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279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渤海湾沿岸贝壳堤对潮滩有孔虫海面变化指示意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渤海湾沿岸有贝壳堤发育和无贝壳堤发育的2类现代开放潮滩有孔虫组合的对比,研究了该2类潮滩环境沉积物中有孔虫的海面指示意义。5个有孔虫组合带被MHWST(平均大潮高潮位)、MHW(平均高潮位)、MHWNT(平均大潮低潮位)和MSL(平均海面)分隔,分别对应潮滩的高盐沼、低盐沼、潮间带上部、潮间带中上部和潮间带中下部5个不同亚环境。不同亚环境沉积物因其所含的有孔虫群的独特性,均可作为高精度海面标志物,误差为各亚带高差的1/2。沿岸贝壳堤可对潮滩有孔虫的属种组成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从高潮位向低潮位逐渐降低。在MHWNT潮位之下,有孔虫组合不再受到沿岸贝壳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天津海岸带特点与开发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天津海岸带具有与全国其他岸段不同的特点,并从现实出发,提出进一步综全开利用海岸资源的宏观设想。  相似文献   
143.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的发育与留存古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起浩 《海洋科学》2002,26(4):58-62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以牡蛎原生、分布面积大 ,年龄主要在25800±2490aB P~15460±420aB P之间为其主要特征 ,在牡蛎生长期间 ,深沪湾地壳抬升速率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 ,深沪湾海水深度稳定 ,海岸环境稳定 ,古牡蛎繁盛生长 ,其后深沪湾地壳抬升成陆 ,古牡蛎滩脱离海水成为牡蛎滩台地 ,距今7000a和距今2000a的两次强古地震 ,使古牡蛎滩快速下沉到潮下带和潮间带海底 ,这是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能留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4.
渤海湾贝壳堤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十多年来,渤海湾沿岸的贝壳堤(Chenier ridge)引起了多方面的兴趣,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论著颇丰。各家讨论的问题比较侧重于贝壳堤的分布和形成年代等方面,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但是,对贝壳堤形成的原因、条件、发育与衰退过程,以及它在渤海湾海岸地貌和沉积层发育中的作用等则很少论及。阐明贝壳堤成因对于海岸沉积、海陆变迁、海滩冲淤、构造运动、海岸水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多年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详细地分析了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贝壳生物组成、贝壳物质的物理特性、层理结构、层位关系和古海滩面的坡度与物质组成等基本资料,又补充调查了海岸带潮汐沉积、泥沙来源与河流人海口的变迁等资料,着重讨论贝壳堤的成因与发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5.
鲁北沿岸贝壳堤的地质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6.
渤海湾黄骅沿海贝壳堤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家声 《海洋学报》1994,16(1):68-77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新发现的贝壳堤,为本区海岸变迁及海面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认为,贝壳堤下伏层顶板代表着贝壳堤形成时相应的高潮线位置,是进行海石变化研究的标志面.  相似文献   
147.
利用“平珠”生成法,通过对插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Ino)外套膜外腔中的玻片上沉积物质的分析,探讨皱纹盘鲍贝壳沉积的过程。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玻片上沉积物质的超微结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玻片上沉积晶体的晶相,透射电镜(TEM)观察与玻片接触部分的外套膜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在将玻片插入外套膜外腔后的4~88h内,有机质首先在玻片上规则沉积。插入玻片88h后方解石晶体开始沉积,104h后出现圆形方解石晶体单位。8d后在方解石晶体表面出现文石晶体突起,15d后出现明显的堆垛型文石片层。27d后突然转变为方解石晶体的沉积。由此可见皱纹盘鲍贝壳的沉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方解石→文石→方解石的转变为1个周期。透射电镜观察外套膜结构表明在不同的插片时间,外套膜的超微结构不一样。插入玻片24h后,高柱状细胞中的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消失,高尔基体数量减少。3d后,大颗粒细胞增多,细胞内充满分泌颗粒。7d后,外套膜上皮细胞新分泌的有机质染色较浅。本研究证明了“平珠”生成法能够模拟贝壳的自然沉积,外套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与贝壳沉积过程所处不同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48.
The shell traits and weight traits are measured in cultured populations of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regression relationships for all the traits are significant (P<0.01). The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between body weight, as well as tissue weight with shell length, shell height and shell width are significant (P<0.05). But the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uricle length with body weight as well as tissue weight are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is obtained to estimate live body weight and tissue weight. The above traits except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uricle length are used for the growth and production comparison among three cultured populations,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procedure analysis shows that all the traits in the Lingshuiqiao (LSQ) population are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populations (P<0.01),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Qipanmo (  相似文献   
149.
研究了四烷铵络合碘对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Phaeochystis globosa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四烷铵络合碘对球形棕囊藻具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当藻细胞起始密度为1.5×106cells.ml-1时,低于15 mg.L-1的四烷铵络合碘溶液对球形棕囊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于25 mg.L-1的四烷铵络合碘溶液对球形棕囊藻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四烷铵络合碘具有高效、低毒、药效期长等优点,可能是一种较理想的除藻剂。  相似文献   
150.
李胜勇  吴其林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15-2022112015
始新统湖相地层是琼东南盆地原油勘探领域的主力烃源岩,历年来各轮资源评价结果均显示具有较好的石油勘探前景,但自1987年Ying9井首次钻遇油层至今,琼东南盆地原油勘探领域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寄予厚望的S3X井钻探失利具有一定典型性,笔者等以S3X井钻后分析为契机,通过与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始新统地层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看法。分析显示琼东南盆地已发现原油中,源于低等水生生物的C304 甲基甾烷含量,以及反映氧化还原条件的姥植比(Pr/Ph)参数,均弱于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琼东南盆地“低频—连续—强振幅”地震相特征与珠江口盆地钻井证实的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地震反射特征差异较大;琼东南盆地在区域位置、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模式方面与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也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始新统湖相地层的分布规模和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条件等方面,均弱于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因此,建议在与周缘盆地始新统地层的对比研究过程中应适度审慎,尤其是以陵水凹陷为代表的中央坳陷带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分布规模不宜过于乐观。同时,指出受地貌格局影响,不同凹陷海侵进程并不同步,琼东南盆地除始新统发育湖相地层外,渐新统崖城组早期部分凹陷也具有发育湖相地层和油型烃源岩的条件,这一新观点在一定程度可扩展琼东南盆地原油勘探研究的局面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