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0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7年   1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利用1981 2011年发生在中国及周边地区4级以上地震资料和廊坊地区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和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震源涡"对廊坊地区降水的影响,然后进一步统计分析了由于地热涡产生和活动引起的地温场分布、变化与暴雨天气产生和落区分布关系,最后对2011年廊坊地区降水与暴雨个例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由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及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相伴的"震源涡"可导致廊坊地区降水异常和偏多;一年中由于地震频发落在廊坊地区境内形成的多个地震"拍涡",其存在可以导致廊坊地区数月降水的异常和偏多。从地气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廊坊地区多雨和暴雨的主要地气系统是地震"拍涡"和"震源涡"。通过对2011年廊坊地区降水及暴雨个例的分析表明,掌握地下中强震活动信息,充分利用地热涡形成引起的地温场变化以及地热涡最强点("超能值")的分布,结合天气影响系统的诱发,对暴雨及其落区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预报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02.
对12h24mm以上强降水带的预报,模式输出的降水资料是预报的重要依据,但有时偏差较大。依据中尺度分析技术,利用常规资料、EC细网格和T639模式12h预报场对2013年夏季发生在北疆北部的2次区域强降水过程中12h最强降水时段的环境场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中亚低槽北上强降水落区位于500和700hPa中尺度气旋的第一、四象限及对流层低层冷槽的右侧,850hPa切变线附近,地面中尺度高压前部、边界线和切变线附近及干线西侧的重合区域。西西伯利亚低涡型暴雨位于中尺度短波槽前、高空西南急流出口区左侧辐散区,700和850hPa切变线西侧及干线西南部,850hPa偏西、偏东及东南3股气流汇合区,地面干线的西部、辐合线东部及切变线附近的重叠区域。中亚低槽北上暴雨天气为非典型暴雨易漏报。用模式12h预报场制作高空综合图,可提高预报时效,EC细网格优于T639模式。  相似文献   
303.
当地下水邂逅DNA:石油类有机污染及其生物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发展到今日,已经成为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修复研究更需要跨学科的技术和知识支持,而生物修复作为一种高效低耗修复的技术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微生物因其自身特性及其对污染的降解主导特征对确定有机物污染场地的永续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简要地综述了地下水有机污染及其原位修复、有机污染物和地下环境微生物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聚焦生物降解机制、生物修复和细菌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某石油污染场地地下水为例,进行了地下水中分离微生物菌株及其降解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降解效果最好,细菌和真菌次之;两两组合降解效果好于单菌,表明存在协同作用;不同菌株混合降解率较低,表明具有拮抗作用。通过动力学实验得出对TPH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其降解速度和降解半衰期。就微生物对有机组分降解而言,烷烃和总石油烃降解规律相似;难降解组分降解率低,后期因烷烃转化使其浓度升高;苯浓度变化不大。微生物活性实验表明:活菌总数和脱氢酶活性与降解率呈正相关变化。运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得出了具体的菌种。  相似文献   
304.
综合阐述了石油污染湿地长链烷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对长链烷烃的微生物降解机制、影响微生物降解长链烷烃的湿地环境要素、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群落结构及近十几年微生物降解长链烷烃的研究等进行了系统讨论。综述表明,从生理生化观察到分子生物学的引入,微生物降解长链烷烃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分子角度来看,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对长链烷烃不同的降解机制,决定于各自起关键作用的酶;随着长链烷烃降解酶基因序列的确定,基因工程菌成为长链烷烃降解微生物的研究热点;构建出环境适应性强且长链烷烃降解效率高的基因工程菌或者群落,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石油污染湿地。针对不同石油污染湿地类型,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案。在采用微生物修复法进行石油污染湿地修复时,应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和石油污染实际情况。目前,完善长链烷烃降解酶基因库仍是微生物降解长链烷烃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05.
<正>1大雾过程2013年10—12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的日数(全省单日15站以上大雾)达12 d,与常年相比持平。以11月15—17日的大雾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尤其是16日早晨的大雾生成时间早、能见度低,浮梁县、石城县出现了能见度为40 m和50 m强浓雾。  相似文献   
306.
渤海近岸海域石油类污染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亮 《海洋与湖沼》2014,45(1):88-93
利用渤海海域多年来的环境监测数据,采用趋势变化图和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分析渤海近岸和各主要海湾河口海水、沉积物和贝类中石油类污染的变化趋势,并初步分析污染的来源。结果显示:沉积物和贝类中石油类的含量和超标率多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海水变化则不够明显。由于石油类不易滞留于水相中,却倾向与沉积物结合或者富集于生物体内,因此沉积物和生物稳定地指示了海洋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的变化情况。各主要海湾河口Mann-Kendall趋势统计结果显示: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莱州湾和大连近岸沉积物中石油类均呈现显著上升或者上升的变化趋势。渤海石油输入来源分析表明,陆源排污尤其是河流仍然是海洋中石油类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来源,应该实现陆海统筹,实行总量控制。另外渔船排放石油类的量近年来增长较快,由于渔船属于线源排放,其污染面广,治理和清淤难度较大,因此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307.
利用螺旋度理论,对上饶市2002年"6.28"区域性连续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垂直螺旋度的变化对汛期暴雨落区,特别是对流性强降水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在高、低层螺旋度高值轴之间最有可能出现暴雨.  相似文献   
308.
四川省云阳县贫困落后原因是,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交通不便、人地矛盾突出。对策是把粮食、毛猪生产放在首位,增加农业投入,走生态、立体农业道路。  相似文献   
309.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溢油、燃料、洗压舱水、油田生产水、钻井泥浆等。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体检测污染物或其它危害因子引致的毒害效应水平 ,以评价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方法。石油开采业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是肯定的 ,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在平台或排污源附近 ,生物体受影响的程度比较严重 ,表现在生理代谢异常、组织生化改变等 ,从而扰乱物种的生物繁殖 ,改变生物群落的生态结构和生活特性 [1] ,有些改变可能是不可逆的或致死性的。研究海洋石油开发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及利用海洋生物监测污染已成为一项重…  相似文献   
310.
杨晓琳  文强 《广西气象》2007,28(2):19-22
充分利用T213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的优势,对相关预报场进行定量集成。根据历史统计和产生暴雨的几个必要条件,选取相关因子进行判别,并按权重进行叠加,得出未来24h暴雨落区概率预报图,在业务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