一层间滑动和拉裂一滑移3种模式,从而为解决该类特殊斜坡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印度—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了长达2 500 km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北京时间1950年8月15日22点09分,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墨脱—察隅一带发生了MS8.6地震,是世界上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的内陆型地震,整个青藏高原及毗邻的印度平原均有明显震感,给周边地区带来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我们基于前人在地震灾害、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等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对墨脱—察隅大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区地下结构、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在此基础上,我们收集了不同机构给出的历史地震目录资料,总结了震前20年和震后10年较为完整的5.0级以上地震目录,分析了4个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阶段的地震活动性;同时利用现代地震目录和我们在震源区架设的近台观测波形资料,探讨了1964年以来发生的中小地震、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和2019年墨脱6.3级地震的发生机制.东构造结地区构造背景复杂,发育了三个不同方向、依次向南迁移的次级构造结,即南迦巴瓦构造结、桑构造结及阿萨姆构造结.在最年轻的阿萨姆构造结地区,印度板块不仅沿着米什米逆冲断裂向NE方向俯冲,同时沿着主前锋逆冲断裂向NW方向...  相似文献   
49.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凝灰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凝灰岩主量元素具有高K、高Al、Si中等至高、低Na的特征; REE总体特征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REE在4857~40212 μg/g 之间变化,Eu呈现出负异常,在034~082内变化,δCe范围在080~208之间; 微量元素中U含量在312~144 μg/g 之间,Ba、U、Th、Hf和Ce呈明显正异常,Nb、P、Ti和Rb呈现负异常。详细的分析表明:U的富集和一些微量元素如Ta、Dy、Lu等相关,Th与∑REE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些变化可能和盆地中铀矿的富集有关; 凝灰岩的硫同位素总体呈现深源特征。根据以上的研究对凝灰岩的形成原因及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凝灰岩来源于秦岭造山带火山作用,其中的铀元素富集是由于砂岩型铀矿中铀向凝灰岩迁移而被还原所致。本研究对盆地砂岩型铀矿的铀运移和富集机理认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

安徽铜陵新桥矿区二叠系栖霞组底部和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之间产出层状、似层状菱铁矿矿层。开展菱铁矿矿层成因研究对于深入剖析区域层控矽卡岩型铜铁矿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菱铁矿矿石进行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菱铁矿矿石主要由菱铁矿、石英、伊利石和有机质等组成,菱铁矿颗粒粒径较小,表面具有成岩自生的自形石英硬模的微结构,SEM原位微区成分分析显示菱铁矿中除了主量元素铁,还含有大量的锰、锌和钙。矿石中存在两种微结构和不同成因的石英:表面具菱铁矿硬模和次生加大结构的碎屑石英;具六方双锥、单锥以及生物成因球形的自生石英。菱铁矿矿石的组成和矿物表面微结构表明其为沉积成因,非岩浆热液起源。富有机质和亚铁的沉积菱铁矿层和沉积胶状黄铁矿层协同作用,可能是铜陵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层状铜铁矿床层控性重要制约因素,以及可能作为燕山期中酸岩浆演化的氧化性含铜成矿流体卸载成矿的地球化学还原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