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2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黑龙江争光金矿床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荣臻 《地质与勘探》2014,50(5):874-883
黑龙江争光金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东北缘的多宝山矿集区,矿体主要呈脉状产于燕山期闪长岩体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的内外接触带上,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在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3个隐爆角砾岩体(J-1、J-2、J-3),角砾岩体从中心向外侧有较显著的岩石类型分带,中心为热液隐爆角砾岩,向外角砾增大,逐渐过渡为震碎角砾岩。根据胶结物的不同和穿插关系可将其分为四期,最早期为硅质胶结,中期为绿泥石胶结,其次为矿质胶结,最后为灰黑色安山质胶结,其中第二期和第三期隐爆作用与矿化关系密切。通过对隐爆角砾岩地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Ⅱ号矿带绿泥石胶结隐爆角砾岩体深部具有寻找与矿质胶结隐爆角砾岩有关金铜矿化体的潜力,这对争光金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从宏观基础地质入手,按矿床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针对东川-易门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一些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狮山段是绿汁江组下部独立存在的地层层位;东川-易门式铜矿床属沉积-改造成因,其中的层状铜矿属沉积成岩成因,不是"热液成矿";所谓东川-易门式矿床(稀矿山除外)为"喷流沉积成矿"或"岩浆叠加",尚依据不足;刺穿体是构造作用产物,对成矿有利,是良好的找矿标志,其中的角砾岩主要是沉积角砾岩与构造角砾岩,或沉积-构造角砾岩,不足以冠名"隐爆角砾岩(筒)"。  相似文献   
83.
与浅成-超浅成侵入的闪长岩或闪长玢岩有关,在地下爆发形成的角砾岩岩体,称为隐爆角砾岩体.江宁地区的铁矿床与强烈蚀变的这类岩体有成因联系.分析了成岩和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84.
隐爆角砾岩筒型金(铜)矿床作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常伴生关键金属碲的矿化,然而对于此类矿床中碲的分布、分配特征及沉淀机制研究仍较为薄弱。黄屯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发现的最为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型金铜矿床,伴生有大量的碲化物产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和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发现碲在矿床中发生了显著富集。通过对黄屯矿床不同蚀变类型矿石及主要富碲矿物开展全岩及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明确了碲的分布、分配特征以及初步讨论了碲的沉淀机制。黄屯矿床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可划分为钠钙硅酸盐、钾硅酸盐、绿泥石-碳酸盐和伊利石-蒙脱石阶段,在不同深度形成了相应的蚀变带,并发育有不同强度的金铜矿化。黄屯矿床伴生的碲储量约有118.71t,平均品位为5.3g/t,达到中型规模,具备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钾硅酸盐蚀变带碲的分布比例最高,占总储量约92.37%,平均品位约为9.6g/t。钾硅酸盐蚀变带内约有89%~99%的碲呈独立矿物,主要以微米级、纳米级的碲铋矿包体的形式分布在黄铁矿中,剩余部分则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和黄铜矿内。减压沸腾引起流体温度骤降导致硫化物沉淀,和沸腾过程中释放大量气相H_(2)S,共同导致流体的f(Te_(2))/f(S_(2))比值升高,可能是黄屯矿床中碲沉淀富集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5.
86.
87.
铜陵凤凰山铜矿区角砾岩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凤凰山铜矿区矿体附近不同类型角砾岩的分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中角砾状花岗闪长岩的形成以化学作用为主,其颗粒大小分布的分维值达到了1.389,说明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机械破裂过程,其破裂过程中的能量达到中等。角砾状矿石和角砾状大理岩均为水力致裂角砾岩,角砾状矿石的颗粒大小分布的分维值(1.526)大于角砾状大理岩(1.24),指示了角砾状矿石形成时的能量大于角砾状大理岩。  相似文献   
88.
从区域和矿床尺度两方面论述斑岩铜矿系统的特点。区域尺度:斑岩铜矿多呈矿带或成矿域出现;其形成是岩浆侵入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围岩的理化组成对矿床规模、品位及矿化类型具有极强的控制作用。矿床尺度:含矿斑岩与斑岩型矿床时空相依,成因相联,是斑岩铜矿重要的含矿母岩和金属S的可能载体;斑岩铜矿系统中的热液蚀变互相套合,矿化互相叠加,研究蚀变对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环形构造中央隆起受"正花状"构造控制,具有挤压构造特征;边缘受"负花状"构造控制,形成凹陷。为了揭示皮山北环形构造的特征及成因,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岩石学结构、岩芯、岩屑地球化学分析,识别出了皮山北环形构造是一个受环形断裂控制的中央凸起,边缘凹陷构造。钻井资料揭示该地区环形构造地层岩石破碎强烈,并伴有铱(Ir)元素正异常,最高达0.41μg/g。角砾岩段发育于古近系阿尔塔什组之下,上段有异地物质充填,下段主要为原地岩石碎裂产物。与构造变形相对应,环形构造中央核部地层连续性变差,而且下古生界在中央增厚,边缘减薄;上古生界则相反,具有中央减薄,边缘增厚的特征。与世界典型撞击构造对比分析,皮山北环形构造应为陨石撞击所致,从塔西南铱(Ir)元素正异常发育层位,推断该次撞击事件应发生于白垩纪末期或更早。  相似文献   
90.
毛堂金矿是位于河南省"毛堂—蒲塘铜金矿带"上的一个小型金矿,矿体主要产于老田岩体的Ⅲ号岩体中,成矿作用与隐爆角砾岩和花岗斑岩关系密切。通过对与成矿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和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成岩年龄分别为143.0 Ma±1.2 Ma和141.4Ma±1.5Ma,代表矿床的形成时代;对花岗斑岩进行Hf同位素测试,其εHf(t)值分布范围为-3.4~4.2,平均为1.6,显示其源区为镁铁质新生地壳。毛堂金矿形成于早白垩世,受花岗斑岩、隐爆角砾岩及其构造-裂隙控制,矿床类型属于隐爆角砾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