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3篇 |
免费 | 155篇 |
国内免费 | 3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篇 |
大气科学 | 38篇 |
地球物理 | 67篇 |
地质学 | 845篇 |
海洋学 | 47篇 |
综合类 | 49篇 |
自然地理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50年 | 4篇 |
1946年 | 4篇 |
1945年 | 2篇 |
1944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4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基于遥感资料的中亚阿拉套地区冰川变化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0年、1999年、2006年和2013年的Landsat TM/ETM+及OLI/TIRS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通过计算机半自动解译及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得到中亚阿拉套地区1990—2013年4景冰川数据,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进行趋势分析和周期性分析,并应用GIS技术研究了过去近24年来冰川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13年,中亚阿拉套地区冰川退缩明显,冰川总面积从680.73 km2退缩到539.28 km2,总面积减少了141.45 km2,退缩率为20.78%,平均单条冰川面积减小0.12 km2;21990—1999年、1999—2006年及2006—2013年3个时段年均退缩速率经历了"慢—快—慢"的过程,但后两个时段都较前一时段退缩快,表明自1999年以来阿拉套地区的冰川进入加速退缩的新阶段;3大规模冰川分解使得小规模冰川的总面积和条数均有所增加;4研究区处于气温偏高期,降水偏少期,区域变暖是该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因素;5通过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预计未来该区冰川消融率将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状态;6与中国天山各地区冰川变化进行对比,发现该地区冰川退缩速率较天山其他区域快。 相似文献
992.
在阿尔金地块南缘构造混杂岩带中,新发现了多个规模较大的斜长片麻岩块体。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方法,对阿尔金地块南缘且末大石门地区构造混杂岩带中的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年代学测定,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30个锆石颗粒的28个有效测点,测出的年龄明显分为2个区间:①(1784±41)^(2150±34)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2130±27)Ma(MSWD=0.21,1σ);②(2324±32)^(2684±51)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2520±23)Ma(MSWD=0.06,1σ)。根据该次年龄测试结果和区域调查资料表明,阿尔金地块南缘且末大石门地区,在古元古代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该期事件与吕梁运动的时限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3.
从挪威西部片麻岩区的高级片麻岩中回收了3颗粒金刚石。通过拉曼和红外光谱鉴定并测定这3颗微粒金刚石的特征,发现它们的结构中有H和N的替代杂质。通过对含金刚石中的石榴石和石英矿物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证明变质挥发分流体发生了演化,即从变质高峰期间还原的N2-CO2成分演化到退变质作用期间含N2-CH4±H2O成分。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0~2000岩芯段的片麻岩包括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斜长片麻岩两类,其中的Sr同位素组成与元素Rb的丰度关系显示原岩侵位后发生过强烈的Rb加入事件,说明Rb-Sr同位素体系在超高压变质和随后的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受到了明显的扰动.相反,Sm-Nd同位素体系尚保持着封闭状态,可有效地示踪原岩的成因.二长花岗片麻岩的εNd(t)值较低,变化范围也不大(-8.2~-13.0),它们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主要介于2.25到2.54 Ga之间,远大于其原岩的实际侵位年龄,指示其原岩可能是由古元古代的地壳物质在新元古代部分熔融形成的.而斜长片麻岩的εNd(t)值变化范围广,从 1.3到-9.4.其中采自大套斜长片麻岩段的样品其εNd(t)值从-3.0到-9.4,它们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介于2.1~2.4 Ga,与二长花岗片麻岩的TDM值类似,该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总体类似于扬子地台北缘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的酸性端元,指示它们的原岩可能是在新元古代由地幔来源的玄武岩浆上升到地壳层位,引起成分不均一的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其中可能混入了少量地幔来源的物质.而采自变镁铁质岩"夹层"中的斜长片麻岩显示出接近球粒陨石的Nd同位素特征(εNd(t)= 1.3~-2.6),类似或略低于邻近的榴辉岩和斜长角闪岩围岩的Nd同位素组成及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内大多数榴辉岩的Nd同位素组成,指示它们与这些变镁铁质岩之间可能有成因联系.它们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1.28-1.60 Ga)虽然早于其原岩的侵位年龄,但明显小于花岗片麻岩及大套斜长片麻岩的TDM值.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薄层"状的斜长片麻岩的原岩是由玄武岩浆派生的,伴有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 相似文献
995.
大陆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Ⅰ 岩石构造环境地球化学判别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讨论了如何改进岩石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判别方法及其应用于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问题,在论述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构造环境关系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优选判别指示元素,参数和方法的准则及应用实例;并提出采用岩套内岩类配套及相邻相造期岩套或岩石建造时空配套综合分析途径的建议,从解决某些岩石化学特征在反映构造环境方面存在的多解性问题,推动造山带构造演化细节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TTG片麻岩与地壳早期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TTG)在太古宙高级区和绿岩-花岗岩区广泛分布。大量研究表明它们主要是由与玄武岩成分相当的各类源岩在不同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也有一些由玄式质岩浆分离结晶或未成熟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高温高压实验证明,玄武质岩石在中低压水饱和条件下熔融产生钙碱性岩浆,在中、高压、pf<Pt条件下熔融程度在10%~30%时产生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岩浆。不同压力下熔融残留相成分和比例有明显差异,导致REE配分模式的不同。只有在1.6GPa左右或更高压力、pf<pt条件下才产生与太古宙TTG杂岩地球化学性质相同或相似的熔体。因此,对TTG片麻岩的地球化学性质、成因和生成环境的研究对探讨地壳早期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北京裂谷北缘的赤城-古北口深断裂,是硅铝质(石英正长岩、富钾/环斑花岗岩)与铁镁质(斜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的双峰式深成岩带。U/Pb一致性年龄为1697±0.9Ma,其岩石组合可与河北大庙斜长(辉长)岩-二长岩杂岩体类比,但铁镁质岩石较少。主体硅铝质岩石的富钾、富铁暗色矿物及钾质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均与世界各地及密云沙厂环斑花岗岩一致。含铁橄榄石石英正长岩,代表了岩浆分离结晶初期还原条件下,太古代母岩派生的初始岩浆组成。该岩带的确定是将裂谷不同构造部位的四条东西向岩带与裂谷作用联系的关键。伴随裂谷作用拉张断裂向南呈台阶状断陷下沉,由隆起区向断陷区顺序形成了深成至浅成侵入,以至火山喷发的非造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98.
冀东青龙河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地质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青龙河花岗岩-绿岩速写于新太古代晚期,形成环境为古岛弧环境,绿岩地体由双山子群,朱杖子群组成。区内褶皱构造,韧性切变形带及脆性断裂带十分发育。绿岩地体的形成时间为2650-2750Ma。花岗质岩石即“TTG”岩系安子岭片麻岩套,由四个深成侵入体组成,其中柳各庄片麻岩单元直接侵入双山子群鲁杖子组。 相似文献
999.
以800MPa高温高压三轴室为例,介绍了简体热应力计算方法和结果。分析讨论了热应力对筒体安全性的影响,指出高温差低载荷是最危险的情况,并提出预防与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