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藏东林芝地区是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区,为了加强对该区地质灾害规律的研究,科学地管理地质灾害信息和将研究方法可视化、数字化、程序化,阐述了基于递进分析法(AMFP)的林芝地区地质灾害评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此系统采用组件式GIS二次开发技术,以VisualBasic、VisualC 为开发语言,实现了林芝地区基于AMFP理论的灾害模型编辑与区域性地质灾害评价,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2.
解惠 《地质与勘探》2023,59(2):223-235
芒康地区位于藏东玉龙-芒康斑岩铜多金属成矿带上,找矿潜力巨大。但由于工作程度低,多年来找矿效果不佳,区内急需新的找矿模型指导。近年来在本区新发现了与富碱斑岩有关的巴达大型金(铜)多金属矿床。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镜下观察,研究总结出巴达矿床垂向矿化蚀变分带特征:以含矿石英二长斑岩为中心,由地表向深部蚀变分带依次划分为硅化+碳酸盐化带→粘土化+碳酸盐化带→硅化+粘土化+碳酸盐化带→青磐岩化+弱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带;由地表向深部矿化分带依次划分为铜(银、铅)矿→褐铁矿→铅(银)矿→金(铜)矿。另外,在矿床地表分散流、铅矿物重砂异常重叠区域及附近新发现了7种直接找矿标志,总结出区内找矿突破的巴达金(铜)多金属矿找矿模型,并预测该矿床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金(铜)多金属矿床,同时在矿区外划分出2处找矿靶区,为今后巴达矿区外围找矿和本区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3.
史长义 《地质学报》2021,95(11):3163-3177
铜矿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备受国家的重视.西藏玉龙斑岩铜(钼)成矿带是中国最大的新生代斑岩铜矿带.纵观国内外重大找矿突破,找矿模式的建立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结构模式找矿预测法已广泛应用于找矿预测评价中.中国的1∶20万和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海量的地球化学数据.基于大数据思维,采用新的思路和技术,再挖掘、再开发这些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开展区域找矿预测评价,应该是实现新的找矿突破的一种重要有效途径.本文利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以异常结构模式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玉龙成矿带和已知矿田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结构模式为预测评价标准,对玉龙Cu成矿带及其外围地区进行找矿预测研究,划分出有找寻Cu(Mo)及多金属矿前景的7个预测成矿带和19个找矿预测区,显示出玉龙Cu成矿带及其外围地区还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4.
藏东昌都地区阿涅塘化石点中侏罗世达布卡组滨湖相紫红色中-细砂岩中,发现以凸形迹完好地保存的4层恐龙足迹,包括Grallator类、大型兽脚类、小型兽脚类和小型蜥脚类等足迹类型,并构成两列完美的行迹. 组成行迹T1的4个Grallator类足迹被命名为Grallator anietangensis isp. nov.,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分析,并讨论了造迹恐龙的大小和运动状态,这是Grallator类足迹在西藏地区的首次发现. 组成行迹T2的9个大型兽脚类足迹被归为Theropoda igen. et isp. indet.,对该类足迹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功能分析;这类足迹在中国是首次记录,其连续且清晰的尾迹表明造迹者并非处于正常运动状态,而是应对某种特殊境况的特别行为方式,即其正以昂起的前躯一边观察,一边以极低的速度前进,因前躯昂起,尾部相应下垂,从而留下尾迹. 两列行迹均显示出造迹者正沿古昌都湖岸前进. 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恐龙骨骼和Grallator类足迹化石主要表现为以西南地区为中心,再向四周不断发散的扩散模式,但Grallator类足迹化石综合提供的信息显示恐龙动物的扩散速度比骨骼化石反映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75.
巴达铜金矿位于藏东富碱斑岩带南段,是藏东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铜金矿。虽然对巴达铜金矿开展了大量勘查工作,但对该矿床的成因尚未取得共识。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调研、岩心与坑道编录及系统的镜下鉴定,对巴达铜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巴达矿床主要产于石英二长斑岩中,局部产于斑岩和砂岩地层的接触带内。矿床发育的围岩蚀变主要为青磐岩化、钾化、绢英岩化,高岭土化、蛋白石化、蒙脱石化次之,蚀变分带从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高岭土化带,铜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钾硅酸盐化和绢英岩化带内,铜矿化主要以黄铜矿形式产出,金矿化主要以银金矿形式产于白云石±石英+细粒黄铁矿±黄铜矿脉中,铜矿化与金矿化呈正相关,矿体的产出受北西向逆冲断层的控制。与典型斑岩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不同,巴达铜金矿化主要产于白云石±石英+黄铁矿脉中;矿床内既发育碳酸盐、伊利石、绢云母和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低FeS闪锌矿等一套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蚀变矿物组合,又发育符合碱性斑岩系统的特征矿物赤铁矿。基于以上特征判断,巴达铜金矿矿床成因类型应为与富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巴达铜金矿矿床成因的厘定,为下一步找矿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6.
西藏玉龙铜矿配矿管理中一直存在着入选品位波动较大、损失贫化率指标较高的问题.为实现精准配矿以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结合Dimine三维矿业软件对矿体进行了"二次圈定".通过开展矿体"二次圈定"工作,矿岩界限得到修正,矿体空间形态更接近真实情况,达到了矿石的损失贫化逐步降低,配矿准确性稳步提高、品位波动明显减少的效果.说明...  相似文献   
77.
云南玉龙山地区的表土花粉散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对玉龙山—虎跳峡—点苍山一带表土孢粉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植被与孢粉散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共划分了5个孢粉带,对应的植被带分别为高山灌丛、草地带、寒温针叶林带、针叶林带(分两个类型)、干热河谷稀树草地。在寒温针叶林带中依据建群种花粉峰值的不同可划分云杉林、冷杉林及红杉林群落。云杉林中草坪上的孢粉组合与林中基本一致,显示了区域植被在花粉组合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藏东玉龙斑岩型铜矿带进行二维综合信息找矿预测与分析,提取与深入分析多源找矿信息,揭露研究区的隐伏矿体,为该区日后的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有利证据。通过对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化学信息及蚀变等要素与成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建立该区的证据权找矿模型。利用证据权重法进行找矿预测,圈定了8处成矿有利地段,其中A类靶区4处、B类靶区2处、C类靶区2处。A类靶区可作为重点勘查区,B类靶区为研进一步找矿区。  相似文献   
79.
西藏玉龙铜矿床——鼻状构造圈闭控制的特大型矿床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文章研究了背斜圈闭构造控制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形成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成矿体系中各矿体的产出和形态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布特征、圈闭构造的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等的研究,认为玉龙铜矿的斑岩型(Ⅰ号矿体)、矽卡岩型(Ⅱ、Ⅴ号似层状原生矿体、Ⅴ号矿体上层矿体)、矽卡岩-次生氧化富集型(Ⅱ、Ⅴ号似层状次生氧化矿体)、角岩型(接触带角岩中硫化物矿体)、隐爆角砾岩型等矿体的分布受甘龙拉背斜的南段倾伏端的构造圈闭控制。因此,超大型玉龙铜(钼)矿床的形成与良好的背斜圈闭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80.
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金属迁移,沉淀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和大量文献资料,以玉龙斑岩铜(钼)矿床为例,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化学热力计算,结合前人有关实验资料阐述了玉龙矿床铜、钼金属迁移、沉淀的机制。主要内容为铜、钼在凝聚相、熔体相和流体相之间的分配;在流体中的迁移形式和沉淀条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