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82篇 |
免费 | 1482篇 |
国内免费 | 10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0篇 |
大气科学 | 335篇 |
地球物理 | 1504篇 |
地质学 | 3141篇 |
海洋学 | 529篇 |
天文学 | 46篇 |
综合类 | 377篇 |
自然地理 | 29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24篇 |
2023年 | 203篇 |
2022年 | 195篇 |
2021年 | 237篇 |
2020年 | 228篇 |
2019年 | 243篇 |
2018年 | 181篇 |
2017年 | 212篇 |
2016年 | 197篇 |
2015年 | 243篇 |
2014年 | 322篇 |
2013年 | 280篇 |
2012年 | 324篇 |
2011年 | 295篇 |
2010年 | 277篇 |
2009年 | 285篇 |
2008年 | 301篇 |
2007年 | 246篇 |
2006年 | 249篇 |
2005年 | 230篇 |
2004年 | 178篇 |
2003年 | 202篇 |
2002年 | 179篇 |
2001年 | 199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148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140篇 |
1996年 | 118篇 |
1995年 | 113篇 |
1994年 | 91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71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7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8篇 |
1975年 | 5篇 |
1974年 | 6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宁夏南华山——西华山北麓断裂最大水平位移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南华山--西华山北麓断裂最大水平位移值,《海原活动断裂带》一书认为达12 ̄14.5km。但通过近年的调查研究,测制了大量地层剖面,系统采集样品,建立了南华山--西华山地层层序,进行了1:2.5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认为上述断裂位移值的证据不足,并从地层、岩石、断裂力学性质3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2.
土壤水资源的特性及若干指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均衡要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壤水资源的概念,深入分析了土壤水资源的特性(对降水的依赖性与相关性、不易保存性、不可开采性、就地利用性和可调控性)。提出了土壤水理论无效库容、土壤水最大次调节量、土壤水可利用量等指标,并初步探讨了河北王瞳试验场土壤水资源的特征。王瞳试验场土壤水理论无效库容为355nm,土壤水最大次调节量为314mm;土壤水储存量和土壤水可利用量随气象条件、灌溉以 相似文献
33.
滑坡钻孔倾斜量测及数据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简述钻孔测斜仪的测试原理、测斜管的埋设及钻孔倾斜量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钻孔倾斜量测数据评价、处理方法及量测深度修正的计算公式。对岩土工程深部位移监测和工程滑坡优化治理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35.
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地震土压力振动台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震区路基挡土墙震害表明,地震动荷载作用下重力式挡墙的位移、破坏与基础场地形式有关,除岩质场地和土质场地挡墙所共有的外倾形式,土质地基挡土墙还表现有整体推移及下部向外推移的倾转变形等复杂模式,因此地震土压力大小及分布也将受到这种复杂土-结相互作用的影响。基于碎石土及风化花岗岩填料的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大型振动台模型实验,对挡土墙地震土压力及变形模式开展了对比研究,发现在强震作用下,土质地基挡墙因基础约束较弱而产生位移,并伴随明显的墙—土分离现象,致使实测地震土压力较之抗震设计规范计算值偏小(0.4g峰值加速度下约小6%~15%),但作用点高度变化不大。由实验结果与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值的安全系数对比,认为对土质场地挡墙的地震土压力计算,按现行国内抗震设计规范基本能满足实际工程抗震设计需要;对于地震区挡墙设计,在允许挡墙发生少量容许位移的前提下可采用内摩擦角较大、自稳能力更好的墙背填料以减少地震土压力。 相似文献
36.
为了研究黄土坡滑坡滑带土在不同固结状态下的蠕变特性,首先采用单向加载、加载—卸载、加载—卸载—再加载的方式分别固结滑带土,然后开展滑带土在不同固结状态下的剪切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滑带土初始孔隙比为0.49,压缩系数a1-2介于0.37~0.45 MPa-1之间,属中等压缩性土;滑带土在单向加载至上覆压力后的孔隙比最大,压缩量最小,加载—卸载至上覆压力后的孔隙比最小,压缩量最大,加载—卸载—再加载至上覆压力后的孔隙比和压缩量介于二者之间。对于初始状态相同的滑带土,在经历不同加载—卸载—再加载固结状态后,在正应力和水平剪应力相同条件下,单向加载后的蠕变剪切应变最大,加载—卸载后的蠕变剪切应变最小,说明滑带土的剪切蠕变特性与加载路径和加载后的孔隙比密切相关。采用Burgers模型拟合蠕变试验数据,得出了不同固结状态下Maxwell模型和Kelvin模型的蠕变参数,拟合曲线和试验曲线能够很好地吻合,说明Burgers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滑带土在不同固结状态下的蠕变特性。 相似文献
37.
木荷马尾松群落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年变化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木荷马尾松群落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年变化格局进行了分析.群落通过枯枝落叶形式每年向林地归还养分(N、P、K、Ca、Mg、Fe、Mn、Cu、Zn)总量为217.310kg·hm^-2.其中5种大量元素年归还量顺序为N〉Ca〉K〉Mg〉P,4种微量元素的为Fe〉Mn〉Zn〉Cu.群落通过落叶归还于林地的养分量占总量的80.49%,并以木荷叶为主,它主导了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养分归还量.9种营养元素归还量在不同月份间的变化很大,在4月N、P、K、Mg、Mn达到第一个归还高峰,8月N、P、K、Ca、Mg、Fe、Mn又出现第二个归还高峰;Ca、Fe、Cu、Zn的第一个归还高峰在5月,Cu和zn的第二个归还高峰在7月,在11月除Cu外各养分元素又有一个小归还峰.凋落物的C/N年变化量在27.38~40.29之间,C/P年变化值在1045~1703之间.在4种组分中,以落叶对N、K、Mg、Mn年归还的贡献最大,落枝对Ca、Cu、Zn年归还的贡献最大,落果对P的年归还贡献最大,而花及杂物对Fe的年归还贡献最大,养分利用效率以P和4种微量元素的较大,它们(特别是P)较易成为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8.
39.
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洋环境容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应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海洋环境容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排海总量整体上呈不对称的倒"U"形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当前排海总量仍高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其中88.0%左右来源于河流排放,7.5%左右来源于排污口,只有4.5%左右来源于大气沉降。长江流域排海通量占东海陆扰海域排海总量的比例最大,平均为92.4%左右,钱塘江流域平均只有3.9%左右,闽江流域平均只有3.7%左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17.0,4.7,113.1,0.71 kt/a。当前铅、锌、镉污染物排海总量没有超过东海陆扰海域海洋环境容量,但铜的排海总量超过其海洋环境容量大约8%。 相似文献
40.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等的重大决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报告中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东北地区完成上述历史任务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