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6篇 |
免费 | 99篇 |
国内免费 | 1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7篇 |
大气科学 | 16篇 |
地球物理 | 65篇 |
地质学 | 464篇 |
海洋学 | 86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70篇 |
自然地理 | 1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193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802.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监理检查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认真做好二次调查的监理工作可有效保障成果质量.对二次调查中的权属、地类调查,坐标转换、动态GPS图根控制测量等技术问题的监理检查进行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03.
804.
805.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快速隆升时间以及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是否曾经相连已经争论了超过半个世纪. 采用锆石U-Pb年代学等方法,对缅甸中央盆地新生代地层的“源?汇”路径开展研究. 缅甸中央盆地始新统发育大量铬尖晶石、各坳陷的锆石年龄谱各不相同,表明该时期沉积物以盆地周边隆起为主要物源,不存在统一的源区;渐新世之后,源自区域变质岩的重矿物组合比例逐渐增加,盆地各坳陷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趋于一致,均以40~ 70 Ma的主峰以及80~110 Ma次峰为特征,表明沉积物源区进入抹谷变质带,伊洛瓦底江雏形已经形成;由于缅甸中央盆地渐新统至下中新统完全没有喜马拉雅造山带信息,认为该时期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并未相连. 晚中新世?更新世,喜马拉雅造山带特征组合十字石和蓝晶石以及110~130 Ma年龄峰的出现,表明伊洛瓦底江已经侵蚀到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达到现今流域规模. 因此,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快速隆升的时间大约在晚中新世. 相似文献
806.
柠条锦鸡儿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主要的护坡和水土保持灌木,然而对该灌木根系锚固作用机理及其固土护坡效应方面仍缺乏系统性认识。鉴于此,该项研究在阐明柠条锦鸡儿根系锚固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根系对黄土斜(边)坡浅层土体稳定性贡献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区内生长期为11 a的柠条锦鸡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根系挖掘试验、原位拉拔试验和理论分析,明确了假定滑动面条件下根系锚固力取值,并进一步定量评价了柠条锦鸡儿根系对黄土浅层滑坡稳定性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根系在地表没有“锚头”结构,故在确定滑动面几何特征的情况下,柠条锦鸡儿根系所能提供的实际锚固力大小取滑动面以下锚固段根系最大抗拔出力和滑动面以上根系锚固反力之间的最小值较为合理;生长期为11 a的单株柠条锦鸡儿根系锚固于最大厚度为2 m的圆弧形滑动面不同条块上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增幅为0.018%~0.427%,当单株根系锚固力作用于潜在滑动面中上部条块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相对高于根系锚固力作用于最顶部和下部条块;当4株柠条锦鸡儿根系以2块条块的间距(约3 m)作用于潜在滑动面时,潜在滑动面稳定性系数可提高1.035%~1.111%,显著高于(P<0.05,ANOVA)单株根系作用时的稳定性系数。试验株根系锚固作用能够提高降雨入渗条件下黄土斜(边)坡浅层土体稳定性,但是作用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807.
青藏高原东部贡觉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K-Ar稀释法年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新生代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来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特征,首次报道了藏东贡觉盆地新生代7个火山岩样品的K-Ar定年结果.全岩和黑云母的表面年龄均在40.8~46.2Ma间(平均值为44.2Ma).样品中放射成因Ar与K构成了一条相关性良好的、几乎通过原点的线性等时线,表明它们有相同的成因和相近的形成时代。而且样品中可能既无过剩Ar,也无放射成因Ar的丢失,代表着真实的成岩年龄(始新世中期).火山活动发生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50 Ma左右)后形成的构造环境中。受陆内水平剪切—走滑断裂带控制.结合前人对藏东地区岩浆活动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具多期性.这种多期性可能反映着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壳—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08.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 总被引:95,自引:1,他引:95
本文提出东亚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主要科学问题──为什么东部大陆会“活化”?基于近10多年来研究获得的一个重要地质事实:印支期东部诸陆块拼合成统一大陆时岩石圈巨厚(≥150~200km),新生代以来岩石圈厚度只有60~80km,指出岩石圈根与去根作用是东部大陆“活化”的根本原因,并提出5组具体的科学问题需要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809.
西昆仑康西瓦北侧早古生代角闪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锆石SHRIMP U-pb测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西昆仑康西瓦北侧蒙古包-普守一带的早古生代俯冲-碰撞型角闪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是开展125万康西瓦幅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时发现的.重点对蒙古包早古生代俯冲型角闪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了锆石SHRIMP U-Pb年龄440.5Ma±4.6Ma,其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该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810.
Chaoyang WEI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06,25(B08):83-83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MSWI) fly ash is world-widely defined as hazardous waste because of its high concentr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high toxic equivalents of dioxin-like compounds. Therefore, if not properly disposed, it would pose a risk of being released into the environment including soil and groundwater. Heavy metals in the MSWI fly ash ar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dangerous component owing to their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igration capability. To get a better knowledge of their releasing behavior, it is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mo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MSWI fly ash and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Fly ashes from four MSW incinerator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according to both Chinese HVEP and USA TCLP were performed. A geochemical modeling computer program, PHREEQC (version 2)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the speciation and possible precipit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leaching systems. In the modeling, the heavy metals, Cd, Cr, Cu, Ni, Pb, Zn, were input as master aqueous species in solutions, while the major and accessory components, Ca, Na, K, Cl, S, etc., were defined as finite solids.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modeling ones varies for different metals as well as for different fly ashes. In general, the fitness of the modeling for different heavy metals is: Pb〉Zn〉Cd〉Cu. The modeling is excellent for fly ashes with low calcium but high chloride content, or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heavy metals, which favor the implicit postulation of component input in the modeling, i.e., high 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