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0篇 |
免费 | 259篇 |
国内免费 | 5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篇 |
大气科学 | 778篇 |
地球物理 | 170篇 |
地质学 | 154篇 |
海洋学 | 530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30篇 |
自然地理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94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赤道印度洋中部断面东西水交换的季节变化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海洋再分析资料和实测资料研究了热带印度洋中部东西水交换特征。结果表明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即北印度洋过程(4°~6°N)和赤道过程(2°S-2°N)。北印度洋过程受季风影响显著,11月至翌年3月冬季风期间表现出很强的低盐水向西输送,5-9月夏季风期间则为高盐水向东输送;由于冬季风期间的输送较强,年平均表现为低盐水向西输送。赤道过程分为表层过程和次表层过程。表层赤道过程受局地风场驱动,有明显的半年周期;4-5月和10-11月的东向流将赤道西印度洋的高盐水向东输送,其余月份相反;向东的输送较强,年平均表现为净高盐水向东输送。在次表层赤道过程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流全年一致向东,将海盆西部的高盐水向东输送。 相似文献
22.
23.
本文以热带西太平洋7个岛屿测站为代表,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纬向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埃尔尼诺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埃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发生前后,热带西太平洋低、高层纬向风具有不同的特征,低层纬向风与滞后1~6个月的南方涛动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该地区纬向风异常在太平洋低纬地区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25.
本文基于GRAPES全球模式的短期预报误差样本,利用赤道波动正规模态研究了热带风、压场平衡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分析了线性平衡方程(LBE)在该区域应用时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赤道波动能成功解释热带短期预报误差样本的大部分分量,对流层中层为60%~80%,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低层为80%以上。(2)在可解释的误差方差中,赤道罗斯贝波(ER)占比仅为30%~55%,其他赤道波动的作用不可忽视。(3)在ER模态基础上引入其他赤道波动会大幅削弱原有风、压场平衡约束,重力惯性波与Kelvin波的作用最为显著。此时,对流层中层位势高度h与u风、v风间的约束接近于零,而平流层低层h-u的平衡特征由Kelvin波主导。(4)LBE主要表达了ER模态下的风、压场平衡特征,与实际情形相比高估了热带风、压场的耦合程度,进一步的改进中需削弱这一虚假平衡,使得热带风、压场分析变得更加独立。 相似文献
26.
27.
本文提出了大气重力波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并导致大尺度赤道扩展F的理论.重力波作为外部扰动派触发等离子体扰动,这种扰动在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作用下继续增长,经过400s扰动幅度就能增长到50%,经过700s后幅度趋近100%,即为完全的等离子体泡.由于E区的影响,赤道扩展F主要出现于晚上.本文的理论阐明了重力波与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相互作用的性质,揭示了大尺度赤道扩展F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28.
29.
1998年夏季500hPa行星尺度环流系统对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NCEP/NCAR1998年5-8月逐日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同时段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就1998年夏季500hPa行星尺度环流系统对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鄂霍次克海附近阻塞高压加强(减弱)和副热带西太平洋高压西部强度减弱(加强)的反位相变化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增加(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
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和台风活动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最近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TCs)活动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文中首先简单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和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变化特征及其对与TCs活动有关的南海夏季风爆发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年际变异的影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然后,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通过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影响TCs活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此外,文中还指出了关于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上空季风槽和TCs活动变异的热力和动力作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