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6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34篇
地质学   893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古构造残余应力场X射线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体正交各向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衍射法,沿红河断裂带布设7条测线,沿迁西山字型构造带布设11条测线,完成了岩体中三维残余应力测量,绘出了宏观残余应力场等值线及主应力线图、微观残余应力场等值线图,算出了岩体内两种残余弹性应变能密度场,确定了其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142.
新疆阿尔泰喀拉通克硫化铜镍矿区构造特征及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继钧 《西北地质》1991,12(2):18-29
喀拉通克硫化铜镍矿区位于多个构造体系复合部位,为一褶皱和断裂组成的挤压破碎带,构造十分复杂、特殊。文中对其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对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就各构造体系生成发展过程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并采用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各期构造变形时应力场特征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43.
本文结合国内几条高等级公路的室内外试验研究结果,分析了影响沥青路面过早破坏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4.
本文对川滇地区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和中小地震平均节面解分析,指出川滇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在北西-北西西向压应力作用下,以水平剪切错动为主。同时,采用极值理论、最大信息熵、线性预测和灰色理论等方法综合分析,预测川滇地区未来强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5.
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文林  汪素云 《地震学报》1994,16(4):455-462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本文的第一部分根据大地震调查结果和最新的震源机制研究结果的大量数据, 讨论了中国及邻区大陆内部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 我国及邻区大陆内部不论在数量上、强度上、分布面积上, 占绝对优势的是走滑型地震, 进而强调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以及根据各种性质断层面解的应力特征编制的中国及邻区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断层、正断层、逆断层的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146.
缅甸弧及其周围地区的震源机制和现代应力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鸿吉  秦建业 《地震学报》1994,16(4):463-471
缅甸弧是喜马拉雅碰撞带和印度尼西亚弧的转换地带。缅甸弧及其周围地区震源机制的详细分析表明, 该区存在影响现代应力场的两种因素:其一是印度板块的整体运动, 主要产生SSW-NNE向的压缩应力;另一个是欧亚板块在印度地盾边缘的仰冲, 主要形成NEE-SWW向的压缩应力以及与主构造线近于垂直的张应力。从西藏高原深部向缅甸地区的物质运移促成了这种仰冲。因此, 上述两种效应有共同的力源, 即印度板块的NNE向运动。   相似文献   
147.
148.
残余和现今应力场重迭法预测强震危险时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9.
长江峡东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峡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的基础上、根据构造形变、水系分布、震源机制与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应力实测、模拟实验等多种途径综合分析了现代构造应力环境,认为本区现今处在大范围引张力背景上迭加了北东-南亚向压应力的联合作用,由此决定了中强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其发震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150.
利用ISC地震资料研究了台湾南部~菲律宾群岛的地震空间分布和m_b≥5.0的机制解,讨论了俯冲带的形态和地壳及俯冲带上的应力状态,并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认为南海次板块的东部边界是由台湾西南俯冲带、马尼拉俯冲带、内格罗斯俯冲带、哥达巴都俯冲带组成,菲律宾海板块的西部边界由东吕宋海槽俯冲带、菲律宾海俯冲带组成。菲律宾群岛是一个形变过渡带,由于该过渡带的存在,南海次板块俯冲于菲律宾群岛之下,菲律宾海板块对南部的影响很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