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480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1499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吕梁山北段变质岩系变形分解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梁山北段变岩系中,变形分解现象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级尺度上均有表现。平面上强弱变形带(域)常呈网结状形态产出,剖面上随深度的加深,强弱变形带(域)互为消长。在变形分解作用一,角闪石转化为黑云母、绿泥石、斜长石牌号降低。固流限较低的矿物发生溶解,或充填缍裂隙形成同构造分泌结晶脉,或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变斑晶,致使岩石的结构构造由块状向片麻状、片状转化。Mg、Fe、Ti、P、K、Rb增高,Si、Na、Sr降  相似文献   
52.
喜马拉雅带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位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南侧的喜马拉雅带主要涉及的1:25万区调图幅有萨嘎县幅、桑桑区幅、吉隆县幅、聂拉木县幅、定结县幅、陈塘区幅、拉孜县幅、日喀则市幅、江孜县幅、亚东县幅、洛扎县幅、墨脱县幅和1:5万琼果幅-曲德贡幅(1999—2002年)。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53.
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岛弧火山岩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北部柴北缘发育一套与超高压变质带并行的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带,岛弧火山岩以玄武岩类为主,包括一些中酸性岩类,岩石以普遍遭受绿片岩相蚀变为特征,区别于该地区普遍遭受角闪岩相区域变质的元古代的基性火山岩。该早古生代的岛孤火山岩显示三组地球化学特征:①VTG-Ⅰ,岛弧拉斑玄武岩(IAT);②VTG-Ⅱ,高Al次钙碱性-碱性过渡型玄武岩;③VTG-Ⅲ,较N-MORB更亏损的拉斑玄武岩(异常MORB)。研究认为前两组火山岩是成熟岛弧两个发育阶段的特征性产物:洋壳俯冲到陆壳的初用,由俯冲洋壳和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岛弧拉斑玄武岩(IAT),随着俯冲板块的速度加快和岛弧周围地壳的加厚,则形成钙碱性玄武岩(CA)、高Al玄武岩。第三组火山岩形成于弧间盆地,由亏损的地幔楔高度部分熔融形成比N-MORB亏损的的火山岩(异常MORB)。岛弧火山岩的锆石LA-ICP-MS法U-Pb年龄为514.2±8.5 Ma,说明柴北缘在早古生代发生过洋壳向陆壳的俯冲作用。鉴于该地区代表陆-陆俯冲作用的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岩石也是形成于早古生代(494Ma),认为陆-陆俯冲作用发生在洋-陆俯冲作用之后,二者时间和空间相伴随。  相似文献   
54.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至少发育两个超高压变质带,一个是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早古生代(500~400 Ma),代表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的深俯冲和碰撞带;另一个是研究程度较高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峰期变质年龄主体是三叠纪(250~220 Ma),代表扬子克拉通内部的陆内大陆深俯冲和碰撞带。对东秦岭看丰沟及香坊沟的变质岩片详细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以及先期造山带尺度的构造、岩石和年代学研究资料分析证明,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向东不能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的任一部分相连,包括南大别和西北大别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岩石。相反,大别-苏鲁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带,向西经桐柏山,横过南襄盆地延伸到南秦岭的西峡及商南一带。仅在东秦岭-大别山范围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位于南丹断裂系南北两侧,沿造山带近平行延展,之间被一系列以断裂或剪切带为边界的岩石构造岩片相隔,不能构成横贯中国中部统一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任何有关中国中央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均应考虑其内部发育两个时代和功能不同的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5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米超高压变质岩中的钛矿化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100~2000m的岩心、矿心的观察、编录揭示主要有经济价值的舍钛相是金红石.其次是钛磁铁矿。主要含矿岩石是普通金红石榴辉岩和石英金红石榴辉岩,其次有多硅白云母金红石榴辉岩,蓝晶石金红石榴辉岩,金红石黑云绿帘纤闪石岩(退变的石榴辉石岩)和金红石-含钒钛磁铁矿榴辉岩。划分了四个矿化层位。