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7篇 |
免费 | 295篇 |
国内免费 | 4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篇 |
大气科学 | 286篇 |
地球物理 | 23篇 |
地质学 | 1820篇 |
海洋学 | 5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50篇 |
自然地理 | 1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115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102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100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1948年 | 2篇 |
1946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2篇 |
1943年 | 2篇 |
1941年 | 4篇 |
193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喀斯特地区水文运动规律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其水资源承载力也不同于非喀斯特地区。本文从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入手,选取了供水模数、需水模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供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耕地灌溉率、生态环境用水率等评价指标,并用多目标灰色关联投影法对贵州省各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状态进行了合理排序。最后对人口、GDP、水资源量和喀斯特面积与评价结果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以上四因素与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其关联程度大小顺序为: 水资源量> 人口> GDP> 喀斯特分布面积;喀斯特分布面积对其水资源承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其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不明显;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喀斯特分布面积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将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2.
113.
贵州青岩地区下-中三叠统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尤其是中三叠世“青岩动物群”,具有生物辐射性质.为了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的生物复苏及辐射过程,对该区下、中三叠统剖面进行了实测,并从沉积学、古生物学上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5个牙形石带:Neospathodus dieneri带、Neospathodus waageni带、Neo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Neospathodus homeri带、Chiosella timorensis带,建立2个有孔虫组合和6个双壳类组合.并根据牙形石化石初步确定出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及奥伦尼克阶与安尼阶的界线.多门类化石的分布和生态组合结构表明,大灭绝后的复苏-辐射第一幕发生于安尼期早期,安尼期中期雷打坡页岩段的化石组合具有典型辐射后期的生态繁荣景象.古环境研究表明,本区从三叠纪初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沉积水体总体上震荡式变浅,表现为盆地-陆棚-台缘斜坡-台地-盆地-台缘斜坡-陆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4.
贵州乌蒙山区人口-经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人地矛盾突出,其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解决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建设中的重点。文章选取贵州乌蒙山区人口、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度、协调度等方法测度人口、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探究其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特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2005—2015年贵州乌蒙山区人口、经济发展总体向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较为滞后,期间Ipop、Ieco分别提升0.259、0.487,Iagr下降0.398。②2005—2015年贵州乌蒙山区人口、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关系日益密切,协调性总体不断增强,但系统协调度明显低于耦合度,系统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趋势。③2005—2015年贵州乌蒙山区人口、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性具有空间差异,大致呈东高西低,七星关、赤水和习水等县区协调度较高。④2005—2015年贵州乌蒙山区县域耦合度提升到高级耦合阶段,但多数县区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15.
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洞穴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6地质大队于1959~1960年曾对双河洞石膏矿进行过地质勘查。1986年~2006年4月,先后有中、法、日等国专家19次进双河洞考察,初步查明了该洞总长度为105.7km,是亚洲第二长洞,在世界上排名第16位。该洞不仅规模宏大,网络复杂,且有一定数量的次生淋滤型石膏矿分布,成为国内外罕见的独特洞穴景观。双河洞自2004年荣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以来,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该洞的形成,与该区域大范围内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上部至中寒武统平井组下部白云岩中,含大量硬石膏层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16.
117.
118.
都匀地区镉(Cd)矿资源及其远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贵州都匀地区铅锌及多金属矿床(点)的初步总结,认为这类矿床中镉(Cd)含量大多已达到工业品位,部分甚至高出工业品位几一几十倍,且具有相当的潜力。Cd的高度富集,说明在该区有着独特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良好的成矿远景,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9.
贵州喀斯特地区河流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测量了喀斯特地区乌江、沅江两大水系的河流枯水期的主元素、Sr2+离子浓度和Sr同位素比值。这些河流的化学组成代表了流经碳酸盐岩地层的河水的化学组成。这些河流及其支流有高的溶解盐,TZ+变化范围为:2.1~6.3 meq/L,高于全球河流的平均值(TZ+=0.725 meq/L)。河水含有较高的溶质浓度,河水水化学组成以Ca2+和HCO-3为主,其次为Mg2+和SO2-4,Na++K+和Cl-+Si分别只占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5%~10%。
这些河流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其自流盆地的地质特征控制。流经碳酸盐岩地层的乌江水系河流具有较高的Sr浓度(1.1~9.70 mol/L)和较低的87Sr/86Sr比值(0.7077~0.7110),与流经碎屑岩地层的沅江水系的清水江河流中较高的87Sr/86Sr比值(0.7090~0.7145)及较低的Sr浓度(0.28~1.32 mol/L)形成鲜明的对比。
流域盆地的地理岩性控制了河水的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组成。对河水的化学计量分析表明河水化学组成受碳酸盐岩溶解控制,而碳酸盐岩主要受碳酸和硫酸作用而溶解。乌江流域受硫酸作用特别明显,表明硫酸主要来源于燃煤或流域盆地硫化物矿物氧化而形成的大气输入。化学元素和同位素比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3个主要来源为:石灰岩、白云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同时估计了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化学风化速率,结果表明流域盆地的碳酸盐岩风化速率远远高于许多世界大河。岩石风化过程中硫酸的出现或土地的过度使用或土壤植被的退化等都可能是导致流域的碳酸盐岩风化速率如此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0.
贵州中部九架炉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黔中一带早石炭世准溶原面上,发育大量岩溶负地形,诸如溶盆、溶洼等。负地形中沉积了由粘土岩、铝土岩、铝土矿、铁质岩及赤铁矿等组成的九架炉组。九架炉组是由陆相冲洪积作用及湖泊作用形成的,据研究,其沉积类型有岩溶湖泊、洪控岩溶湖泊、扇三角洲、冲洪积扇(包括洪泛洼地)及洪控溶洼五种,它们的沉积特征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