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228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91.
马秋斌  刘海英  翟辉 《江苏地质》2011,35(4):386-390
通过WGS-84坐标系、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原理和实际应用的介绍,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地形地质图的数学基础进行初步探讨,掌握利用MapGIS制作外国地形地质图的过程和方法,为拓展地质找矿空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92.
张镱锂  邓伟 《地理学报》2012,67(11):1582-1583
由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Australian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usAID) 资助, 国际山地中心(ICIMOD) 主持的“科西河流域国际合作项目(Koshi Basin Programme - Phase I, KBP)”启动会和实施方案研讨会, 于2012年9 月3-5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793.
全球夏、冬季加热场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02年全球夏、冬季节大气热源的气候分布,并对其年代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球存在4个主要的大气热源中心,其位置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分别位于中非、孟加拉湾附近、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及加勒比海西南部;冬季则移至南非、海洋大陆至印度洋一带、澳大利亚西北部至南太平洋一带及南美洲北部.夏季中非、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及加勒比海西南部大气热源都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中非热源在20世纪70年代存在减弱突变,而热带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和加勒比海西南部热源存在增强突变,孟加拉湾热源强度存在减弱变化趋势.冬季南美洲北部热源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70年代中期存在增强突变,南非和海洋大陆至印度洋一带热源强度存在增强变化趋势,而澳大利亚西北至南太平洋一带热源强度存在减弱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94.
戴洋 《气象软科学》2006,(4):135-140
太阳能热发电是光伏发电技术以外的另一有着很大发展潜力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它将太阳能聚集起来产生高温热能,加热工作介质来驱动发电机发电。澳大利亚在太阳能热发电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技术水平也在国际领先。2006年9月份的Nature杂志上专门采访了两位澳大利亚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产业人士。本文将访谈内容进行全文介绍。  相似文献   
795.
介绍了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矿业开发条件、矿业开发存在的问题、矿业投资现状等,在此基础上对在澳大利亚进行矿业开发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在澳矿业开发投资的有关方面提出了建议。认为当代中国投资者只有在认清当前形势,理清投资思路、优化投资策略的前提下,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矿业投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树立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796.
本文利用ERA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部分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 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末减弱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江淮地区表面温度降低,海平面气压升高,出现偏北风异常. 研究发现,这次年代际变化还体现在与东亚季风环流密切相关的重要环流因子,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欧亚西风、澳大利亚高压、南极涛动等,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都进入高指数时期. 此外,文章还揭示:ERA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吻合,但也有很多差别.  相似文献   
797.
6月8日上午,"2013青洽会"中外客商投资合作座谈会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三楼会议室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乌克兰、加拿大、克罗地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哥伦比亚、巴西、墨西哥、西班牙等国家的近40位外商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志勇主持了座谈会,对外商来青海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798.
悉尼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Lachlan褶皱带和New England褶皱带之间。悉尼盆地从晚石炭世末到中三叠世经历了弧后扩张到前陆盆地的不同阶段:弧后扩张阶段(石炭纪)、被动热沉降阶段(早、中二叠世Berry组)和挤压挠曲负载阶段(中二叠世Broughton组—三叠纪)。此时位于悉尼盆地东侧的New England褶皱带为岛弧背景。因此,二叠纪处于弧后盆地的南悉尼盆地受弧后扩张和东侧弧前海沟俯冲的影响地震活动强烈,发育一系列与地震有关的震积岩,形成多种类型的与地震活动有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南悉尼盆地二叠系的软沉积物变形包括地裂缝、震褶层、液化脉、沙火山、负荷构造、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状构造、枕状层、滑塌构造、角砾岩化等。其中地裂缝、震褶层是地震颤动直接引起的断裂和褶皱;枕状层是地震颤动引起的砂层脱水、下沉形成的;液化脉、沙火山为液化的砂层穿入地震形成的裂隙形成的;负荷构造、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状构造是受地震颤动在砂、泥岩界面上由于砂层下沉、泥层上穿形成的;滑塌构造和角砾岩化是地震引起的重力滑塌或泥石流形成的。地裂缝、震褶层、液化脉、沙火山、负荷构造、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状构造、枕状层相当于原地震积岩,而滑塌构造和角砾岩化属于异地震积岩。  相似文献   
799.
在澳大利亚南部的近海水域,生活着一种叫“叶海龙”(Phycoduruseques)的珍稀奇异鱼类。这种鱼的外形看起来既像海藻叶又像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故称“叶海龙”。叶海龙属于海龙科(Syngnathidae),与海马和管  相似文献   
800.
2005年夏季中国登陆台风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大气科学》2007,31(5):909-9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风网提供的2005年台风资料,研究了2005年夏季台风登陆及中国东部频发性台风暴雨的环流特征及南北半球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2005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即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繁活动,造成登陆我国台风间隔时间短、 频数高、强度强,使得我国东部台风暴雨频繁发生。研究指出,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越赤道气流较弱、东亚热带辐合带(5°N~15°N,120°E~150°E)对流偏弱有关。而在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与西风槽的多次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断裂(或东撤)、东亚热带辐合带对流加强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气候平均态的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分别位于125°E和145°E附近, 2005年夏季125°E和14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减弱,然而在7月12日~9月30日,130°E~13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加强并维持时间较长。130°E~135°E附近越赤道气流加强与澳大利亚高压东移以及140°E~180 °E赤道低压加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