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0篇
  免费   1575篇
  国内免费   1968篇
测绘学   516篇
大气科学   826篇
地球物理   1969篇
地质学   4629篇
海洋学   728篇
天文学   184篇
综合类   1100篇
自然地理   1021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424篇
  2022年   493篇
  2021年   435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254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485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563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539篇
  2008年   514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70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336篇
  2002年   387篇
  2001年   431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92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雷诺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通过Geencards、OMIM数据库获取雷诺病主要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雷诺病的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构建PPI网络图,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KEGG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药物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雷诺病的主要活性成分为β-谷甾醇、山柰酚、芒柄花素、槲皮素等,主要靶点为TNF、IL6、JUN、AKT1、CXCL8、VEGFA、PTGS2等,主要涉及IL-17、VEGF、MAPK、PI3K-Akt、血小板激活、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反映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雷诺病的多个成分、靶点、通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42.
由于变形、遮挡、运动模糊、商品之间外观的相似性及真实场景中未知的分布偏差,商品动态视觉识别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巨大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零售的动态商品视觉识别方法,即首先通过目标检测网络实时检测商品的外接矩形框,然后在此基础上识别商品的类别并给予推荐,辅助完成消费结算。针对商品拿取视频与商品库图像、训练图像之间的跨域差异,引入邻域风格自适应模型(IBN)和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提升模型的域适应能力。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构建了一个真实的场景数据集Commodity247,数据由智能货柜的顶视摄像头采集,包含247类常见的零售商品,以及37 050张带标注框和商品类别的图片。试验结果表明,在Commodity247数据集上,商品识别的准确率(mAP)可达96.84%,第一推荐正确率(Rank1)可达98.41%,最难样本检索准确率(mINP)可达85.24%;与基于ResNet搭建的基础模型相比,mAP提升了2.91%,Rank1提升了0.60%,mINP提升了10.86%,有效降低了多角度、多光线、多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3.
侯诚超  王硕  陈一铭  刘正军 《测绘科学》2023,(7):134-145+234
针对浅层机器学习方法在高光谱树种分类中存在的特征提取困难、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双分支空谱联合网络,该网络由光谱分支和空间分支组成,在各分支中加入注意力机制对特征进行细化,以提取出更关键特征实现高精度树种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网络在3个数据集中均获得了89%以上的分类精度。利用高光谱影像和双分支注意力网络可以实现树种的高精度分类,在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44.
针对目前复杂植被山区滑坡蠕变监测受植被覆盖影响较大、不同植被覆盖度下滑坡蠕变关系研究缺乏等问题,该文联合Sentinel-1和ALOS PALSAR-2数据集,分别利用SBAS-InSAR和D-InSAR两轨差分技术,获取研究区2019年7月—2020年8月的雷达视线向形变时间序列,分析了复杂植被山区滑坡蠕变与植被覆盖度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覆盖度等级对平寨水库库岸山区滑坡蠕变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在低、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等级时诱发坡体沉降,在中植被覆盖度等级时抑制滑坡蠕变;(2)平寨水库库岸山区的滑坡蠕变体主要集中在库区NW-SE方向,分布与三岔河流域的流向相近;(3)联合多源数据对复杂植被山区滑坡蠕变进行组合探测能够有效克服时间、空间去相干影响,使滑坡蠕变体监测结果更为可靠。研究结果揭示了滑坡蠕变与植被覆盖的内在联系,可以为区域尺度防灾减灾事业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945.
在多功能转型背景下,乡村旅游地正成为利益主体直接对话和冲突的场所,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本文构建了乡村旅游地利益主体多功能空间认知“冲突—协调”理论研究框架和内在关联机制,以黄山风景区山岔村为案例地,通过密度制图和冲突倾向模型识别利益主体多功能空间潜在认知冲突点,采用扎根理论和DEMATEL法分析多功能诉求的协调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农业、人居保障功能集中于居民点附近,经济、旅游休闲功能集中于景区,生态功能遍布村域,呈现山区耕作半径制约性、交通区位导向性、环景区产业布局、“三生”空间认知叠合等特征。(2)总体态度差异指数(OPD)高值区分布上,农业功能分布取决于农业生产条件和居民点人口密度,经济功能呈现出景区发展程度对周边经济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分异特征,人居保障功能分布受居民点交通区位条件影响,生态功能在空间上毗邻黄山风景区,旅游休闲功能分布受旅游资源禀赋影响。(3)在冲突点方面,由于利益主体对山区农业的生产布局、设施保障、产出效益认知差异,农业功能冲突集中在耕地和园地;山区产业用地管控、建设用地紧缺、旅游收益分红认知差异,造成了经济功能集中在旅游和非旅游商...  相似文献   
946.
