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5篇 |
免费 | 301篇 |
国内免费 | 6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2篇 |
大气科学 | 10篇 |
地球物理 | 109篇 |
地质学 | 2029篇 |
海洋学 | 132篇 |
综合类 | 241篇 |
自然地理 | 1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105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91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92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51年 | 6篇 |
1950年 | 11篇 |
1949年 | 9篇 |
1948年 | 18篇 |
1947年 | 6篇 |
1946年 | 10篇 |
1945年 | 13篇 |
1944年 | 21篇 |
1943年 | 12篇 |
1942年 | 14篇 |
1941年 | 17篇 |
194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描述的四环藻属中的3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辐射四环藻Tetracyclus radiatus, 小四环藻T.minutus,近不连结四环藻椭圆形变种 T.subdivisium ellipticus, 岩生四环藻近盾形变种T.rupestris var.subclypeatus, 塞拉托木四环藻T.celatom var. minor constrictus 和短尖头四环藻T.mucronatus.这些新化石种根据形状、初生肋、次生肋和三生肋的数量,中央胸骨的长度及轴区的形态特征加以区别.新化石种的确立有可能是中国中新世硅藻植物群中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842.
843.
844.
845.
在恐龙化石发掘过程中不仅机械扰动会直接导致化石或围岩的破碎,应力释放也会导致化石及围岩表面裂隙的产生及扩张,这些节理裂隙又为水和空气的活动提供了通道,使风化破坏作用更加迅速。作者以分层开挖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模拟化石开挖过程的数值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开挖过程中0m、11m、14m、19m四个深度的等效应力变化过程和XZ方向应力的变化过程发现:开挖前后化石表面的最大等效应力差达到0.34MPa,围岩表面的最大等效应力差达0.3MPa;埋深越大的化石,在开挖露出地面后等效应力的回弹现象越明显,即应力释放越严重;虽然化石表面所受剪应力不大,但其对化石风化的影响比在压应力条件下要大的多,这是导致卸载裂隙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恐龙化石发掘要逐层缓慢开挖,使化石逐渐达到新的应力平衡,以便减少应力快速释放对化石造成的风化破坏,特别是要做好护坡,最大限度地防止剪应力的产生。 相似文献
846.
卷曲藻Grypania属在蓟县高于庄组中的确认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牛绍武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8,21(4):36-46
本文系统描述了采自天津蓟县长城系高于庄组宏观藻类化石1属4种(包括1新种)。认为前人所建新属桑树鞍藻属(SangshuaniaDu,1986)即为美国西部上前寒武系贝尔特超群格雷松页岩中的卷曲藻属(GrypaniaWalteretal.1976),高于庄组(1434Ma)与格雷松页岩(1400Ma)在层位上大体相当,得到古生物化石上的直接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而远隔浩瀚的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华北古陆 相似文献
847.
近期在桂西四城岭地区寒武系中新发现三叶虫Chuangia sp、Skirakiella atilimbata及Rhaptagnostus sp.等,首次发现腕足类Lingulla ef.sanfangensis等及遗迹化石Chondritessp.等一批古生物化石,填补了桂西碎屑岩型寒武系下部地层的化石空白,并将该区寒武系首次划分为芙蓉统第九阶、第十阶。江南型晚寒武世半游泳、漂游、深水混合型斜坡至次深海生物群落的发现,指示该区为次深海盆地相环境,应为江南盆地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寒武纪地层的研究程度,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古地理及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8.
849.
河流系统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纽带,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河流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主要由来源于土壤和植被的生物有机碳和来源于岩石的化石有机碳组成,POC的侵蚀、搬运、氧化和埋藏对不同时间尺度的碳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统计了我国31条主要河流(包括台湾12条)的POC含量、碳同位素和悬浮物通量等数据,获得生物POC和化石POC的年通量,探讨了我国河流POC来源和通量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这些河流的POC的来源和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黄河和长江侵蚀大量的年老生物POC,而台湾河流主要为化石POC;我国河流POC来源与通量主要受控于物理侵蚀、气候、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河流的流域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7%,近10年其生物POC和化石POC的总年通量分别为4.25±0.78Mt C/a和2.04±0.22Mt C/a,各占世界河流通量的2.7+1.3/-0.9%和4.7+6.6/-2.8%,表现出对全球海洋有机碳的一定贡献。过去几十年,我国河流输沙量显著减少,改变了河流有机碳氧化和水库埋藏过程及通量,其过程和通量的进一步监测和研究对理解有机碳侵蚀、输运、氧化和埋藏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850.
安徽巢湖平顶山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有机质富集的地球生物学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巢湖平顶山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为硅质泥岩和泥岩互层沉积。通过对该剖面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的统计分析发现,其演化可划分出4个阶段:Ⅰ(繁盛阶段)→Ⅱ(衰亡阶段)→Ⅲ(恢复阶段)→Ⅳ(大衰亡阶段)。利用微量元素Cu、Ni和Zn估算了巢湖平顶山剖面古生产力,其平均值为1.48gC/m2d,与北美二叠系黑色页岩的古生产力平均值(1.40gC/m2d)和现代海洋大陆架的初级生产力(如委内瑞拉大陆架为1.50gC/m2d)较为一致。大隆组中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26%~5.49%,有机质富集程度和古生产力大小与岩性关系密切:泥岩和粉砂质泥岩里有机质最为富集且古生产力较高;而在硅质泥岩中,两者含量相对较低。分析了有机质富集过程(从生物物质到沉积有机质,再到埋藏有机质)中各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表明海洋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导因素和前提条件,直接影响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而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受上升流、营养盐和海水深度等环境因素综合影响;在埋藏有机质阶段,其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中的氧含量和沉积速率等。综合研究表明,本剖面中有机质富集为生产力模式,即:岩石中有机质的富集受古生产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沉积环境中的氧含量。其中,古生产力由生产者贡献,但是受消费者的丰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