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47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81.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分析了菲律宾海盆西部I8柱状样3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黏土矿物组分,结果表明:I8孔中黏土矿物以伊利石(40%)为主,蒙皂石(28%)和绿泥石(20%)次之,高岭石(12%)相对较低,且伊利石结晶度较好。黏土矿物来源分析表明,伊利石主要来源于亚洲大陆的风尘输入;蒙皂石主要源于研究样品周围火山物质的蚀变;而绿泥石和高岭石可能主要源自吕宋岛风化产物。  相似文献   
282.
283.
INTRODUCTIONHydrogenetic marine ferromanganese crusts havereceived much atten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not only as potential mineral resources enrichedin Mn,Co ,Cu, Ni ,and Pt ( Manhei m,1986) but al-so as potential paleoceanographic records during theirgrowth ( Banakar et al ., 2003 ; Mc Murtry et al .,1994 ; Hein et al .,1992) .Former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varia-tions 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eamount ferro-manganese crusts canreflect theinfluence of changin…  相似文献   
284.
2006年2月17日上午10时45分,菲律宾(Philippines)莱特岛(Leytels land)南部圣博纳德(Saint Bemard)镇附近的昆萨胡贡(Guinsaugon)村发生特大滑坡灾难,造成约1800人丧生或失踪(滑前常驻人口约3000人)。灾难发生时,村里的一所小学(253名学生)正在上课,全体师生均被滑坡体埋没,估计有375栋房屋被掩埋。劫难过后,仅有3栋房屋未遭到袭击,残存一些零星的小屋屋顶、铁皮房盖和建筑物碎屑,很多大树被连根拔起推走,似乎以前此处不存在村庄。褐色的滑坡土石影响面积约1km2,土石堆积高度6~10m(20~30英尺)。山体滑坡发生过程是,昆萨胡贡村后山山体的一…  相似文献   
285.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历史海温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江南地区逐旬降水资料,研究江南地区4—6月(江南雨季,亦泛称为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期暖池热含量与江南雨季降水有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前期7—8月暖池关键区(130. 5°~150. 5°E,3. 5°~11. 5°N)热含量高(低)可以作为预报江南雨季旱(涝)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对4—6月环流和降水有重要影响。冷水年,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导致副高西伸加强,显著加强了其西侧暖湿气流向江南地区输送,高层辐散抽吸作用导致江南地区对流上升运动增强,暖水年相反,表明冷(暖)水年江南雨季降水偏多(少)。就影响机制而言,在前期夏季,关键区南侧存在异常强西风,导致在秋末形成了菲律宾异常反气旋,以及关键区附近(东侧)有冷(暖)海表温度异常发展,在当年春季和夏初该反气旋移到菲律宾以北。直到4月,次表层冷水团上传导致冷SST异常维持并加强了该异常反气旋,其西侧西南暖湿气流将水汽从南海和菲律宾海地区源源不断地向江南地区输送。同时,西印度洋暖海温和赤道印度洋东风异常也逐渐发展增强,在热带印度洋形成东西向异常垂直环流,其下沉支始终在西太平洋维持,导致了菲律宾异常反气旋的维持,并进一步引起江南地区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同时,副热带西风急流轴南压引起的高空强辐散,也有利于上升运动和对流活动在江南地区发展。正是上述过程和机制,导致了前期热含量异常偏低(高)时,我国江南雨季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286.
2013年国外     
《气象知识》2014,(1):18-21
全球最强台风“海燕”洗劫菲律宾 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登陆前后最大风速达75米/秒,超过了风力划分的最大级别17级,是有历史记录以来人类遭遇的最强台风。  相似文献   
287.
