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3 毫秒
231.
自1960年4月诞生国际上第一部合成孔径雷达(SAR)以来,SAR技术及应用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该阶段,对电磁波的波段、极化、振幅和相位等信息的利用更加深入和综合,其显著的技术特征为双/多站或星座观测、极化干涉测量、高时序高分宽幅测绘、三维/四维结构信息获取和超高分辨率观测,其显著的应用特征为面向全球性重大问题如全球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地球表面动态过程高精细、大尺度和时间连续的监测和评估.本文首先介绍了SAR对地观测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就四种典型的先进SAR即极化SAR、极化干涉SAR、层析SAR和超高分辨率SAR论述了其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未来这些先进SAR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重点探讨了在多通道信息获取、多角度观测、高时相观测、分辨率和测绘幅宽提升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32.
上海天台的氢原子钟从1991年起采用了热敏电阻控温的新恒温系统,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控温精度高和重复性好的特点。本简要介绍这种方法的原理、工作情况和结果,并讨论了某些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3.
制定统一的地震计测试和报告标准是当前急待进行的工作。本文就测试的激励输入方式、地震计自身噪声测试和环境噪声灵敏度测试等重要问题提出了测试和报告标准建议,使得在现有设备条件下能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234.
235.
基于电火花震源的超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我国的海洋区域调查以及工程地球物理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际勘探时,电火花震源间隔通常为厘米级,为电火花枪阵波场的数值模拟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在常规变网格有限差分算法的基础上,在电火花枪阵波场的数值模拟中提出了多重网格策略,实现了基于多重网格算法的电火花枪阵波场高精度三维数值模...  相似文献   
236.
阐述了现代变形监测网常用的观测方法,从观测元素的可靠性和灵敏度数学模型出发,通过1维、2维监测网数据来分析各个观测元素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并得出变形监测中观测方法对观测元素的敏感度影响.  相似文献   
237.
鉴于海底浅表层软黏土强度测试精细化程度不足的现状,引入流体测试中的流变仪,对青岛海域海底浅表层软黏土开展多组原状和重塑试样的不排水剪切强度试验,通过对比静力触探和微型十字板测试结果,验证了流变仪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流变仪试验结果,揭示了海底软黏土原状和重塑状态下不排水剪切破坏模式,探讨了海底软黏土不排水剪切强度和灵敏度随埋深及液性指数的发展演变趋势,评价了软黏土的结构性特征。最后,引入含水率与液限之比对海底浅表层软黏土重塑不排水剪切强度进行了归一化分析,为近海海洋开发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38.
沉降监测控制网是沉降监测的基准,控制点本身的沉降变化理应被及时发现.对沉降监测控制网进行灵敏度分析,主要是分析控制网能够发现控制点沉降量的最小值,这对保证沉降监测成果的真实可靠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某建筑小区群楼施工沉降监测控制网的复测结果,对控制网的灵敏度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控制点的沉降变化,保证沉降监测期间始终使用可靠的控制基准.  相似文献   
239.
横向各向同性地层中随钻声波测井模式波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横向各向同性地层随钻声波测井模型,通过模式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快速地层和慢速地层井孔内随钻单极子、偶极子和四极子声源激发的斯通利波、弯曲波和螺旋波的相速度频散和激发强度特征,计算了这些模式波对于地层弹性常数的灵敏度,并与电缆测井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钻斯通利波在低频时对地层弹性常数中c66的灵敏度较电缆测井中有了很大提高,可用于反演地层水平向横波速度;随钻偶极子最低阶弯曲波在低频时不能用于直接获取地层横波信息,但在慢速地层中频率较高(例如6 kHz)时却可以间接得到地层垂直向横波速度;随钻四极子螺旋波的特征与电缆测井中的类似,可用于获取地层垂直向横波速度.  相似文献   
240.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composite frame comprised of steel reinforced ultra high-strength concrete (SRUHSC) columns an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beams, six interior frame joint specimens were designed and tested under low cyclically lateral load. The effects of the axial load ratio and volumetric stirrup ratio were studi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ame joint performance including crack pattern, failure mode, ductility,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strength degradation and rigidity degradation. It was found that all joint specimens behaved in a ductile manner with flexural-shear failure in the joint core region while plastic hinges appeared at the beam ends. The ductility and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of joints increased as the axial load ratio decreased and the volumetric stirrup ratio increased. The displacement ductility coefficient and equivalent damping coefficient of the joints fell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coefficients of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frame joint and RC frame joint. The axial load ratio and volumetric stirrup ratio have less influence on the strength degradation and more influence on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The stiffness of the joint degrades more significantly for a low volumetric stirrup ratio and high axial load ratio. The characteristics obtained from the SRUHSC composite frame joint specimens with better seismic performance may be a useful reference in futur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