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51.
东海莫霍面起伏与地壳减薄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整理大量由地震剖面提供的沉积层厚度资料,得到东海沉积层等厚图。对完全布格重力异常进行沉积层重力效应改正后,得到剩余重力异常,利用地震资料揭示的莫霍面深度值来约束界面反演得到东海莫霍面埋深。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莫霍面深度在25~28 km之间平缓变化,地壳厚度为14~26 km,西厚东薄;冲绳海槽盆地莫霍面深度为16~26 km,地壳厚度为12~22 km,北厚南薄。东海陆架盆地东部与冲绳海槽盆地南部地壳减薄明显,拉张因子分别达到2.6和3。初步分析认为冲绳海槽地壳以过渡壳为主,并未形成洋壳。  相似文献   
352.
重庆市万州区荆竹屋基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孙家镇荆竹屋基滑坡的野外调查、应急抢险工作,对滑坡发生前后变形特点、滑坡形成机制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荆竹屋基滑坡属大型基岩顺层、先牵引后推移混合型滑坡,滑坡具有变形快、裂缝、声响、掉块局部垮塌等前兆现象特征明显的特点。调查和分析发现,滑坡前缘不合理采石活动是荆竹屋基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增强全社民地质灾害防灾意识、科学判断快速反应、应急预案中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和岩质顺向坡的危害性等是未来万州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53.
对收集、整理的462组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具有普遍偏高的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大地热流总体表现为由陆架向洋盆方向递增的趋势。海底热流资料经稳态温度场计算南海北部随深度变化的热流和温度分布,获取热居里面深度,与地磁资料反演的居里面深度进行对比,发现南海北部中、下陆坡磁居里面深度浅于热居里面深度,处于地热不平衡状态。通过对地壳结构、拉张因子、莫霍面埋深、断裂带及火山活动的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热状态受控于地壳拉张减薄和莫霍面抬升的构造格局,裂后晚期局部岩浆活动对地热状态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354.
华北莫霍面构造形态-深地震测深数据的三维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了利用反射波走时重建地壳三维界面的方法 ,并处理了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测线网中的PmP走时资料 ,获得了研究区莫霍界面的三维构造形态 ,确定了壳内深断裂的展布。结果表明 ,研究区莫霍界面埋深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加深 ,并在这一背景之上呈现波浪起伏 ,断陷盆地对应上地幔的隆起 ;区内存在数条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 ,其中大致沿北东走向展布的地壳厚度陡变带和沿北西西向的地壳厚度变异带是区内两条主要的深部构造带。将研究结果与本区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相结合 ,揭示了地震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55.
南海西沙海槽地壳结构的海底地震仪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中德合作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获得的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 ,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模拟 ,研究了该区的纵波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新生代沉积层厚 1— 4km ,其下的地壳纵波速度从 5.5km·s- 1 向下逐渐增加到 6.8km·s- 1 ,下地壳未见有明显的高速层 ,地壳厚度在剖面两侧为 2 5km ,向中部逐渐减薄至 8km ,莫霍面在剖面中部上隆 ,其速度反差强烈 ,从地壳底部的 6.8km·s- 1 跳跃到上地幔顶部的 8.0km·s- 1 。这一地壳结构反映出新生代拉张裂谷的特征 ,海槽两侧地壳结构相似 ,南北呈对称分布 ,没有或很少下地壳底侵 ,与南海北部陆缘的东段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356.
地幔对流诱发的莫霍面起伏与下地壳塑性流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熊  许厚泽 《测绘学报》2000,29(Z1):21-25
本文用定量模型研究了在地幔对流作用下下地壳物质流动过程和莫霍面起伏的变化。数值结果表明莫霍面起伏与岩石层弹性厚度(hel)和载荷波长(λ)相关。对于相同的λ,hel越大,莫霍面起伏越小,反之亦然。而对于相同的hel,λ越大,莫霍面起伏调整到最终状态所需时间越长,其达到的幅值也越大。本文结果暗示,地幔对流形态与地表地形起伏可能并非直接相关。同时,本文结果为解释地球上存在与Airy均衡相偏离地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357.
确定更为精细的中国南海地区莫霍面对认识该地区内部结构、形成机制及相关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重力剥离的精度直接影响莫霍面反演结果的质量.本文将由XGM2019e解算的自由空气重力扰动进行地形水深、沉积层、固体地壳密度异常和岩石圈热膨胀重力剥离,提取出莫霍面重力扰动,结合线性回归法和地震资料估计反演参数,并采用直接迭代法反演南海莫霍面模型,最后利用地震资料对反演结果进行精度评定.研究结果表明:仅顾及地形水深重力剥离的莫霍面反演结果整体精度较高,为1.94 km;在沉积物较厚的陆坡盆地,忽略沉积层的影响可使莫霍面最大加深6.30 km,但在沉积物较薄的南海海盆,考虑沉积层重力剥离会降低反演精度;利用CRUST1.0进行固体地壳重力剥离会使反演结果的精度降低0.22 km,表明CRUST1.0在南海地区并不准确;热膨胀重力剥离对反演精度的影响不大,但若忽略该效应,可能会高估洋壳区的莫霍面深度.针对南海重力莫霍面研究,笔者建议:若无精细地壳资料,忽略固体地壳重力剥离;若主要关注南海海盆可忽略沉积层的影响,但应考虑热膨胀重力剥离;若研究区覆盖沉积盆地,则应考虑沉积层重力剥离,并仔细选取密度-深度...  相似文献   
358.
在分析研究约束变密度界面反演基础理论及其方法应用的基础上,本文以我国渤海深部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变密度反演法,对渤海海域主要坳陷进行沉积厚度的反演及其与断层等的综合解释工作,而后对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的重要分界面-莫霍面,基于已有的对莫霍面信息有较为系统、整体性反应的研究区重力数据,对其进行变密度反演计算,获得了研究区莫霍面的深度分布情况.通过与已知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要地震OBS测深等前人研究成果相互对比验证,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约束变密度界面反演法在沉积界面反演、深部构造研究等方面,可以为其他勘探区域的研究提供较为准确可靠的方法参考,从而丰富发展地球物理反演工作.  相似文献   
359.
本文利用川滇地区宽频地震接收函数结果和WGM2012全球布格重力场模型数据,采用正则化参数和接收函数结果交叉验证得到最优莫霍面参考深度和上下界面密度差,使用基于球坐标系下的快速非线性重力反演方法建立川滇地区莫霍面深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川滇地区整体莫霍面深度介于30~69km,青藏高原内部地区莫霍面深度大于50km;四川盆地莫霍面深度在36~38km;攀枝花地区莫霍面出现明显的隆起和下凹,变化范围在42~48km;川滇菱形地块莫霍面深度在40~50km;滇西和滇南地块莫霍面深度由南向北逐渐变深,变化范围在38~44km.本文反演莫霍面深度与接收函数结果平均误差为0.18km,与该区域天然地震层析成像、人工地震探测以及重力数据反演结果基本一致,但细节更加丰富,进一步确认了莫霍面在攀西裂谷地区存在隆起,小江断裂带下方存在下凹的特征.该结果可作为精细化川滇地区地壳密度界面模型,为研究该地区岩石圈结构和地质构造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0.
研究表明,近坝堆积体的稳定性对水库的施工和运营影响重大。本文研究的堆积体位于云南某拟建水电站坝址附近,其稳定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坝址与厂房安全,因此有必要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该堆积体基本地质条件与特征的调查分析,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稳定性作了定性和定量评价,为坝址选择、厂房设计、施工等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