崔鹏  张国涛  张晨笛 《地理学报》2023,(7):1627-1640
壤中暴流是山丘区陡峭坡体包气带壤中流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也是山洪形成最为重要的产流机制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对壤中暴流的科学内涵、机理过程与致灾特征的认知尚缺乏系统梳理和总结,限制了产汇流理论体系和山洪模型方法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壤中暴流研究发展历程的梳理和产流物理过程的解析,本文厘清了壤中暴流的科学内涵与概念,提炼出壤中暴流发生的三大物理条件及其对非线性响应过程的影响,总结了壤中暴流对山洪、滑坡与泥石流致灾过程的影响机制。最后,凝练出未来需要深化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包气带岩土体大孔隙水分输移过程与水文连通机制、坡面内部岩土体通道界面的水分交换过程及机理、复杂坡面地形条件下多产流机制综合的山洪形成机理。可为复杂山区的山洪形成机理与水文理论框架构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更好支撑山洪灾害预测预报与防灾减灾的国家科技需求。  相似文献   
947.
多维邻近性是促进知识流动与构建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但邻近视角下个体间的社会关系影响多尺度创新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尚不明晰。本文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926名“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论文的通讯作者进行问卷调查,识别论文合作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并构建城市创新网络,探究了个体层面多维邻近性影响长三角城市多尺度创新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及其差异。研究发现:(1)论文合作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可分为地缘、学缘和业缘3种类型,分别通过地理、认知和社会邻近性促进不同尺度下的知识流动,能较好地解释长三角城市多尺度创新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2)整体而言,地缘关系主要通过间接路径对不同尺度知识流动产生影响,学缘关系的影响在3个尺度均有体现,业缘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尺度,而对外创新联系较强的城市也往往具有更加多元的关系表现形式。(3)与业缘关系相比,学缘关系对长三角各个尺度城市创新网络的总体影响程度更强,表明个体层面的认知邻近性比社会邻近性更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4)基于学缘的师生关系和基于业缘的项目合作关系对长三角不同尺度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均具有显著影响,但前者主要由于人才流动而产生隐性知识的...  相似文献   
948.
在区域一体化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黄河下游滩区将承担更加多元的生态与社会功能,滩区周边城镇空间进入新的快速成长期。基于城镇空间扩展差异指数、紧凑度、相关维数的定量测算探析2000—2020年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城镇空间扩展格局及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耦合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与重心-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重要性判断-驱动空间识别”的分析方法对城镇空间扩展时空变化进行驱动机制的多维度解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地区城镇空间呈圈层式扩展,时空分异与空间溢出特征显著;2005—2010年为高速发展期,此后众多城镇空间重心向靠近黄河与中心城市方向迁移,局部地区城镇空间沿河流方向轴向拓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2)研究范围内城镇空间形态在波动变化中不断演进,经历了多点集中式扩展-局部线性蔓延-组团化协同发展的变化过程,城镇间联系日趋紧密,簇群结构日渐完善。(3)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自然条件构成了滩区周边城镇扩张的内驱力,政策战略与水利工程形成了城镇发展的外驱力,二者耦合协同推动滩区周边城镇扩展格局与空间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是城镇扩...  相似文献   
949.
以海口北港岛为案例地,通过访谈、文本编码归纳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村民生计转换意愿的影响因素、形成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政策引导、游客进入、人力资本、地方情感、生计满意、经济资本和家庭压力是影响村民生计转换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2)游客进入和地方情感是推动生计转换意愿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所有单影响因素均不构成充分必要条件;7个影响因素共产生4条组合路径,按其内在逻辑可将村民生计转换意愿形成路径划分为个体认知导向、家庭责任驱使和外部环境推动;3)旅游发展初期村民生计转换意愿的形成机制中,个体认知导向逻辑有最高解释力度,家庭责任驱使逻辑次之,外部环境推动逻辑最低。常驻与非常驻村民在主观层面对生计转换意愿形成路径上的差异造成不同村民群体在意愿上的强弱分异,成为当地生计转型受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0.
凌旋  马勇  任洁 《世界地理研究》2023,(10):134-146
以三亚市为案例地,通过爬取六类旅游休闲业态POI数据,综合利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多空间聚类、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技术,深入挖掘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业态总体数量及特征空间尺度急剧上升,分布格局呈“极核-轴线-面域”分布形态;主要集聚于三亚湾度假区,散布周边临海区域,且集聚程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态势(;2)各类旅游休闲业态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中购物、住宿、餐饮业态与总体集聚特征呈现高度一致性,各类业态集聚分布特征显著不同且尺度依赖性明显,其中旅游景点业态集聚程度随时间距离的增加不断减小,其余业态均先增后减(;3)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格局的形成是由政策引导城市发展决定的,即在旅游休闲需求升级与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的双向推动下,从经济水平、人口特征、交通条件及资源禀赋四个方面影响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