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热带印度洋上层洋流的动力统计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对热带印度洋上层洋流作了空间的三维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揭示其与印度洋偶极子和ENSO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上层流场偏差的前3个三维模态都具有赤道俘获波的性质,第一、二、三模态均具有2~4年的准周期,第一、三模态分别对应于第一、二类印度洋偶极子模态,第二模态则是ENSO在印度洋的延伸模态.由三维EOF各模态可直接计算各模态的垂直速度场.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印度洋地区的海气耦合状态,然而ENSO循环也有很大影响,其影响也许是通过沃克环流的啮合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2.
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正交偶极子声源在含偏心钻铤的充液井孔中激发的声场,研究了钻铤偏心对模式波的种类、激发幅度、以及频散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钻铤偏心导致偶极子声源激发的声场的模式不唯一,观察到了除偶极模式外的单极模式波和四极模式波;钻铤偏心导致偶极模式波出现分裂现象,尤其是快速地层F2模式和慢速地层弯曲波的稍高频率的部分,且快、慢波所对应的两个方位为偏心的方位和与偏心方位垂直的方向;井孔折射横波以及快速地层F2模式的低频部分的慢度基本未受到钻铤偏心的影响,仍然能够正确反映地层的横波慢度及各向异性;对于本文研究的慢速地层井孔模型,当偏心距离l小于等于0.01 m时,弯曲波的慢度和激发幅度受钻铤偏心的影响很小,从快、慢弯曲波中提取的快、慢横波慢度基本能够反映地层的各向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3.
利用实验资料检验扁椭球形雨滴和冰粒后向散射DDA算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简要介绍了DDA法理论,并根据后向散射截面测量实验所选用的扁椭球形粒子,运用DDA法计算了它们在微波段,电磁波垂直于粒子旋转轴入射情况下的后向散射截面。经过对比,DDA法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资料一致性较好。同时评价了DDA算法计算的特点,分析了扁椭球雨滴和冰粒的后向散射特性并描述了实验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34.
本文分析了1979-2021年南印度洋冬季海表面温度特征,印度洋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变化及其对中国冬春季降水的影响.EOF分析第一模态表明南印度洋冬季海表面温度异常显示西南-东北反相分布,即南印度洋偶极子模态(SIOD).分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信号后,纯SIOD事件对同年冬季和次年春季的印度洋ITCZ位置(35°-75°E平均)均有影响,冬季,纯正(负)SIOD事件使印度洋ITCZ往南(北)移动.春季,SIOD则使印度洋ITCZ移动方向与冬季相反,且移动幅度更大.冬,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MLYR)的降水量与印度洋ITCZ位置分别呈正,负相关.同时,在纯正(负)SIOD事件下,冬,春季MLYR的降水分别减少,增加,可见印度洋ITCZ位置变化可能是SIOD影响MLYR冬,春季降水的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135.
李琰  王亚非  朱伟军 《气象学报》2010,68(6):865-876
利用NCEP/NCAR的1948—2000年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气候诊断中心的1948年1月—2000年1月的海表温度扩展重建资料、美国NOAA2-CIRES气候诊断中心提供的1974年6月—2008年1月向外长波辐射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主要探讨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事件在热带低层异常反气旋东移发展最后到达菲律宾海成为菲律宾反气旋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初秋南亚印度洋上发展起来的低层异常反气旋在东部干冷西部湿热的水平不对称分布和热带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上存在的大尺度辐散异常条件下都会向东移动发展,而上述条件与热带海表温度异常及其演变特征有着密切联系。(2)单纯厄尔尼诺事件,单纯印度洋正偶极子事件下的海温异常分布特征有利于形成东部干冷西部湿热的水平不对称分布和热带海洋大陆上的大尺度辐散异常。相对于厄尔尼诺事件,印度洋正偶极子事件是一个较弱且短暂的海洋事件,因此单纯印度洋正偶极子事件下到达菲律宾海地区的低层异常反气旋(即菲律宾异常反气旋)相对较弱,持续时间短。(3)在有印度洋正偶极子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中,两大洋的海温异常分布和显著的大尺度辐散异常更加有利于低层异常反气旋东移发展,在两大洋共同作用下使到达菲律宾海的低层异常反气旋(即菲律宾异常反气旋)相对于在单纯的某种海温异常事件作用的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36.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1951—2010年逐月海气多要素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及大气响应特征,探讨了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特征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年均会出现印度洋偶极子,但出现的概率不同:大多数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都会伴有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发生;而仅一半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会出现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的异常海温型,且强度较弱。从印度洋偶极子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物理联系上看,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其强度联系密切: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在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较强期间,两者通过海洋大陆的异常强下沉运动及大范围负异常降水相联系;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偏弱时并无印度洋偶极子出现,海洋大陆异常下沉运动及负异常降水很弱。然而,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其强度并无显著的关系,而与太平洋高海温区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可能联系:在有印度洋偶极子发生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热带太平洋异常高海温区的位置相对偏东,海洋大陆出现显著下沉运动和大范围负异常降水,热带东印度洋为大范围强异常东风控制;但无印度洋偶极子发生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时,热带太平洋高海温区位置相对偏西,极弱的海洋大陆下沉支对热带印度洋异常海温作用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37.
