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0篇 |
免费 | 3029篇 |
国内免费 | 23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8篇 |
大气科学 | 57篇 |
地球物理 | 538篇 |
地质学 | 11768篇 |
海洋学 | 130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1069篇 |
自然地理 | 39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167篇 |
2023年 | 287篇 |
2022年 | 389篇 |
2021年 | 373篇 |
2020年 | 385篇 |
2019年 | 370篇 |
2018年 | 274篇 |
2017年 | 297篇 |
2016年 | 394篇 |
2015年 | 392篇 |
2014年 | 655篇 |
2013年 | 456篇 |
2012年 | 600篇 |
2011年 | 591篇 |
2010年 | 484篇 |
2009年 | 462篇 |
2008年 | 472篇 |
2007年 | 431篇 |
2006年 | 425篇 |
2005年 | 363篇 |
2004年 | 393篇 |
2003年 | 322篇 |
2002年 | 351篇 |
2001年 | 370篇 |
2000年 | 355篇 |
1999年 | 447篇 |
1998年 | 385篇 |
1997年 | 296篇 |
1996年 | 281篇 |
1995年 | 224篇 |
1994年 | 243篇 |
1993年 | 204篇 |
1992年 | 480篇 |
1991年 | 585篇 |
1990年 | 451篇 |
1989年 | 350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48年 | 4篇 |
1947年 | 6篇 |
1946年 | 3篇 |
1944年 | 5篇 |
1943年 | 5篇 |
1942年 | 7篇 |
1934年 | 2篇 |
192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Basem A.Zoheir 《地学前缘(英文版)》2012,3(5):571-585
Field and remote sensing studies reveal that Au-bearing quartz±carbonate lodes in Romite deposit,in the extreme South Eastern Desert of Egypt,are controlled by NNE-striking shear zones that splay from the ca.660—550 Ma Hamisana Zone.Quartz in releasing bends with sinistral shear geometry and abundant boudinaged quartz-carbonate lodes with serrate ribboned fabrics suggest vein formation throughout a transpressive wrench system.Ubiquitous hydrothermal quartz,carbonate,and subordinate chlorite and sericite within the shear zones and as slivers in veins,indicate that gold deposition an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ccurred under greenschist fades conditions.The Al(Ⅳ) in chlorite indicates a formation temperature of~300℃.comparable with temperatures estimated from arsenopyrite composition for grains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gold in quartz veins. The new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splays off the Hamisana Zone are potential gold exploration targets.Quartz veins along the high order(2nd or 3rd) structures of this crustal-scale shear zone are favorable targets.In the Romite deposit and in surrounding areas,a Au-As-Cu-Sb-Co-Zn geochemical signature characterizes mineralized zones,and particularly rock chips with>1000 ppm As and high contents of Cu,Zn,and Co target the better mineralized areas. The carbonateδ13Cpdb andδ18OSmow isotope signatures preclude an organic source of the ore fluid,but metamorphic and magmatic sources are still valid candidates.The intense deformation and lack of magmatism in the deposit area argue for metamorphic dewatering of greenstone rocks as the most likely fluid source.The narrow ranges ofδ13C(-4.6‰to -3.1‰) andδ18O(11.9‰-13.7‰) in carbonate minerals in lodes imply a corresponding uniformity to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andδ13CCO2(δ13C∑C) of the ore fluids. The calculatedδ18Oh2o values of 6.9‰—7.9‰for ore fluids,based onδ18O values of vein quartz further suggest a likely metamorphic origin. 相似文献
142.
大别山-苏鲁碰撞造山带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岩石变形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南部,中部和北部。造山带南部为一套构造堆叠体系;中部为一个混合岩穹窿,浅变质的砂岩、板岩和片岩构成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北部构造单元。造山带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主要由前陆褶皱带构成:未变质的新元古代-早三叠世的沉积地层;由“宿松群”北部和苏北地区的“海州群”构成的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及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造山带中部的混合岩穹隆由大别山地区的罗田穹隆和苏鲁地区的莱西-栖霞穹隆构成。同样大别山北部的浅变质“佛子岭-卢镇关群”和胶东地区浅变质的“蓬莱群”构成了造山带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同时大别山和苏鲁两个构造地体均经历了相似的多期构造变形:沿NW—SE向矿物拉伸线理发育的上部指北的剪切变形代表着造山带主变形期的变形;早期向南逆冲的韧性剪切变形和沿中部混合岩穹隆边缘发育的重力滑脱变形体系,后者代表了混合岩穹隆形成时的垂向缩短作用。正是由于构造几何学和多期变形的可对比性决定了这两个变质地体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43.