金红石在矿层中的含量一般为2%~5%(体积),多高达8%~10%。金红石的TiO2含量在95%(重量)以上,多产于石英榴辉岩、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钛磁铁矿的TiO2含量在49%~55%(重量),钛磁铁矿多见于黄铁矿-金红石-钛磁铁矿榴辉岩(546~608m岩性段)中,含钛磁铁矿5%~25%,石榴单辉橄榄岩(608~683m岩性段),含钛磁铁矿达5%~10%和第三含矿层中局部黑云绿帘角闪岩夹层内,舍钛磁铁矿可达6%。30个榴辉岩和超铁镁质岩中8种主要造岩矿物148个点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揭示:榴辉岩可分为壳源和幔源两大类,钛磁铁矿富含V、Ni、Cr说明来自幔源,大部分金红石则来自壳源榴辉岩,它们的原岩是曾经居留地表的基性火成岩,在深俯冲的过程中经超高压变质成为含柯石英的榴辉岩。岩石薄片中金红石和柯石英的假像共存于同一石榴石或绿辉石晶粒中,也见金红石粒内有“柯石英”假象,这清楚说明金红石结晶于超高压的峰期变质阶段,在后继的变质地体隆升过程中,钛磁铁矿和金红石都有退变质成为钛铁矿和榍石的种种岩石记录,因此,退变质作用势必导致钛矿品位的降低。  相似文献   
5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地球物理测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测井使用了先进的ECLIPS5700成象测井设备,20多种测井方法,原位获取了钻孔剖面岩石的各种物理化学参数、钻孔几何形态、钻孔几何形态参数和井壁图像。建立了结晶变质岩各种测井物性参数剖面。主要有:三种探测深度不同的电阻率[双侧向(RD、RS)、微球聚焦(RMSF)]、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自然伽马能谱(U、Th、K、SGR、CGR)、岩性密度(DEN,Pe)、中子孔隙度(CNL)、多极阵列声波(Vp、Vs、Vst)、超声成象(CBIL)、微电阻扫描成象(MFI伽马(GR)、自然伽马能谱(U、Th、K、SGR、CGR)、岩性密度(DEN,Pe)、中子孔隙度(CNL)、多极阵列声波(Vp、Vs、Vst)、声成象和微电阻扫描成象(STAR-Ⅱ)、井温(T)、磁化率(MS)、井液电阻率(Rm)、井径(CAL)和井斜(DAz、DEV)等。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测井响应变化明显,丰富多彩。可根据测井响应分析发现、识别超基性岩、榴辉岩、角闪岩和正、副片麻岩等主要岩性、分层和恢复岩心缺失井段岩性,研究变质岩源岩和变质环境。包括自然伽马、自然伽马能谱、岩性密度和中子孔隙度(含氢指数)测井的核测井系列在识别和重构变质岩剖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科学准确地解决了利用成象测井资料恢复岩心空间位置的难题,国内首次完成了长井段(CCSD-MH孔100~2000米)岩心深度和方位测井归位。给出了钻孔剖面岩层的面理、裂隙、断层和脉体的大小、深度和方向各种构造参数。成果为研究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等地下构造问题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还利用测井资料探讨了地震反射体的性质、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地温梯度、热产率和热流值的分布等。  相似文献   
57.
红透山矿床变质岩系褶皱构造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华  李伟 《矿产与地质》2004,18(3):245-248
红透山式铜-锌矿床形成于太古代克拉通裂谷槽盆中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环境。因此,矿床的空间展布严格受特定的含矿岩系所控制。槽盆构造中的岩层褶皱构造最发育,矿床赋存在具多期褶皱构造叠加的大型同倾向形褶皱内,褶皱的层间虚脱是控矿有利构造空间,可以借此预测矿体侧伏方向及赋存部位。  相似文献   
58.
对山东莒南日照地区榴辉岩与不同围岩的接触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包裹榴辉岩的斜长角闪岩有窄的细粒边;榴辉岩在变质地层及超镁铁岩中呈夹层状产出,与超镁铁岩相伴产出的榴辉岩有角闪石化边;变质含霓石花岗岩及闪长玢岩侵入榴辉岩。认为榴辉岩是“就地的”.其原岩类型较复杂。其形成时代可能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59.
青藏高原北缘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和大陆深俯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0.
INTRODUCTIONSincethediscoveryofeclogiteswithcoesiteanddia mondinclusionsrelatedtothecontinent continentcollision orogenyenvironment,theultrahigh pressuremetamorphism(UHPM )intheDabie Suluhasarousedgreatinterestinmanygeologists (Liouetal .,1994 ;Xuetal.,1992 ) .Experimentalstudieshaveprovedthatsuchmineralsasdia mond ,coesiteandomphaciteoccurredat 2 - 5GPa (andatthecorrespondingtemperatures) (Stevenetal.,1982 ;MirwaldandMasonne ,1980 ) .However,itdoesnotmeanthatthemetamorphicrockscanb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