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8篇 |
免费 | 713篇 |
国内免费 | 13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3篇 |
大气科学 | 459篇 |
地球物理 | 593篇 |
地质学 | 3775篇 |
海洋学 | 477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268篇 |
自然地理 | 2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64篇 |
2022年 | 202篇 |
2021年 | 177篇 |
2020年 | 167篇 |
2019年 | 171篇 |
2018年 | 136篇 |
2017年 | 157篇 |
2016年 | 186篇 |
2015年 | 177篇 |
2014年 | 252篇 |
2013年 | 195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282篇 |
2010年 | 227篇 |
2009年 | 233篇 |
2008年 | 233篇 |
2007年 | 198篇 |
2006年 | 195篇 |
2005年 | 168篇 |
2004年 | 162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77篇 |
2001年 | 195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41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39篇 |
1994年 | 136篇 |
1993年 | 120篇 |
1992年 | 120篇 |
1991年 | 94篇 |
1990年 | 99篇 |
1989年 | 92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7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102.
103.
本文对龙水金矿区冷水冲构造蚀变带的成矿地质条件作了重点论述。冷水冲构造蚀变带是与目前正在开采的龙水1号脉带同归一构造体系的“潜伏”脉带。该“潜伏”脉带的金矿化限于寒武系以硅质岩为顶板的碳质页岩中,明显受成矿前产生的韧性剪切带控制。据已知矿区矿化元素分布的化探模式,提出利用元素组合的特征寻找该类矿体。 相似文献
104.
105.
通过对照南沟金矿的勘查,认为其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角砾岩型金矿,金矿(化)体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关系密切.对国内、外角砾岩型金矿床的特征进行分析及综合研究,提出照南沟金矿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6.
提出采用变系数回归模型提取连续GPS坐标序列中包含的振幅时变季节性信号。对模拟数据及实际GPS坐标序列两组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变系数回归模型在提取GPS坐标序列季节信号方面比传统模型更有效。经处理,GPS坐标序列能获得更合理的速度及噪声估计。 相似文献
107.
陕西凤太矿集区丝毛岭金矿床成矿时代的Ar-Ar年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毛岭金矿床位于陕西凤太多金属矿集区的西北部,产于NWW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中,矿体赋存于丝毛岭向斜北翼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的斑点状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金矿化类型包括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成矿过程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对其早期成矿阶段热液蚀变形成的绢云母开展40 Ar/39 Ar测年研究,获得其坪年龄为(211.9±1.5)Ma,指示其成矿作用始于211.9Ma左右,即晚三叠世。结合前人有关区域地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丝毛岭金矿床与凤太矿集区中的八卦庙-柴蚂、双王等金矿床一样,都属于造山型金矿床,它们是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位于东古特提斯构造域中的南秦岭碰撞造山带大规模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8.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4):247-248
全新世指我们目前所在的间冰期.一般把新仙女木事件(YD)结束的时间(11.5 kaBP)作为全新世的开始.当前国际上对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有3点共识:1)进入全新世温度大幅度回升,中全新世以后逐渐下降,20世纪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2)早全新世北半球亚非季风区气候湿润,5 kaBP以后逐渐变干,但是ENSO加强;3)在以上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若干次冷干事件,这些事件开始与结束均较迅速,所以也被为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09.
Bao-An Yao 《天体物理学报》2007,7(6):771-776
The star 1-1-42 (=vZ1390), a cluster member in M3, located near the red edge of the instability strip of the horizontal branch, was discovered by Roberts and Sandage as a low amplitude variable, it was designated as V204 in the "second catalogue of variable stars in globular clusters", but its coordinates given in all versions of this catalogue are wrong since 1955. We argue that V204 is indeed a low amplitude HB variable star, located near to the red edge of the instability strip, with a period of 0.74785d and an amplitude of about 0.04 mag in V. We also find that the red cluster member star 1-1-39 is a low amplitude variable with a period of 1.16^d and amplitude of about 0.03 mag in V which might be pulsating at the second overtone. 相似文献
110.
对称模式下的CHAMP弯曲角掩星数据同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单介绍了无线电掩星技术探测行星大气的发展史,列举了该技术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 Eyre提出的统计学的最优估计反演方法,比较了用相位、弯曲角和折射率作为同化因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各自的优缺点。对弯曲角同化因子,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资料为背景场,运用一维变分技术,进行CHAMP掩星观测资料变分同化反演,从而获得水汽和温度剖面。将反演获得的气象剖面与非同化的剖面作比较,并且采用相应的探空气球资料作为验证,可以看出变分同化技术比传统的标准反演技术反演误差小。证实掩星数据资料的一维变分同化技术可以改进目前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