白云鄂博地区碱性正长岩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布于白云鄂博以东的碱性正长岩是华北地台北缘印支期富碱侵入岩北带的西延部分.这些碱性正长岩仅含徽量碱性暗色矿物,以稀土元素含量高、具明显的负铕异常、轻重稀土强烈分馏,以及较低的Sr、Nb、Y及Ba含量而与阴山地区(包括北带和南带)的碱性正长岩有明显区别,它们可能为低压(<1.5 GPa)条件下玄武质岩浆分异产物.大量的研究显示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包括阴山在印支期均已卷入造山运动中,从碱性正长岩带的分布、侵位机制及与造山花岗岩共存分析,该碱性正长岩应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4.
145.
沂水龙泉站金矿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地质体以新太古代泰山岩群与燕山期花岗岩金含量较高.对黄铁矿地球化学的研究资料表明:早期黄铁矿为金矿物的主载矿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由早期相对中偏高温(260~330℃)和还原的环境向晚期低温和氧化环境演变的趋势.对方解石、石英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宽,在107~550℃之间,可分为125~160℃,177~230℃和260~330℃ 3个温度峰值集中区,分别反映了以中温石英为代表的早期成矿阶段(260~330℃),以中低温石英和方解石为代表的中期成矿阶段(177~260℃)和以低温方解石为代表的晚期成矿阶段(125~160℃).其冰点温度变化于-2~-8.6℃之间,盐度在3.39wt%~12.39wt%之间. 相似文献
146.
杨赤中推估法是一种对空间域复合变量通过连续的几何滤波过程来建立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推估法,建模过程简便且能基于少量已知数据点取得好的建模效果。针对地质勘查中离散、稀疏而不规则分布的地质特征点数据难以构建地质体三维模型的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杨赤中推估法的三维地质空间插值与模型建立的自动化方法。该方法首先以地质特征点数据库为基础,选用负幂指数函数模型建立适合三维地质空间插值的杨赤中推估法估值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杨赤中推估法的三维地质空间插值计算和地质体隐式建模的自动化实现流程与程序;最后以实例矿化插值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移动立方体算法的三维隐式建模方法,快速构建实例矿体三维模型。与人工交互圈定地质体边界和进行矿体推断的三维地质显式建模相比,这种方法能快速直观地分析地质特征并处理样品分析数据,方法可行且高效。 相似文献
147.
采用沉积学和遗迹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留山盆地上三叠统太山庙组的沉积环境。结果显示:该组为一套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相含煤沉积,整个沉积经历了河流相—湖沼相—滨、浅湖相—深湖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滨、浅湖相的演化过程,显示该盆地经历了“下降—抬升—下降—抬升”的构造旋回演化过程。在该套地层中已识别出遗迹化石的4个属和4个种,包括Beaconites coronus,Cochlichnus surpuliformis,Palaeophycus tubularis和Planolites montanus等,并详细讨论了该遗迹群落中Beaconites coronus在不同微相中的发育特征,推测其造迹生物最适宜的生境是滨湖环境。该项研究成果可为本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进而为矿产资源评价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8.
149.
高盐变质流体对我国绿岩带金矿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盐变质流体为绿岩带原岩在变质 -混合岩化过程中产生的液体 ,其含盐度高达 30~ 40 wt% Na Cl,富含 K、Na、Ca、Mg碱金属离子 ,K/ Na≈ 1,呈强碱性 ,有利于绿岩中 Au的活化和迁移 ,使绿岩带起到金的矿源层作用 ,并且间接地控制了变质期后绿岩型金矿的形成和分布 ,控制了绿岩型金矿的规模大小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