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9篇
  免费   2796篇
  国内免费   4957篇
测绘学   364篇
大气科学   323篇
地球物理   1879篇
地质学   14302篇
海洋学   1401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076篇
自然地理   708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406篇
  2022年   599篇
  2021年   566篇
  2020年   505篇
  2019年   635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466篇
  2016年   470篇
  2015年   536篇
  2014年   843篇
  2013年   669篇
  2012年   756篇
  2011年   842篇
  2010年   706篇
  2009年   745篇
  2008年   691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670篇
  2005年   611篇
  2004年   665篇
  2003年   564篇
  2002年   601篇
  2001年   695篇
  2000年   537篇
  1999年   587篇
  1998年   563篇
  1997年   541篇
  1996年   492篇
  1995年   458篇
  1994年   454篇
  1993年   415篇
  1992年   408篇
  1991年   370篇
  1990年   327篇
  1989年   238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3篇
  1954年   7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春季东海不同水域的表层叶绿素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94年春季在东海及台湾海峡首次获得的表层水中绿素含量大面走航连续观测资料,结合温盐分布及以往的有关东海及台湾海峡的海流和上升流的结论,分析了春季东海表层叶绿素含量在不同水域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分布与水文结构关系密切。叶绿素含量值随不同海流流域而变,但在各海流流域内基本不变,黑潮表层水的叶绿素含量最低,其次是台湾暖流表层水,长江冲淡水与江浙沿岸流域的叶绿素含量较高;黑潮西侧弱流剧  相似文献   
82.
1990年3—5月东北太平洋中部次表层温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根据1990年3-5月”向 阳级16“号在东北太平洋中部观测到的XBT资料,分析该海区次表层温度和温跃层的分布特征。探讨埃尔尼诺事件对该海区温度和温跃层分布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依据东海陆架北部 2 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 ,就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细粒级部分以 <0 .0 16 mm为优势粒级 ,可占到总细粒级沉积物的 75 %以上。济州岛西南泥质区以细于 0 .0 0 8mm粒级的沉积物占据优势 ,长江口泥质区则以 <0 .0 16 mm粒级的沉积物为主 ,两泥质区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84.
本文研究了0010号台风“碧利斯”影响期间及其随后的恢复期中,厦门港湾中九龙江口和西港海域站表层海水总溶解砷(TDIAs)、As^3 含量和As^3 /As^5 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两站TDIAs和As^5 含量均比非台风时期呈数倍增加,经10d后仍未恢复到非台风时的水平。As^3 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波动较大。文中还对观测期间影响溶解无机砷含量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5.
湄洲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许爱玉  陈松 《台湾海峡》1993,12(1):16-20
根据1984年湄洲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析资料,讨论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主要来源。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Fe、Mn、Cu、Ni 的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3.21%、730×10~(-6)、19.4×10~(-6)、44×10~(-6)分布比较均匀,Pb、Zn 和Co 含量(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47.0×10~(-6)、25.8×10~(-6)和243×10~(-6))偏高,微量金属含量不受Fe-Mn 氧化物和有机物控制,本地区的金属来源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6.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约200年样品的矿物,着重分析了重矿物的组合、含量变化、形态特征等,把珠江口重矿物的平面分布划为五个重矿物区。综合分析重矿物各方面的特性和搬运、沉积过程后认为,珠江口重矿物主要来源于西、北江,其次为东江、海岸和岛屿的近源积也有局部意义。指出珠江口为现代陆源物质充填的河口湾;其沉积环境控制了重矿的矿物组合、形态特征、含量变化和分区;重矿物沉积形成过程的规律性、可供寻找地质时期的现代的浅海(古滨海)砂矿借鉴。  相似文献   
87.