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51-2000年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距平资料及中国160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关系分析、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前期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Nino3指数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IODI)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两者同期相关关系随季节不同,以秋季的相关关系最好,相关系数达0.523,并且这时两种指数的强度也较大.作秋季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同时发生年至次年6月的时间序列,发现两事件存在2月左右的位相差,10DI在9-10月达到峰值,Nino3指数在12月达到峰值.说明在相关最好的秋季两事件并不是完全同步的;(2)前期秋季Nino3指数、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及新定义的同时考虑两种指数的一个综合指数-IODN3这3种指数与中国6月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布有相似特征,主要表现为相关显著区都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3种指数与降水的相关中,以IODN3与降水相关关系最为显著,显著区范围也最大;(3)前期秋季El Ni(n)o.和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同时发生年6月的500 hPa位势高度、垂直速度、水汽输送等异常分布与其前期秋季反位相年6月的异常分布有相反的特征,表明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有重要影响,对应该地区6月降水偏多或偏少;(4)前期秋季El Ni(n)o.和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同时发生使菲律宾反气旋加强和维持,形成有利于降水的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138.
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秋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利用1950--1999年Hadley中心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分析讨论了夏季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秋季降水的时滞关系及秋季印度洋偶极子与同期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印度洋偶极子均与中国南方秋季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印度洋偶极子时期秋季异常环流场特征分析,发现正偶极子时期中国西南部受中层槽前西南气流影响,带来充足水汽,同时低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使该地区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139.
卢姁  张东凌 《大气科学》2010,34(2):351-360
本文将热带印度洋10月份的大气风场和海洋上层流场看作一个整体, 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 即作了复EOF分析, 考察了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并揭示其与印度洋偶极子 (IOD) 和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同一模态中, 海洋模态表现出很强的赤道俘获现象, 而大气则无此现象; 第一模态为印度洋偶极子模态; 第二模态为ENSO前期在印度洋的延伸模态。前2个模态的风场都揭示了Walker环流异常的结构; 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印度洋地区的海气耦合状态, 但太平洋的ENSO循环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0.
山地中尺度环流中的大气边界层湍流摩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傅抱璞  郑维忠 《气象学报》1996,54(2):216-224
建立了一个三维原始方程数值模式,模拟在光滑下边界和无滑脱下边界两种情况下,山区中尺度环流的演变过程,指出在弱层结条件下,边界层湍流摩擦效应有利于流场的分离和涡旋偶极子环流的发展;在强层结条件下,表面摩擦效应削弱了分离气流和涡旋性环流的强度,但使其范围扩大。边界层湍流摩擦效应引起的分离流场和尾流区环流与非粘性动力过程引起的流场分离现象,虽然从其表现形式上看完全相同,但是其形成则是由完全不同的物理机制所控制。边界层湍流摩擦效应在上述两种分离流场的演变过程中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作用。地转科氏力的调整作用在山地背风坡上促进了气旋性辐合环流的发展,而抑制了反气旋性环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