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8篇 |
免费 | 110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83篇 |
地质学 | 297篇 |
海洋学 | 150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73篇 |
自然地理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基于非等间距模型的建筑物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基于实测资料进行建筑物沉降预测。在灰色模型和泊松曲线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对非等间距数列进行变换处理的方法,从而建立了非等间距预测模型。结合建筑物沉降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预测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映建筑物的沉降趋势。 相似文献
93.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三月的龙江大地,还弥漫着浓浓的寒意,但在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姜松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的各个会场,让人感受到的却是来自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的满腔热情……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实际地质体或地质剖面中的C31到C3517α(H), 21β(H)升藿烷生物标志物构型转化参数22S/(22S+22R)及升藿烷指数C35/∑(C31—C35)等的分布、演化特征,对东营凹陷主要烃源岩层系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淡水—微咸水层系)和沙河街组四段(咸水层系)的系列样品进行了研究,分析样品来源于1 300~4 000的暗色泥岩,其中2 800~4 000 m的样品对应于东营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油初期到生油晚期。研究结果表明,C31、C32、C33、C34、C35升藿烷(17α(H), 21β(H))构型转化参数的分布除与异构体之间的手性碳立体构型转化作用有关外,不同异构体之间降解或裂解速率和新生成速率的差异也是其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环境(如高盐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分布;从未熟—低熟状态到成熟状态,相关升藿烷构型转化参数22S/(22S+22R)总体均表现出随埋藏深度增大而加大的特点,并从离散状态聚集到热演化的平衡状态附近;在到达成熟状态后,相关升藿烷的构型转化参数22S/(22S+22R)从缓慢增大过渡到一个持续的热演化平衡状态,并且该构型转化参数的热演化平衡状态对应于生油门限附近;在高盐环境中除C33升藿烷保持不变的热演化平衡状态外,其它升藿烷均呈现不同幅度的逆转特征,表明高含量的盐类矿物对升藿烷成熟度参数亦具有抑制作用或迟缓效应;C31、C32、C33、C34、C3517α升藿烷之间的22S/(22S+22R)分布型式复杂多变,其中对于成熟源岩样品,C35升藿烷22S/(22S+22R)值变化强烈,表现出“翘尾”状的上升型特征和“坠尾”状的下降型特征,而对于低熟—未熟样品, C32升藿烷的22S/(22S+22R)显示相对高值,并且多数样品显示为C31C33C35的偶数碳优势的特征;研究显示C31到C33升藿烷的构型转化参数S/(S+R)热演化平衡值均为0.6,而C34 S/(S+R)及C35S/(S+R)热演化平衡值相对较高,沙三段、沙四段的C34 S/(S+R)及沙四段的C35S/(S+R)分别达到0.63、0.62、0.65;升藿烷指数C35/∑(C31—C35)受热演化影响也比较明显,在生油期间随着埋藏深度增加而减小,在高盐环境中表现出相对高值,研究表明该指数的变化与其22R异构体演化有关,并且参数C31/∑(C31—C35)、C32/∑(C31—C35)、C33/∑(C31—C35)、C34/∑(C31—C35)、C35/∑(C31—C35)演化特征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95.
八面河地区原油、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对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31个分别形成于还原性咸化水体和淡水环境的页岩和泥岩样、20个油样中甾类化合物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该区烃源岩、原油中的甾类化合物异常丰富,主要包括C27-29规则甾烷、C28-304-甲基甾烷、甲藻甾烷以及芳香甾类;不同层段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各具特色,发育于牛庄洼陷南斜坡咸化水体的富藻类沙四段页岩富含4-甲基甾烷及甲藻甾烷,形成于淡水环境的沙三段泥岩中甲藻甾烷不太发育。烃源岩、原油中规则甾烷的分布型式明显有别于甲基甾烷,指示两类化合物可能来源于不同的藻类属种。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受控于古环境、生物先质种类及热成熟度等多种因素。不同层段甾类化合物的特征性分布使其成为该区油源岩确认的关键指标。结果还表明,甲基甾烷在油源岩识别中比规则甾烷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依据甾类化合物,可判断埋深超过2700m的Es4烃源岩与原油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发育于牛洼洼陷南斜坡的未熟-低熟特殊烃源岩-富藻类页岩与原油没有可比性,该结论是对近期油源调查结果的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96.
针对城市环境下GNSS车辆导航存在卫星信号易受影响的问题,利用GNSS/INS组合算法提高复杂环境下城市车辆定位性能。基于城市环境下实测GNSS数据评估分析定位结果,使用GNSS/INS组合的常规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卫星失锁区域导航。同时,提出一种基于新息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可有效增强卫星数较少及信号干扰严重区域的车辆导航定位能力。该方法利用量测与预测的关系构造自适应因子,改善定位精度。结果表明,常规卡尔曼滤波可在20 s卫星信号失锁情况下保证亚m级导航精度,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在卫星信号受到严重干扰时,其定位精度相比于常规卡尔曼滤波算法提高30%,可满足在城市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车辆导航定位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97.
研究了静止条件下零角度修正在GNSS/INS组合导航中的应用。分析了静止条件下载体航向角解算漂移的原因,给出零角度修正的具体表达式。通过更改卡尔曼滤波量测方程的方法实现航向角误差修正,并用实测数据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静止条件下单独使用零角度修正可以提高载体的航向角精度,并利于垂向陀螺零偏的估计;在零角度修正基础上结合零速修正技术,航向角精度可以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8.
松花石据说是康熙皇帝因其产于长白山(两清皇族发祥地),色如松花而得名。
白山市江源区则座落在长白山支脉,浑江的源头。美丽的松花石在区内的沟谷内、小溪旁时有出露。顺山步行十几里,还有大的石崖、厚岩闪现。具史料记载,这里曾经是明代建州卫(清世祖努尔哈赤的祖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的辖地。也司以说是孕育”真龙天子”的地方。按老话所说,能产生真龙天子的地方,产出秀石美苄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蒙古黄芪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芒柄花素(1)、毛蕊异黄酮(2)、(6aR,11aR)-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染料木素(4)、芒柄花苷(5)、毛蕊异黄酮苷(6)、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7)、(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8)、红车轴草素-7-O-β-D-葡萄糖苷(9)、黄芪甲苷(10)、异黄芪皂苷Ⅱ (11)、黄芪皂苷Ⅷ (12)、腺嘌呤(13)、鸟嘌呤核苷(14)、尿嘧啶核苷(15)、胡萝卜苷(16).结论 化合物13、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0.
为开展新奥尔松地区苔原植物生长和植被演替对冰川退缩响应的研究,在Austre Lovénbreen冰川(简称A冰川)前沿不同年代冰缘线附近布设了植被样方,调查了样方内植物组成与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A冰川1990年冰缘线代表植被演替的初始阶段,样方内仅出现先锋植物挪威虎耳草(Saxifraga oppositifolia);(2)1936年冰缘线代表冰川退缩长达75年后植被发育的情况,样方内植物种类和个体数明显增多,植被群落以木本植物极柳(Salix polaris)和草本植物黄葶苈(Draba bellii)为主,地衣以寒生肉疣衣(Ochrolechia frigida)和鸡皮衣(Pertusaria sp.)等壳状地衣为主;(3)随着冰川迹地形成时间更长,植被趋向成熟阶段发展,样方内极柳占绝对优势,地衣的物种多样性和盖度显著增加,出现雪黄岛衣(Flavocetraria nivalis)和刺岛衣(Cetraria aculeata)等叶状地衣。初步结果表明冰川退缩迹地上的物种更替明显,群落结构发生着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