资料显示,在整个台湾以东海区内磁异常几乎全为负磁异常,磁异常分块现象明显。通过对本海区的磁力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表明本海区的地磁异常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异常特征。由于受板块差异性运动的影响,以加瓜海脊为界,东西两侧具有不同的磁条带方向,在加瓜海脊以东,磁条带为NW-SE向(120°),而在加瓜海脊以西则为近东西向(80°)。加瓜脊以西地区的扩张时间为45~38Ma,相当于19~16号磁条带;而加瓜脊以东地区的扩张时间为40~35Ma,相当于17~13号磁条带。加瓜脊以西的磁条带相对于以东的磁条带要老,由此推断出加瓜脊以西相对于东侧发生了北向位移。  相似文献   
88.
对1999年6月采自冲绳海槽北部的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底栖有孔虫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属种多为中外陆架和上部陆坡常见底栖有孔虫,其中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在研究区域内广泛分布。底栖有孔虫群落明显受研究区水团的制约,该区底栖有孔虫Q型因子分析反映的4个组合分别对应不同的水团影响:组合1以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Uvigerina sp.、Ammonia ketienziensis、Textularia pseudocarinata为主,代表陆架混合水团影响环境;组合2以Uvigerina peregrina、Beregrina、Bulimina mexicana、Bulimina submarginata、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为主,代表黑潮暖流中层水影响下的环境;组合3以喜营养分子Bulimina marginata和Bolivina robusta为主,代表冷涡沉积和上升流沉积区的环境;组合4以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为主,代表了对马暖流水团影响下的环境,其中水团的氧含量水平和营养状况是影响底栖有孔虫组合变化的主要因素。底栖有孔虫的丰度从西往东依次出现两个丰度高值带,一个位于研究区西部100—140m水深的陆架区,另一个位于400—600m水深的上陆坡,后者可能反映了冲绳海槽大陆坡普遍发育的陆坡上升流现象。  相似文献   
89.
《海洋地质》2003,(4):39-44,67
西非地区外缘为被动大陆边缘。同时是稳定坳陷带。陆缘展布一些延仲到大西洋深水区的沉积盆地:几内亚湾盆地、宽札河-喀麦隆盆地和纳米比亚盆地。这些地区的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发展史和构造-地层演化方面有着许多共性。盆地沉积成分可以羽分为三个结构层,层问通常是不整合或大的沉积间断。下层属裂谷的沉积岩系。多半是大陆相晚侏罗和亚普第期的红色杂岩;中结构层为晚白垩-古新世的碳酸岩组和陆源碳酸岩组;上结构层属于中新世和更年轻时代的覆盖陆架和大部分陆坡的沉积层。该区总共揭示的地层记录超过3.1亿年。其中约一半埋藏在深水区。即陆坡900~3000m水深处。晚白垩世和中古新世沉积层被认作生油岩系。巨厚的碳氢化物堆积出露于深水扇或浊流层中。渐新-中新世和亚普第一赛诺曼期的储集层具有极好的孔隙度-达30%和高渗透性(达3~4达西)油气藏为多层的并显现为地层圈构造遮挡及组合构造圈闭,调查研究表明。所有的开采趋势向北至尼日利亚深水区。向南到南非共和国。但是。这种趋势向北在尼日利亚海域并未连续。反而延忡到北非和西北非的深水部分,塞内加尔、毛里搭尼亚和摩洛哥水域。  相似文献   
90.
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讨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对海槽北部槽坡区 ( 2 9°5 8.33′— 31°31 .2 3′N ,1 2 7°39.5 5′— 1 2 8°5 9.61′E) 34个表层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共发现 35种钙质超微化石 ,其中优势种为Gephyrocapsaoceanica、Emilianiahuxleyi和Florisphaeraprofun da ;G .oceanica、E .huxleyi等的百分含量变化和特征属种U .tenuis的出现 ,表明该区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与东海外陆架相似 ,和东海及南海都属于北太平洋中央水团组合。G .oceanica的含量与海水营养盐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暖水分子U .irregularis、U .sibogae和O .fragilis的较高含量和冷水分子G .caribbeanica和Calcidiscusleptoporus的较低含量 ,进一步反映该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受到黑潮及对马暖流的影响 ,其中温度、盐度和表层海水结构性质 ,如海水透明度等因素可能为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