2012年7月,在荣成天鹅湖用自行研制的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底内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底上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生物沉积速率,以建立潮间带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方法,并评价两种贝类对潮间带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内沉积物重量差异不显著,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沉积物重量差异显著(F=58.047,P=0.000),测得的生物沉积速率与文献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推测新型生物沉积物捕集器适用于浅水区(潮间带),能够准确测定生物沉积速率。在平均水温18.8°C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都具有较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壳长(25.0±1.5)mm、软体干重(0.12±0.03)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44.92±4.12)mg/(ind·d);壳长(29.8±1.3)mm、软体干重(0.23±0.05)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54.84±7.77)mg/(ind·d);壳长(98.8±14.1)mm、软体干重(3.94±0.66)g的长牡蛎生物沉积速率为(1069.01±212.24)mg/(ind·d)。作为天鹅湖海区两种典型贝类,据估算,每平方米面积内的蛤仔和长牡蛎每天分别将29.9g、15.0g的悬浮颗粒物通过滤食和排粪沉积到底层,增强了水层-底栖系统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288.
不同三疣梭子蟹混养系统能量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实验法,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研究。本研究共设置梭子蟹单养对照(C)、蟹贝混养(CB)、虾蟹混养(CS)和虾蟹贝混养(CSB1、CSB2、CSB3和CSB4)7个处理组。其中,三疣梭子蟹和凡纳滨对虾的放养密度分别为45和6ind/m2,CB中菲律宾蛤仔的放养密度为15ind/m2,CSB1、CSB2、CSB3和CSB4中菲律宾蛤仔放养密度分别为7.5、15、30和60ind/m2。整个实验期间养殖水体表面接受的总太阳光辐射能为1 550 MJ/m2,光能利用率变动在0.16%~0.38%之间,以蟹单养为最高,CB混养为最低,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中,初级生产力和养殖生物饵料是系统能量输入的主要部分。实验最后收获的养殖生物中净产出量最高的是CSB3和CSB4两个处理组,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整个实验中总沉积物能量在1.71~5.43 MJ/m2之间,其中CSB3处理组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各处理能量沉积量占总投入能量比例在25.57%~33.47%之间,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各处理组中光合能转化效率以CSB3最高,CSB4其次,CB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总能量转化效率以CBS3和CSB4最高,显著高于CSB1,CS,CB和单养对照组(P0.05);饲料能转化效率以单养对照组最高,CSB4组其次,显著高于除CSB3和CB组外的其它各处理组(P0.05);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和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均以单养对照最低,但与CBS4处理组差异不大(P0.05)。研究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的放养密度分别为45、6和30~60ind/m2时,混养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和能量总产出最高,具有更好的综合效益,为本研究获得的优化混养结构。  相似文献   
289.
菲律宾迪纳加特岛汇洋镍铬矿区发育板块碰撞成因的蛇绿岩,主要岩性为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与铬铁矿化关系密切,在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的过渡带中铬铁矿化较为集中,铬铁矿多呈薄层块状或浸染状与围岩岩性条带呈"互层状"产出,块状、浸染状的铬铁矿重复出现;矿区内原生铬铁矿化非常普遍,虽然未构成原生铬铁矿体,但为次生红土型铬铁矿的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矿区内第四系中赋存有残坡积红土型铬铁砂矿,并与同类型镍矿共生;铁质红土层是最佳的含矿层位,松散状红土层次之;铬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有3个铬铁砂矿化区,矿体厚度5~7m,铬铁矿品位w(Cr2O3)=2.0%~4.1%。  相似文献   
290.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筏式养殖模式可行性,在我国黄海北部首次开展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新品种的筏式与底播养殖模式对比试验。采用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规格的"斑马蛤2号"苗种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生长、存活、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夏季(4-7月)壳长、壳宽、壳高、全湿重、软体重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比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快149.54%、100.61%、116.30%、152.25%、132.58%(P<0.05)。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存活率为90%以上,显著高于底播养殖(P<0.05)。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水分、灰分、粗蛋白、糖原、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冬季糖原、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P<0.05)。研究表明,当年10月采用多层聚乙烯网笼按密度为150-200粒/层放养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大规格苗种(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可于翌年的4月、7月、10月收获平均壳长为3.03、3.36、3.51 cm的市场规格产品。筏式养殖模式具有存活率高的优点。"斑马蛤2号"筏式养殖模式试验的成功为蛤仔健康养殖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