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461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91.
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两条剖面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6个样品年龄介于(90±6)~(113±8)Ma之间,各样品径迹长度分布具有范围较宽、单峰的特征,较为集中地反应了一期冷却年龄,记录了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期研究区较为缓慢的构造抬升过程。结合野外地质调查与前人资料,认为研究区在早白垩世达到最大埋深,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开始大规模向油气转化;随后受印度板块向北与青藏高原对接的影响,研究区开始抬升,对油气藏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2.
以热年代学原理为指导,在以往成岩成矿年龄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内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认为金川矿床经历了初期的急速抬升冷却、中期(827 Ma±766 Ma±乃至403 Ma)、晚期(308 Ma)和中、新生代的快速折返冷却过程,也遭受了1 508~827 Ma、403~308 Ma两次增温改造事件;而同一样品中相似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表明金川矿区至少在晚白垩纪早期经历了极速的抬升冷却、剥蚀事件。F8断裂西侧的抬升明显慢于其东侧,体现出矿区内抬升速率的差异性,这对找矿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3.
论述了地质推断法、流体包裹体法和裂变径迹法等研究方法及发展动态。地质推断法是以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造成控矿构造、矿石矿物组合、地球化学元素组合、成矿岩体、矿体延深等地质依据来推断成矿时的深度;流体包裹体法是通过测定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计算其密度、压力,进而获得成矿深度;裂变径迹法计算裂变径迹年龄、隆升速率、剥蚀速率以及剥蚀量等参数,进而讨论成矿深度。最后评述了热液铀矿床成矿深度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4.
The Tarim Basin i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the basins develope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tages of heating and cooling.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its complex thermal history,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thermochronology was applied to borehole samples from the Tazhong Uplift Zone (TUZ).Twelve sedimentary samples of Silurian to Triassic depositional ages were analyzed from depths coinciding with the apatite partial annealing zone (~60-120 ℃).The AFT ages,ranging from 132 ± 7 Ma (from a Triassic sample) to 25 ± 2 Ma (from a Carboniferous sample),are clearly younger than their depositional ages and demonstrate a total resetting of the AFT thermometer after deposition.The AFT ages vary among different tectonic belts and decrease from the No.Ten Faulted Zone (133-105 Ma) in the northwest,the Central Horst Zone in the middle (108-37 Ma),to the East Buried Hill Zone in the south (51 25 Ma).Given the low magnitude of post-Triassic burial heating evidenced by low vitrinite reflectance values (Ro < 0.7%),the total resetting of the AFT system is speculated to result from the hot fluid flow along the faults.Thermal effects along the faults are well documented by younger AFT ages and unimodal single grain age distribution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faults.Permian-early Triassic basaltic volcanism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early Triassic total annealing of those samples lacking connectivity with the fault.The above arguments are supported by thermal modeling results.  相似文献   
195.
张峰  王世杰 《地质科学》2001,36(1):101-106
仙女山断裂带和九湾溪断裂带是位距三峡工程坝址最近的两条主断裂。本文对断裂带中断层泥、断裂壁岩和断裂带围岩内选出的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断代学的研究,并对径迹长度的频率分布进行统计测量。研究证实,仙女山断裂带与九湾溪断裂带发生的时期分别为0.60±0.05MaB.P.和0.29±0.04MaB.P.,与它周边的围岩经受的主要构造-热事件年龄(22.30±1.8Ma)截然不同。与其它方法年龄测定结果对比分析,均未见到全新世以来有明显的活动迹象,以此确认三斗坪坝址属稳定地壳区。  相似文献   
196.
利用合肥盆地内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资料,反演模拟了该盆地自侏罗纪晚期以来各时代地层古地温变化,估算了沉降率与剥蚀率.模拟结果与其他地质资料推论一致,它揭示出该盆地南北两地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化和受热史,反映了大别山构造发展对盆地南北两地区影响的差异.盆地南部靠近大别山地区的晚侏罗世地层在白垩纪早期埋藏温度曾大于120℃;早白垩世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30m/Ma)使温度降至30-40℃;自白垩纪后期始,该地区一直处于动荡的但总体为持续抬升的构造环境中.盆地北部地区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在白垩纪期间埋藏温度曾达到和超过100℃,但随后的大幅度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90m/Ma)使其温度降至30-60℃;第三纪早期,局部区域的裂陷(沉降率约60m/Ma)使温度又升至80℃左右.指出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大体可分形成、隆升、局部裂陷和再隆升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7.
Steady decline in the percentage of 235U in terrestrial uranium made natural fission impossible after about 1.8 Ga.Fission before 1.8 Ga disturbed the lead isotope system at various places worldwide,su...  相似文献   
198.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三江地区8个样品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热史反演,对这一地区构造运动及隆升作用进行定量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生代以来经历两次构造抬升期,在50 Ma和6~5 Ma,其特点是早期为缓慢隆升;晚期为快速抬升期,抬升速率为0.5 mm/a.位于三江地区杨子地块的楚雄盆地构造隆升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9.
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的剥露历史和古地形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阿尔泰山南缘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并对古地形进行恢复。对所获得的11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变化分布于99.1~43.7 Ma之间。该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平均视剥露速率为0.050 mm/a。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阿尔泰山南缘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多期冷却剥露历史: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晚期(约120~75 Ma),剥露速率为0.044 mm/a;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约75-70~50 Ma),剥露速率为0.070 mm/a;中新世以来(约20-15 Ma~现今),剥露速率为0.081 mm/a。对研究区进行古地形恢复显示,自白垩纪(120 Ma)至今,平均剥露幅度达约5 km,古地形海拔降低约0.8 km。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古地形海拔仅在17.5~50 Ma期间保持基本稳定,其他阶段均有降低的趋势。早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与蒙古-鄂霍茨克海最后阶段的闭合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蒙古板块的最终收敛和碰撞有关;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的构造活动则是受拉萨地块、Kohistan-Dras岛弧增生的远距离影响;中新世以来快速隆升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0.
怒江河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与流域地貌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搬运沉积的河砂作为流域内地质体的平均产物,可以有效地揭示整个流域内区域性的地质体热史演化。对同一河流进行分段采样能够揭示更为详实的热史演化差异。本文对滇西境内怒江上游至下游采集了7个河砂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主要年龄峰值依次为: 12.2 Ma和12.8 Ma, 7.7 Ma, 5.3 Ma、4.4 Ma和4.9 Ma, 7.3 Ma,总体上呈现出上游老、中游年轻、下游老的年龄格局。怒江中游河段相对年轻的流域热史经历说明中游河段较其他区域经受了构造地貌的快速演化。由于这一位置对应三江并流,而且气候作用与现代西南季风的水汽通道吻合,降雨量与上、下游流域截然不同。可以推断,气候因素导致了其快而新的构造地貌演化,促成代表年轻冷却历史信息的地质体被迅速剥露造就了怒江河道不同位置流域热史演化的差异。测得的7个样品所有年龄峰值可分为5个区段: 5.3~4.4 Ma、7.7~7.3 Ma、12.8~10.7 Ma、26.8~22.2.3 Ma、48.7~30.1 Ma,基本反映了流域范围新生代以来主要的热史演化阶段。此外,怒江不同河段河砂样品的分段性特征,证实河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在解释流域区域热史演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