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461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41.
裂变径迹法在金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胡瑞英  郭士伦 《地球化学》1995,24(2):188-192
裂变径迹法对湖南平江、浏阳一带含金石英脉人工重砂中的石英进行了年龄测定,以石英的化学蚀刻技术进行了改进,选用65%NaOH蚀刻剂效果较好,石英裂变径迹年龄为100-160Ma,同时还分析了新疆某含金石英脉的铀含量及铀的显微分布。  相似文献   
342.
李研  聂逢君  严兆彬 《地质学报》2021,95(11):3472-3491
对于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及评价而言,赋铀砂体的物源是其关键.松辽盆地东北缘姚家组是其重要的赋矿层位,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东北缘姚家组砂岩及蚀源区花岗岩21件样品进行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及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进行分析,并结合前人成果,旨在探讨姚家组氧化—还原条件、源区构造背景及古气候演变对铀成矿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姚家组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与蚀源区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具有高硅(SiO2=66.38%~77.71%)、富碱(Na2O+K2O=6.22%~9.35%)、铝(Al2O3=12.11%~17.25%)、贫镁钙(MgO=0.13%~1.15%,CaO=0.21%~2.41%)的特征,稀土总量不高(∑REE=84.29×10-6~239.38×10-6),轻稀土分馏系数(La/Sm)N为 2.62~4.69,重稀土分馏系数(Gd/Yb)N为1.48~3.30,具有壳源岩浆特点.②元素B、Sr/Ba、B/Ga组合及U/Th、V/(V+Ni)、V/Cr、Ni/Co的组合指示姚家组沉积时的古水体介质均为富氧的淡水环境,Fe2+/Fe3+指示姚家组成岩阶段经历了后生还原作用.③ICV值为0.65~0.74,平均值为0.69,均小于1,修正后的CIA平均值为64.01,代表可能经历了再旋回作用或者首次沉积过程中经历了中等风化作用.④姚家组砂岩在La/Th-Hf和Co/Th-La/Th判别图解上显示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壳的长英质岩石,且在构造判别图解上,姚家组砂岩和蚀源区花岗岩样品几乎全部落入活动大陆边缘与火山弧花岗岩区,显示其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⑤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在中晚侏罗世以来整体为持续降温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初(160~90 Ma)的急剧冷却隆升过程;晚白垩世初—古近纪中新世(90~40 Ma)缓慢冷却(稳定)阶段;古近纪中新世—古近纪末(40~25 Ma)较快速升温阶段;古近纪末(25~0 Ma)缓慢冷却(稳定)阶段,其中在晚白垩世—古近纪期间发生了一次构造岩浆热事件改造的作用,是后期大规模铀成矿物质基础,为铀成矿作用创造了必需的构造和水动力条件,且在区域上基性岩浆活动与主要铀成矿作用同期,表明在松辽盆地北部有可能存在热液或热动力辅助成矿作用.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松辽盆地东北缘姚家期的构造条件、古气候、富氧古水体、有利的沉积相及厚大砂体对本区砂岩型大规模成矿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43.
1 Introduction The Lanping Bas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 is situated at the juncture of the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 and it is part of eastern Tethys, located in between the Lancangjiang and Jinshajiang-Ailaoshan faults, is a part of…  相似文献   
344.
在活动造山带的研究中,剥蚀作用被认为与大气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越来越 多的研究证据发现,气候因子在山脉的演化中承载了重要的影响力,降水被认为是活动造山 带剥蚀作用的动因。研究者用降水量和剥蚀强度的对应来阐释气候对山脉演化的制约。然而 也有学者提出反面例证来否定降水量与山脉剥蚀强度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否定气候因子在 活动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影响。由此而提出的科学问题是:降水究竟与剥蚀强度有没有关 联?降水怎样影响剥蚀强度,遵循怎样的机理?在详细分析活动造山带剥蚀作用过程和机理 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降水势能的概念,在校验和整合TRMM 降水量数据与Etopo1 数字地貌 数据体之后,计算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降水势能空间分布。同时,收集整理了喜马拉雅造山 带内已公开发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龄数据,以此为数据库获取了喜马拉雅剥蚀强度 时空分布格局。通过这两个数据体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喜马拉雅造山带内,剥蚀强度与 降水势能之间有很好的空间耦合性。这说明, 在喜马拉雅构造带, 现今的AFT 年龄空间分 布,是受气候作用主导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带大约2.8 Ma 以来的AFT 年龄与现 今的降水势能秩相关性显著,且有局部最优的线性相关性,说明喜马拉雅带的剥蚀空间分布 受第四纪以来很年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表降水过程所控制。最新的气候样式决定了现今的 降水过程,控制了造山带剥蚀强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45.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在地质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揭示隆升历史及幅度等相关问题,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法对研究区淡色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所取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位于17.0~5.7 Ma之间,小于其地层时代或侵入年龄(40~17 Ma),表明研究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强烈隆升开始于晚新生代.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来计算可知,研究区内花岗岩5.7 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8.421 ℃/Ma和0.526 mm/a.5.7~9.2 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229 mm/a,9.2~17.0 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032 mm/a.用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来计算知,研究区内花岗岩16.2 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2.963 ℃/Ma和0.370 mm/a,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均小于用磷灰石计算的结果.因此说喜马拉雅造山带从9.2 Ma到现在隆升和剥蚀的速率是处于加快的状态.   相似文献   
346.
