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工程地质研究所(陕西罗克岩土工程公司)是专门从事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测的实体。尤其在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钻孔的设计与施工、各类岩土体边坡和露天矿高边坡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勘察与防治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362.
近日,从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传来消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ZDY^8000 10000 S型全液压钻机及配套钻具”、“KTW-1J岩体无缆应急通讯设备”和“音频电透视研制及探测工作面顶底板含水构造的研究”3个项目,获得了“煤炭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并被《煤炭工业优秀科技成果总览》收录。  相似文献   
363.
何伟  周清锋  杨礼平  赵成 《江苏地质》2008,32(3):206-209
基于D—InSAR技术,对西安市因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表缓慢沉降做了深入的应用研究,利用已有的西安地区SAR图像做了差分干涉测量的试验分析。结果显示,D-InSAR技术已经能够很好的应用于城市地区厘米级地面沉降的监测。  相似文献   
364.
工程场地破裂灾害是区域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灾害效应之一, 而地裂缝又是工程场地破裂灾害的重要类型,但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以西安地裂为例,尝试对地裂灾害开展区域稳定动力学探讨,并就西安地裂灾害提出了几点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65.
西安地裂缝活动特征及勘查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立峰  李益朝  刘方  朱桦 《西北地质》2005,38(4):102-107
西安地裂缝是在西安断陷构造活动和现代区域引张应力场的作用下,叠加了近期城市过量抽汲深层承压水等非构造因素引起的地表位移变化所致,成为人为因素加速构造地裂活动的典型代表,引起了各级政府以及国内外地学界的普遍关注。地裂缝所经之处,不仅造成地面地下建(构)筑设施严重毁损,而且给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成为西安市最突出的城市地质灾害。笔者通过阐述西安地裂缝成生地质环境背景及其分布、时空运动规律、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探讨了西安地裂缝勘查工作的思路、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66.
随着“十五”期间对西安台钻孔应力-应变观测进行了数字化技术改造并投入观测,发现部分资料经常出现较大幅度的同步波动现象,且伴有非渐进性台阶;这是其他因素影响还是地震前兆亦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还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367.
地裂缝是黄土地区的一种典型地质灾害,地震波在地裂缝场地中的传播规律是工程界比较关心的一类问题。为了研究地震波在地裂缝处的传播规律,引用西安地区地裂缝界面的等效刚度系数和裂缝面的接触面连续条件,基于运动方程的基本解答,在考虑转换波产生的前提下得出了求解西安地裂缝处地震波透反射系数的频域方程组。对入射角、入射波频率和地裂缝介质等效力学参数的变化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裂缝对地震波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高频滤波作用,当入射波频率较低时波动的传播主要以透射波为主;等效法向刚度只影响P波的传播,等效切向刚度对P波和SV波都有影响;相对于法向刚度,切向刚度的变化对的透反射系数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68.
以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的入园客流数量和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以最高温度、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为定量解释变量,以降水、节假日、每一天和月份为虚拟解释变量,引入随机误差项的AR(2)结构,通过逐步优化的建模思想,构建了2011年西安世园会入园客流的气象计量经济模型。以该模型为核心,以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构建世园会入园客流数量预测的气象服务业务化系统。2011年8月底至10月22日,气象部门和世园会管理层同时开展了基于网络的业务化应用,运用逐日温度和降水等天气预报信息,结合入园票务政策变化、优惠措施出台、指定日特别活动等信息,联合开展对逐日、未来一段时间和整个运营期的可能入园客流数量的定量预测,为世园执委会部署和控制客流数量、确保世园会安全运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论表明,气象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气象因素、节假日、每一天以及不同月份变化对入园客流的影响,准确模拟入园客流数量的逐日与逐月变化特征,能较好地预测未来两周的入园客流人数。在8月提前两个月准确预测出西安世园会可能入园客流总人数逾1600万人,与实际人数约1573万很接近。  相似文献   
369.
人为源密集的城市是空气污染影响的主要区域,厘清城市地区排放源的变化与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有助于协调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O3和CO)的影响,于2021年8月6日至10月1日使用在线监测仪器观测了环境六要素、气象要素和PM2.5中的气溶胶化学组分(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结果表明: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主要污染物O3和PM2.5浓度日变化的影响不同,主要由温度对光化学过程的影响和扩散条件差异导致。O3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峰值浓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浓度变化更迅速。PM2.5在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白天的峰值浓度较高,并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夜间的峰值浓度较高。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PM2.5中化学组分的影响不同,尤其是对有机碳的组成影响较大。与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相比,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NO-3、SO2-4、NH+4、Cl-、Ca2+、Na+和NO-2浓度降低了17.9%~71.8%,K+、Mg2+和元素碳浓度增加了1.9%~13.6%,有机碳浓度仅降低了1.0%,但是一次有机碳浓度增加了13.6%,二次有机碳浓度降低了4.7%。NO-3/SO2-4值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0.53)远低于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1.66),表明减排措施实施期间交通源的贡献显著降低。降雨对NO-3和NH+4的清除较弱,反而会增加其浓度,但对K+、Mg2+、Ca2+和Na+的清除作用较强。NO-3、SO2-4和NH+4在减排措施实施前后均是水溶性离子最重要的组成,在水溶性离子中的占比为90.8%(减排措施实施前的晴天)~95.8%(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雨天)。二次有机碳是有机碳的主要组成,占比为75.5%(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雨天)~79.9%(减排措施实施前的晴天)。不同阶段的水溶性离子和含碳气溶胶浓度日变化特征不同。NO-3、SO2-4和NH+4浓度晴天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分布,雨天为多峰型分布。  相似文献   
370.
西安市近10年大气稳定度和边界层厚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西安市1996~2005年逐日24个时次的气象资料,运用修正的Pasquill稳定度分类方法和国标GB/T3840-91规定的边界层厚度计算方法计算出逐日逐时次的稳定度等级和边界层厚度,分析了各类稳定度频率和不同稳定度条件下大气边界层厚度的逐年、逐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安市大气稳定度出现的频率以稳定类为主。近10年来不稳定类和稳定类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中性类有缓慢下降的趋势。稳定类和不稳定类随季节变化非常明显。西安市春季大气边界层厚度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