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2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418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9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842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4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在中国,早寒武世早期重晶石矿床主要展布于扬子地台北缘秦岭—大巴山一带及扬子地台东南缘湘黔地区,而黔东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就达到了2亿多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超大型重晶石矿床.近年来,于大河边重晶石矿床北西翼亦发现了赋存于同一层位的云洞重晶石矿床,但二者的成矿特征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本文对比了含矿较差的云洞重晶石矿床与高品位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的含矿岩系、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等.结果 表明两者之间的缺氧程度、热水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综合矿床地质和有机质、硫同位素特征,提出成矿作用与生物活动和同期海底热液活动关系密切,矿床中SO2–4来源于海水硫酸盐,Ba2+来自海水和海底热液.大河边地区与云洞地区相比,水位更浅,氧逸度更高,硫酸盐还原程度更弱,剩余硫酸盐的浓度更高,从而导致云洞重晶石矿床表现出较大河边重晶石矿床成矿性差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2.
联合古陆(Pangea)大陆边缘及泛大洋和古特提斯洋的广大地区在二叠纪时期出现大规模硅质富集事件,被称之为"全球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黔北遵义地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乐平世转换时期成硅事件为该事件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白泥塘层"层状炭硅质灰岩、层状硅质岩和硅质条带或燧石结核三种不同类型硅质富集岩石.遵义地区硅质来源的研究能够深入认识全球性"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同时为研究该时期遵义盆地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对遵义锰矿成矿作用也有重要指示意义.文中采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并通过硅同位素的协同指示意义对硅质来源进行厘定,并对硅质岩成因与沉积环境进行归纳总结,在研究区建立系统完整的硅质富集沉积体系.实验测试结果显示:"白泥塘层"炭硅质灰岩中δ30Si值介于–0.09~ –0.67之间,层状硅质岩中δ30Si值介于0.03~1.47之间.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表明:"白泥塘层"炭硅质灰岩形成于深水盆地缺氧还原环境,硅质来源于海底热液,沉积中心位于热液喷口的附近,沉积过程中受陆源硅质输入影响显著.层状硅质岩形成于浅海台地正常沉积氧化环境,硅质来源于海底热液,沉积远离热液喷口,热液沿构造裂隙通道经过了一定的迁移距离,与茅口组浅海台地相正常沉积的块状-厚层状灰岩发生交代作用,从而形成硅质岩;硅质条带或结核形成于浅海台地正常沉积氧化环境,硅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沉积过程中有陆源硅质的输入,由长时间多期次的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带来的硅质迁移至盆地外围浅海台地形成.  相似文献   
963.
固体矿产勘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传统固体矿产勘查因经常采用探槽、浅井、坑道、钻孔等探矿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深入探讨固体矿产绿色勘查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谐勘查等方面的作用,以贵州省道真县新民铝土矿绿色勘查示范为例,详细介绍示范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情况,并将传统固体矿产勘查与绿色勘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工程布置,调整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勘查设备,运用先进的勘查技术手段,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合理的钻机场地分区布置、建设,环保型冲洗液的应用,科学规范的钻孔封闭,可减少对环境的扰动,保护地下水环境。通过环境恢复治理,可短期内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使地质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绿色勘查实施可增加当地收入,助推脱贫攻坚战略,构建和谐地勘环境。综上所述,固体矿产绿色勘查能实现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共赢的地勘环境,实现地质找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964.
梵净山地区新元代地层发育良好,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和旅游价值。本文以1∶5万梵净山等四幅区调为基础,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划分了10个大类、15个亚类,其主要地质遗迹资源有沉积地质遗迹资源等六大类。同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区内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评价,发现研究区主要以国家级和省级地质遗迹资源为主,还有少数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总体质量较好。本文对研究区六大类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内涵进行了介绍,并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研究和开发三个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65.
贵州西南部灰家堡金矿田位于国家级南盘江-右江成矿区带北部,探明金资源量370 t,近东西向灰家堡背斜为矿田控矿构造,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背斜轴线300■1 000 m范围,埋深0■1 400 m,是理论找矿的典型范例。为燕山期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弱信息指示了深部隐伏矿存在的可能,地球物理判别了深部构造形态,为深部工程验证提供间接依据;矿田内局部地段矿体未圈边、深部断裂发现厚大矿体;根据找矿预测模型,开展深部找矿预测,仍有较好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66.
研究区位于中国重要成矿区带南盘江-右江成矿区北部卡林型金矿富集区,自1978年在册亨县板其首次发现本类型金矿以来,经过40年的找矿勘探,先后查明一批大中型至超大型金矿床,累计查明金资源储量近700 t,并逐步深化成矿认识。本文从构造控矿入手,结合勘查实际,在对金矿分布与构造的相关性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了10个金(锑)控矿构造带;据已知矿产地的相对集中分布,圈定16个矿集区;在简要成矿分析基础上,预测了25处找矿靶区,以期为下步探边摸底、攻深找盲扩大资源规模,早日建成我国千吨级黄金基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7.
贵州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地质情况非常复杂,严重影响重大工程建设和地下水安全,文章提出一种改进的电法勘探技术,对不良地质体勘查取得了成功应用。以直流电法理论为基础,该方法是根据视电阻率微分统计原理,由电流密度分布规律与供电电极AB两极分布总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在野外同一供电测线(剖面)上,通过不断加密改变供电极距AB的位置,观测测量电极MN之间的电性参数变化,求取剖面相应纵向空间上,较大深度的(近地表的)近似连续视电阻率地电断面异常。此方法在深300 m以浅的岩溶区隐患排查中取得较好勘查效果,对煤矿钻孔及页岩气钻孔的选址探测误差能够控制在7%以内,值得进一步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968.
为摸清耕地质量"家底",服务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贵州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1∶5万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程。其方法技术总体遵循现行技术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外,结合贵州山地耕地实际,对耕地表层土壤样点布设、耕地土壤养分等级评价、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以及耕地土壤质量综合等级评价等,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调查评价有关方法技术,对贵州特殊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的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程的圆满完成,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本文将重点介绍上述内容,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以丰富和完善这一领域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969.
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和小凹组产较丰富的头足类化石,计有11科19届37种,其中Enoploceras,Alloceratites,Sibyllites等属以及Trachyceras aon种系国内首次报道。自下而上可识别出(1)Xenopratrachyceras primum带;(2)Protrachyceras deprati带;(3)Protrachyceras costulatum带;(4)Trachycems multituberculatum带;(5)Sirenites cf. senticosus带等5个菊石带。讨论了每个菊石带的特征,并与国外同期菊石带进行了对比,指出(1)带与欧洲拉丁期早期R.reitzi带相当,(2)和(3)带分别与拉丁期晚期E.curionii带和P.archelaus带相当,(4)和(5)带分别与欧洲早卡尼期早期T.aon带和北美的早卡尼期晚期Sirenites nanseni带对比。关岭生物群产出层位与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m菊石带层位一致,时代应为早卡尼期早期。  相似文献   
970.
谭明 《中国岩溶》1994,13(1):25-29
结合第四纪地质学和喀斯特水文地貌学方法,在贵州锥状喀斯特区找到可以确定锥状喀斯特发育时代下限的洞穴淡水碳酸钙沉积记录。用不平衡铀法测定时限剖面上的碳酸钙年代,数据表明黔中一带某些峰林溶原区的夷平化时代不早于中更新世,而峰丛洼地区的漏陷化不早于晚更新世。并推测水流垂向活跃区的地形降低速率可能比水流横向活跃区的高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