利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碱交代作用中铀赋存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采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碱交代作用中铀在岩石主要矿物中的赋存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碱交代作用,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的铀含量明显降代;含铀副矿物大部分消失,铀被带出;裂变径迹方法可以直观、定量地用于成矿元素在矿物中迁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7.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针对岔路河断陷与鹿乡断陷5个样品的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分析并结合盆地模拟研究表明,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自渐新世以来曾经历两期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约为24.9Ma~19.1Ma和6.9Ma~4.9Ma;鹿乡断陷自渐新世以来也经历了两期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约为30Ma~27.8Ma和22.6Ma~11.1Ma。伊通盆地在渐新世以来发生的二次抬升剥蚀均是从中部迁移至北部。岔路河断陷和鹿乡断陷磷灰石裂变径迹与样品高程均具正相关性,其中岔路河断陷21.8Ma以来的平均隆升剥露速率为7.034×10^-2mm/y,鹿乡断陷18.9Ma以来的平均隆升剥露速率为6.033×10^-2mm/y。上述热年代学认识同时得到了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地层划分与对比及火山活动等方面证据的支持,说明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可有效地分析伊通走滑-伸展盆地的构造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348.
地质晚近时期山脉地区隆升及剥露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国灿  杨巍然 《地学前缘》1998,5(1):151-156
对地质晚近时期,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山脉隆升剥蚀历程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十分关注。文中介绍了几种有关研究方法的一些新进展:(1)利用宇宙核素估算山体表面剥蚀速率和表面隆升速率;(2)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山脉地区岩石的隆升剥露;(3)利用地貌有关参数判断因侵蚀作用引起的均衡抬升和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抬升在山脉地区高峰形成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49.
周祖翼  毛凤鸣  廖宗廷  郭彤楼 《沉积学报》2001,19(3):456-458,473
在沉积岩样品的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测试中,常常出现同一个样品的径迹年龄可能由多个不同年龄组分构成的情况。当样品的年龄未能通过 χ2检验时,就必须对样品的年龄进行进一步的多成分分析。本文介绍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就是一种有效的年龄成分分离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我们对苏北盆地JSG井的 3个岩心样品 (JSG1、JSG2、JSG3)的 144个磷灰石单颗粒矿物年龄进行了多成分分离,表明上述三个样品实际上是由年龄值分别为 70Ma和 16 7Ma左右的两个成分组成的。这两组年龄的存在表明沉积时存在两个不同的物源区,两组径迹年龄反映的则是磷灰石碎屑颗粒在物源区最后一次达到完全退火温度 (大于 12 0°C)的时间。  相似文献   
350.
赵珍  陆露  吴珍汉  胡道功 《地质通报》2017,36(9):1553-1561
西藏冈底斯南缘中酸性侵入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37~25Ma之间,热史模拟过程反映冈底斯经历了3个阶段的抬升演化。40~26Ma的快速冷却抬升阶段:受控于印度-欧亚大陆完全碰撞拼合的影响,并在37~26Ma抬升至现今海拔高度;26~8Ma的剥蚀阶段:受夷平和大型逆冲推覆活动的影响,出现剥蚀和抬升交替过程;8~0Ma的缓慢冷却阶段:受南北向裂谷作用影响,出现内部差异抬升。此外,北部墨竹工卡地区和南部泽当、桑耶地区,西部桑耶地区和东部泽当地区,均具有相似的抬升过程和历史,没有明显差异,暗示冈底斯经历了整体性、较均一的阶段性抬升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