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3篇 |
免费 | 206篇 |
国内免费 | 2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36篇 |
大气科学 | 288篇 |
地球物理 | 181篇 |
地质学 | 510篇 |
海洋学 | 183篇 |
天文学 | 53篇 |
综合类 | 242篇 |
自然地理 | 1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05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30篇 |
2010年 | 117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88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1年 | 3篇 |
1950年 | 2篇 |
1948年 | 5篇 |
1947年 | 2篇 |
1946年 | 5篇 |
1945年 | 3篇 |
1944年 | 6篇 |
1943年 | 5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12.
为了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性,在2019—2020年4—9月福建省逐时降水实况观测资料与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模式预报产品的基础上,应用LightGBM集成学习算法框架,建立以30 mm·h-1为阈值的逐时降水预报模型。通过特征处理、自助聚合及超参数搜索等技术对模型进行优化,结合AUC、AUPR与传统分类指标,设计了包括业务模拟测试在内的多项试验,通过对比各建模方案验证了模型对于较长时效的短时强降水预报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式预报本身的命中率和空报率均较高,各建模方案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自助聚合可以增强模型预测稳定性,轻微不平衡子训练集能降低模型预测空报率而取得更高的综合评分,在验证集中最佳TS评分可达17.5%;对分类信息增益贡献最大的特征变量为K指数,其次为500 hPa露点温度和时间参数特征;试验指标从优到劣依次为:随机交叉验证、小时划分的随机交叉验证、业务模拟测试,可见模型有效性主要来自相同或相邻时刻的样本信息;设计基于逻辑回归的异质模型动态融合方案以改善静态同质模型表现,各项指标均有小幅提升,在命中率接近50%时削减空...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变分方法建立预报场和预报倾向场这一预报场组合与模式预报非系统性误差之间的映射关系,来估计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模式的非系统性误差,从而对预报做出修正。采用两种不同的历史样本建立这一映射关系,其中,利用相同时刻历史样本建立映射关系的方法称为DEM方法;通过相似面积比选取“相似样本”来建立上述映射关系的方法称为SEM方法。以FNL分析资料作为评判预报误差的依据,根据2002—2010年7月GRAPES模式500 hPa高度场48 h预报的回报资料,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案进行非系统性误差的估计及预报订正试验。对279个检验样本的试验结果表明:SEM方法和DEM方法都对非系统性误差有一定的估算能力,二者估算的非系统性误差空间分布和量级与模式非系统性误差较一致,SEM方法的修订效果略优于DEM方法,但并不明显。对预报做出系统性误差和非系统性误差两步订正后,DEM方法和SEM方法的订正有效率分别为98.566%和100%,可明显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14.
利用各频率观测值间物理上的相关性,采用数学变换得到一个含有双频原始载波观测信息的虚拟观测值,与双频数据按长波长特性进行多频组合来放大周跳。对探测出的周跳候选值利用Melbourne-Wubbena组合及多项式拟合作为两个判别条件来进行甄选,达到了实时修复双频原始载波相位观测值周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方向观测后方交会的点位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虚拟误差方程,经严密推证,给出了以方向作为独立观测值的后方交会点位精度估算公式。以大桥施工控制网为例,介绍了3个方向与4个方向后方交会的精度状况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空间数据存储的特点,结合网格和虚拟SAN技术的优势,提出了基于虚拟SAN的网格GIS数据存储解决方案,旨在解决网格GIS环境下的数据存储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武汉市臭氧污染日益严峻,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瓶颈,弄清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是臭氧防控的关键和基础.本研究基于武汉中心城区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在线观测数据,分析出武汉市臭氧浓度受前体物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武汉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2.5×10-9,烷烃是武汉市VOCs的主要组分,其次是含氧VOCs (OVOCs)和卤代烃.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定量分析臭氧与前体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削减VOCs会引起臭氧生成潜势的显著下降,而削减氮氧化物则会使臭氧生成潜势升高,说明武汉市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在人为源VOCs中,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最高,是影响臭氧生成的关键组分.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9—2019年4—11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静止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筛选出189例南海台风,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分析南海台风生成前48 h至生成时刻的天气环流和动力、热力条件。结果表明:南海台风生成于热带洋面大范围的高海表温度、高水汽含量和高不稳定层结区,其生成前的主要环境背景环流是赤道辐合带、西南季风或东风波等;台风生成前扰动中心常常处于其北侧风切变小而南侧风切变大的过渡带中,少数扰动中心倾向于风切变小值中心附近,风切变与扰动的发展之间无显著相关;扰动中心一般与垂直涡度中心重合,垂直涡度中心是表征扰动自身强弱的物理量,但垂直涡度自身的大小与未来扰动发展趋势关系不明显,而Okubo-Weiss(OW)指数则对于扰动的发展以及扰动位置确定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扰动发展过程中,扰动中心附近存在一个贯穿整个对流层的位涡柱,低层扰动部分与位涡柱中的中低层位涡相互作用,有利于扰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Windows2000中的Point—to—Point Tunneling Protocol(PPTP)协议和Microsoft ISA Server防火墙实现上海市地震局局内财务小网与局域网之间的安全互联、局中心与各区县地震办公室以及远程移动用户之间的可靠VNP连接。 相似文献
20.
针对3DSurs系统在城市空间数据采集与定位过程中利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时存在的基准站设置、距离限制等局限性,提出了利用CORS的3DSurs系统高精度定位技术方案。首先,进行流动站(3DSurs)的坐标概略计算;然后,解算流动站的综合误差改正值;最后,进行流动站的精确坐标计算。以青岛CORS为例,分析了3DSurs系统的高精度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基于CORS的3DSurs高精度定位点位精度优于10cm,能够满足城市空间数据采集与定位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